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这是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思维导图,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于2022-07-21 18:37:09本张思维导图讲的是马哲辩证唯物论--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具体内容包括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张思维导图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导论的知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等。后面的知识会陆续更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张思维导图讲的是马哲辩证唯物论--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具体内容包括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张思维导图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导论的知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等。后面的知识会陆续更新……
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目前中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知识
实质: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基本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名言古语: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活动当中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重视运用直观言语; 记忆口诀:一选二结合三重视
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实物直观,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第二,模象直观,如,图片、表格、模型、录像带等; 第三,言语直观,语言描述; 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名言古语: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国、世界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 《学记》---君子之交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口诀:一主二独扬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基本含义: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名言古语: 《学记》---不陵节而施; 学不躐等;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名言古语: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名言古语: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地统一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名言古语: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记忆口诀:想理直发,需巩固财力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优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结合知识传授进行德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
(2)谈话法(问答法)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地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各抒己见)
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 参观法
(1)演示法(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参观法/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1)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2)实验法(学生做,教师看)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3)实习作业法
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如:数学课的测量、生物课植物栽培和动物的饲养
(4)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发现法
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关注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5、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 倪谷音:愉快教学法;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刘京海:成功教学法;
国外: 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