导图社区 马原政经-发达商品经济(政经最核心内容)
考研政治,根据XT和TJ课程制作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
编辑于2022-07-21 10:04:19马原-政经-发达商品经济 (政经最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作坊中的师徒关系 → 雇佣关系
小商品经济
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途径
掠夺土地(获得工人)
掠夺货币财富
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产业/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本质(kw)
占有生产资料
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
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与劳动力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体力+脑力
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不能买卖 劳动力可以买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决定因素
生产、发展、维持和持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三个部分
构成包含历史道德因素:时期,地区(北上广工资水平高)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3.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工资:博士>硕士>本科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新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雇佣劳动
资本
M
雇佣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唯一来源是剩余劳动 体现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本质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 普通商品的价值
买包子的100元:货币(无法增值) 发工资的100元:资本(可以增值)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 → 获得剩余价值
用来买劳动力的货币 → 资本
考察:计算 / 多选概念辨析
剩余价值
实质(kw)/唯一源泉: 雇佣工人的劳动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创造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全社会平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老东西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生产
过程:两者的统一
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各种概念
绝对 & 相对剩余价值
相同: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不同:
“绝对”没有技术进步
“绝对”没有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相对”原理: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 ,劳动力价值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是原因,相对是结果(个别企业提高技术获得超额,其他企业学习直至全社会技术进步获得相对)
生产自动化
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转移剥削)
资本的积累
M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本质
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源泉
剩余价值
影响因素 (不背,考过了)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投资的钱)和所费资本(花掉的钱)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本金)的大小+
意义
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
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本质
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内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外部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资本的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物比物)
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面:4斤)和劳动力(工人:1人)的比例(4:1)
物比物
价值构成(钱比钱)
不变资本(面:80)和可变资本(工人:20)的比例(4:1)
C:V
钱比钱
内在是一致的 形态不同
有机构成
M: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
①技术构成变为:2斤面(40),2个工人(40) 技术构成→2:2 价值构成→1:1 (价值构成改变了,且原因是技术构成改变了,所以这里 价值构成 即 有机构成) ②技术构成不变,但是涨价了,4斤面(涨到100),1个工人(20) 技术构成不变 价值构成→5:1 (价值构成改变了,但是改变的原因不是技术构成改变,所以这里 价值构成 不等同于 有机构成 )
趋势
资本积累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钱多买的设备多 → C ↑,工人被淘汰 → V ↓)→相对剩余人口过剩(失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灭亡(终极后果)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的、潜伏的、停滞的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个别资本运动
资本三种职能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钱)的职能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面和工人)的职能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包子)的职能
产品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空间上并存(同时进行)
时间是继起(环环相扣)
影响周转速度的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工人)(+)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能卖出去)和实物补偿(能买回原材料)问题
两者都是生产资本
实现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产过剩导致 实物替换/补偿(买得到) & 价值补偿(卖得出去) 难以进行
分类
资本主义 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其全部用于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
本质:物质资料再生产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 扩大再生产
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
本质
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
“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资本家把劳动和工资等价,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相关概念
成本价格(量上=c+v)
利润r(=m)
资本家称之为利润(对应全部资本),马克思叫剩余价值(对应可变资本)
平均利润率
行业间的竞争形成
结果
平均利润
不同部门 等量资本 等量利润
不同部门瓜分不同
资本家有共同的阶级利益(剥削)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c+v+m)
改变了价值规律的形式,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率(行业间)和超额利润(行业内企业间)可以同时存在
同一个资本家, 其剩余价值率 (m/v) 一定高于其利润率 (p/(c+v))
分配 (在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下)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
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
内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生产要合作)之间的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实质(kw)
生产相对过剩(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
绝对过剩是对于需求而言,实质是生产的高度繁荣
可能性
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根本原因/根源(kw)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四个阶段
危机(必经阶段)
萧条
复苏
高涨
结果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
vs 马克思在哲学史 上两大贡献 ①创立唯物史观 ②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创立唯物史观
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