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1. 贫血、溶血和黄疸专题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1. 贫血、溶血和黄疸专题:贫血总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黄疸专题:三种不同类型的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编辑于2022-07-22 16:25:58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1. 贫血
总论
造血部位的变迁
胚胎期:中胚叶造血期
卵黄囊是主要场所
胎儿期:肝脾造血期
卵黄囊退化之后,由肝脾代替造血
出生后:骨髓造血期
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特殊情况下肝脾也能造血
血细胞各阶段的发育
贫血的诊断标准
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Hb)浓度代替
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100g/L
贫血的分类
按Hb浓度来分
轻度:>90
中度:60-89
重度:30-59
极重度:<30
按红细胞形态来分
按发病机制来分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异常
再障贫、MDS
造血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肿瘤骨转移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造血原料不足
缺铁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失血性贫血(急性、慢性)
临床表现
治疗
对症治疗
重度贫血患者:输入红细胞矫正贫血
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及时输入血浆、红细胞,恢复血容量
对因治疗
缺铁贫
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
巨幼贫
补充叶酸或VitB12
溶血贫
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
遗传球细胞贫血
切脾(首选、最佳)
造血干细胞异常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缺铁性贫血
铁的代谢
铁的吸收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
以Fe2+吸收,Fe3+转运
动物铁主要是Fe2+,可直接被吸收,吸收率高(约20%)
植物铁主要是Fe3+,需要还原成Fe2+才可以被吸收
铁的转运
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才能被转运到各个地方去
每一分子的转铁蛋白可以与2分子Fe3+结合,体内仅有1/3的转铁蛋白处于饱和状态,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
三价铁+去铁蛋白=铁蛋白,在肠道内经粪便排出
三价铁+转铁蛋白=血清铁,参与生理过程
铁的利用
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铁卟啉+铁→血红素
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草酸盐、植酸盐、磷酸盐、喝茶、氧化剂抑制铁的吸收
VitC、胃酸促进铁的吸收
肝脏分泌的铁调素是铁从巨噬细胞释放的主要调节因子
常见概念
病因
需铁量增加
多见于婴幼儿、孕妇、青少年、哺乳期妇女
铁摄入不足
偏食等
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长期腹泻、慢性肠炎、克罗恩病
发病机制
对铁代谢的影响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含铁血黄素、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总铁结合力、未结合的转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表面受体(sTfR)增高
对造血系统影响
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
导致游离原卟啉(FEP)累积在红细胞内或与锌结合生成锌原卟啉(ZPP)
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胞质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
对细胞代谢影响
含铁的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免疫功能
可导致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出现问题
临床表现
原发病表现
消化性溃疡、肿瘤、痔疮、月经过多等
贫血表现
乏力、皮肤苍白、心悸、头晕、心脏增大(可逆转)、心率加快
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
烦躁易怒、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
口腔病变
口腔炎、舌炎、口角皲裂、Plummer-Vinson综合征(缺铁性吞咽困难)
指甲
勺状甲、反甲
皮肤毛发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
其他
体力耐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
辅助检查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外周血涂片
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域扩大
骨髓涂片检查
红系增生为主,核老浆幼
对比记忆:核幼浆老见于巨幼贫
铁粒幼红细胞减少或消失、骨髓可染铁消失(最可靠诊断依据)
铁代谢指标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含铁血黄素、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总铁结合力、未结合的转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表面受体(sTfR)增高
血清铁蛋白最先降低、血清铁然后降低、血红蛋白里的铁最后降低
记忆方法
血清铁蛋白相当于银行里的存款
血清铁是家里备用的钱
血红蛋白里的铁相当于身上的零钱
缺铁贫是个败家子,先败光银行里的钱, 再败光家里的钱,最后再用自己的钱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表面受体(sTfR)是反映缺铁贫生成的最佳指标
STFR>26.5mmol/L即可诊断缺铁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铁储备敏感指标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发病
补充铁剂
无机铁
临床用药:硫酸亚铁、福乃得(铁+VitC)
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以恶心最常见
为减少胃肠道反应,餐后服用适宜
有机铁
临床用药: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
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用右旋糖酐铁肌注
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制后,网织红细胞增多,5-10天达到高峰
血红蛋白2周后开始升高,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要服用铁剂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铁储备敏感指标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病因
VitB12或叶酸缺乏,导致DNA和RNA合成下降,细胞不能分裂一直在变大
好发人群
素食主义者、老年人、孕妇、胃大切病人、A型胃炎(内因子分泌减少)
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MCV>100,核幼浆老、胃肠道反应
体征
牛肉样舌:口腔黏膜萎缩,舌乳头萎缩
骨髓象
核幼浆老,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为大椭圆形
治疗
补充VitB12或叶酸
积极治疗原发病(导致内因子分泌减少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疾病
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三系减少、贫血、出血、感染
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补充:三系减少的疾病
急性白血病、巨幼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障、Fanconi贫血(范科尼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Evans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记忆口诀:雪白巨乳美杜莎,再睡一次fk她
病因
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
化学因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大多数可逆,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磺胺类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等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射线等
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
病人骨髓CD34+减少,减少程度与病情相关
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
免疫异常
临床表现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三系减少、贫血、出血、感染
再障的贫血是进行性加重的,早期不明显
无肝脾肿大
辅助检查
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减少
多部位骨髓穿刺
多部位增生减低,红系、粒系、巨核系减少
淋巴细胞和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骨髓小粒无造血细胞
再障并不是所有骨髓腔同时停止造血,而是有顺序进行的(进行性加重)
因此能看到有些部位骨髓造血活跃,所以要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
骨髓活检
显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补充: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鉴别
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取的是骨髓
骨髓活检:组织学检查,取的是骨组织
诊断
再障诊断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一般无肝、脾大;骨髓小粒空虚
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
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Fanconi 贫血、Evans 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等
重型再障诊断标准
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出血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x10°/L
中性粒细胞<0.5x10 九次方/L
血小板<20x10 九次方/L
满足3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
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如中性粒细胞<0.2x10°/L,则为极重型再障
补充:血小板<20x10/L需要输入外源性血小板
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阳性
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 CD55、CD59的各系血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有病态造血现象可资鉴别
治疗
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血红蛋白<60g/L,可输血
控制出血:促凝血药物—酚磺乙胺
控制感染:抗生素
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环孢素适用于所有类型再障,疗程为一年
CD3单克隆抗体、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甲泼尼龙适用于重型再障
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
慢性再障首选,适用于所有类型再障,使用后2-3个月起效
常用药物:司坦唑醇(康立龙)、十一酸睾酮
造血生长因子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
EPO、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用于40岁以下、无感染的重型再障(首选)
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
血管内溶血(急性)
过程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释放游离Hb
由于血红蛋白在血管中不能进一步进行代谢,故常导致血红蛋白血症
游离血红蛋白与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需经肝细胞摄取并在肝内进行胆红素代谢
未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形成血红蛋白尿排出体外
其余部分血红蛋白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并分解为卟啉、珠蛋白及铁
若反复发生血管内溶血,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内,并可随尿排出,形成含铁血黄素尿
常见疾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
蚕豆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
记忆口诀:睡前吃冷蚕豆
临床表现
走肾走肝
血红蛋白血症、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
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
黄疸、腰酸背痛、肾功能衰竭
血管外溶血(慢性)
过程
红细胞被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释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血红素
珠蛋白被分解利用,血红素分解为铁+卟啉,铁被再利用
卟啉进一步分解为游离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
当溶血程度超过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时,会发生溶血性黄疸
慢性血管外溶血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导致肝功能损害,可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疾病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α-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温抗体性自身免疫性贫血
记忆口诀:缺乏海外医生白求恩/地球外变暖
临床表现
走脾走肝,脾大、肝大
血游离胆红素增加、高胆红素血症
尿胆原(+)粪胆原(+)尿胆红素(-)溶血性黄疸
原位溶血(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血液循环之前,就已经在骨髓内被破坏
可伴有溶血性黄疸,其本质是血管外溶血
常见于MDS、巨幼贫、β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发生在脾,不属于原位溶血,属于血管外溶血
β地中海贫血为骨髓内溶血,属于原位溶血
红系代偿增生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内有核碎片,如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
骨髓造血增生活跃,主要为中晚幼红细胞,粒红比例可倒置
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达0.05-0.20
临床分类
红细胞自身异常
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椭圆形、棘形、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糖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膜蛋白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红细胞酶异常
磷酸戊糖途径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蚕豆病)
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核苷代谢酶系、氧化还原酶系缺陷也可导致溶血性贫血
珠蛋白结构异常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即地中海贫血
补充: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发生在脾,不属于原位溶血
β地中海贫血为骨髓内溶血,属于原位溶血
红细胞外部原因异常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溶血性贫血,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溶血性贫血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相容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等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瓣膜病: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人工瓣膜、血管炎
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生理因素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血浆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苯肼、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辅助检查
红细胞寿命缩短是溶血最可靠的指标
血管内溶血
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
含铁血黄素尿(Ras试验阳性)
黄疸、腰酸背痛、肾功能衰竭
血管外溶血
血游离胆红素增加、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增加
尿胆原(+)粪胆原(+)尿胆红素(-)溶血性黄疸
Ham实验(酸溶血试验)阳性——PNH
Coombs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温抗体型自免溶贫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阳性——G-6-PD缺乏症(蚕豆病)
红细胞脆性实验阳性——遗球(重要的筛查实验)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
病因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理基础为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膜骨架蛋白缺陷,细胞膜脂质丢失,细胞表面积缩小
通过脾脏时易发生血管外溶血
辅助检查
红细胞脆性实验阳性(重要的筛查实验)
诊断
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
可有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肿大、脾亢
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增多(>10%)
多半阳性有家族史
治疗
脾切除
对本病最有疗效方法,可改善贫血、脾大,但未改变红细胞形态
输血
自免溶贫(AIHA)
温抗体型
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C3,血管外溶血(慢性)
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实验)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成年女性多见、贫血、黄疸、脾大为特点,少数表现为Evans综合征
此型抗体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易被巨噬细胞破坏,部分膜破坏可形成球形红细胞
治疗
糖皮质激素(首选)
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输入洗涤红细胞
冷抗体型
抗体主要为IgM,血管内溶血(急性),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冷凝集素实验阳性
治疗
保暖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可用利妥昔单抗、细胞毒药物
GC疗效不佳、切脾无效
红细胞G-6-PD缺乏症(蚕豆病)
发病机制
G-6-PD缺乏症病人NADPH和GSH减少,使红细胞对氧化的攻击性敏感性增高,Hb的巯基遭受氧化剂损害,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和变性Hb,沉积在红细胞膜形成海因小体(Heinz小体)
使红细胞变形性明显下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而发生血管外溶血;而细胞膜脂质的化作用则是血管内溶血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
辅助检查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阳性——G-6-PD缺乏症(蚕豆病)
G-6-PD活性测定——最可靠的方法
治疗
默认血管内溶血
输红细胞+使用GC;慢性病人使用叶酸
切脾一般无效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病因和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X染色体上磷脂酰肌醇聚糖A基因突变,使得血细胞膜糖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膜蛋白异常
红细胞膜缺乏CD55和CD59是PNH发生血管内溶血的基础
辅助检查
Ham实验(酸溶血试验)阳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CD55和CD59表达下降
蔗糖水溶血试验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临床表现
血红蛋白尿、贫血、有血栓形成倾向
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的唯一办法)
血红蛋白病
发病机制
α地中海贫血发生在脾,不属于原位溶血,属于血管外溶血
β地中海贫血为骨髓内溶血,属于原位溶血
治疗
α地中海贫血一般切脾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一般无需治疗
其他的主要对症治疗:输血
总结
血管内溶血
常见疾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
蚕豆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
记忆口诀:睡前吃冷蚕豆
血管外溶血
常见疾病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α-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温抗体性自身免疫性贫血
记忆口诀:缺乏海外医生白求恩
黄疸专题
相关名词
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CB)
间接胆红素(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UCB)
胆素原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
尿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超过阈值从尿中排出,正常情况下不出现
尿胆素原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少量胆素原由尿排出,即为尿胆素原(又称尿胆原)
粪胆素原
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这部分胆素原称为粪胆素原)排出体外
胆红素正常代谢过程
体内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分解,此时的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IBIL)
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肝脏后,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下,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DBIL)
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强,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也可以从肝细胞排入胆汁,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
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称为粪胆素原)排出体外,在细菌及空气作用下,粪胆素原被氧化成为棕黄色的粪胆素
少量胆素原由尿排出,即为尿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尿胆素是尿的主要色素来源,或者尿胆素原经肠肝循环回到肝脏进入血液循环,最后运输到肾脏,尿胆素原随尿液排出
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合成原料(即血红蛋白)增加,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也增加,在肠道内生成胆素原增加,吸收后经肾脏代谢排出的尿胆原增多,因此尿胆原强阳性
梗阻性黄疸
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结合胆红素(此时在胆汁中是只有结合胆红素的)逆流入血,并从尿中排出,导致尿胆红素阳性
而由于梗阻,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减少,肠道内没有胆红素可变为粪胆素原,所以大便为灰白色或陶土色
由于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素原的生成和吸收后经尿液排出的也少,因此尿胆原阴性
三种黄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