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日本近现代教育
在解读日本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法令、统计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时代发掘为经、教育内涵为纬,系统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百余年间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轨迹,不仅揭示了其近代“皇国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也阐释了其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举措。
编辑于2022-07-26 09:56:42日本近现代教育
19世纪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
(1) 建立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体制。
(2)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
(3) 1872年颁布《学制令》进一步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文部省所颁布教育法令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上下级学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层层统属关系。
初等教育
(1) 明治维新之前:寺院、寺子屋以及乡学,面向有志于成为僧侣的少年及一般世俗子弟,读写算教育,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
(2) 明治维新时:《学制令》寺子屋、乡学被取消,全国设小学53760所,规定儿童6岁入学,小学分为上下两等,学制各为四年。因超出国力,未能较好实现。
(3) 1886年《小学令》:初等教育年限为八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前四年为寻常小学,实施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施收费制。
3.1. 小学课程:修身、国语、作文、算术等
3.2. 高等小学课程:除常设课程外,还有一至两门外国语课程。
(4) 贫困地区设三年制简易小学。
除了注重知识传授之外,还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忠孝意识、军国主义思想和神道观念。
中等教育
(1) 明治维新之前:藩校和私塾,传授兰学知识,讲授数学与外国语,中等教育水平。
(2) 明治维新时:1886年《中学校令》,
2.1. 中学承担实业教育和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
2.2. 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
2.2.1. 寻常中学:修业五年,地方设置及管理,每府县设立一所,为普通教育学校。
2.2.1.1. 课程:修身、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等。
2.2.2. 高等中学:修业两年,文部大臣领导,每学区设一所,属大学预科性质。 1894年易名为高等学校,专业分科教育性质更为显著。
2.2.2.1. 分科教育,设文、法、理、医、农五科。
19世纪末,中等教育结构构筑完成,中学、女子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
高等教育
(1) 明治维新之前:昌平坂学问所、和学讲习所,开成所、医学所、讲武所和军舰操练所都为新大学创办奠定基础。
(2) 明治维新时:新大学创办以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为肇端。
2.1. 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明确其任务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讲授学术及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奥秘,培养大批管理干部及科技人才。
2.1.1. 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
2.1.1.1. 大学院:侧重于学术和科学研究
2.1.1.2. 分科大学侧重于专门知识传授
2.2. 19世纪初20世纪末,成立了京都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以及早稻田大学等学校,为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师范教育
(1) 1886年《师范学校令》 为日本师范教育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1.1. 寻常师范学校
1.1.1. 地方设立,招收小学毕业生,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
1.2. 高等师范学校
1.2.1. 国家设立,招收寻常师范学校毕业生,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要求师范学校必须以“培养教员应有的品德和学识,使教员具有顺良、信爱和威严的气质”为己任。
评价: 优点:日本通过改革,使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转变,建立并完善学制,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日本发展做出贡献,提高日本国民文化水平。 缺点: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
二战前
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
(1) 《教育敕语》 1890年
1.1. 简介:19世纪末日本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影响,为了寻找一条继承日本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影响的途径,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1.2. 主要内容:
1.2.1. 第一段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
1.2.2. 第二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
1.2.3. 第三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遵守。
1.3. 意义:《教育敕语》的颁布,对 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此,日本近代教育开始纳入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政治轨道,加重了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色彩。
(2)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学令》
2.1. 简介:为了适应日本社会对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日本政府于1918年颁布了《大学令》。
2.2. 主要内容:
2.2.1. 大学教育目的:旨在教授国家所需的学术理论及其应用,并探索其奥秘。同时注意人格的陶冶和国家思想的涵养。
2.2.2. 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
2.2.3. 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如法、医、文、理、工、农、商学等。
2.2.4. 可设立单科大学,修业年限为3–4年
2.2.5. 招收对象是预科或高级中学高等部的毕业生,经考核后方可录取。
2.3. 意义:《大学令》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各类大学的发展。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形成
(1) 简介: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即位后,大肆鼓吹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的思想,日本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
(2) 主要表现:
2.1. 加强对日本师生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
2.2. 加强学校军国主义教育。
2.3. 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二战后
《教育基本法》
(1) 简介: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二战后教育指明了方向。
(2) 主要内容:
2.1. 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教育须致力于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
2.2.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3. 尊重学术自由
2.4. 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2.5. 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2.6.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2.7. 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应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享有良好的待遇。
2.8.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得到鼓励发展。
(3) 意义:该法案对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学校教育法》
(1) 简介: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
(2) 主要内容:
2.1.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新设教育委员会管理各地学校行政事务。
2.2. 采用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六年义务教育延长至九年。
2.3. 高级中学以施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2.4. 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
(3) 意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的系统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世纪60年代
(1) 《产业教育振兴法》
1.1.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高中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人口的主要来源。普通高中较发达与职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之间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一矛盾,1951年6月月文部省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1.2. 主要内容:制定了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在充实职业高中发展的同时,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课程,供学生选修。
20世纪70年代
(1) 《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
1.1. 简介: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为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
1.2. 主要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
1.2.1. 为每个人的终生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
1.2.2. 政府有责任提高公立学校课程内容水平,提供均等教育机会,制定长期的、经过充分论证的教育政策
1.2.3. 对教育发挥巨大威力的是教育者本身,应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水平和特长,对教育工作充满自信和荣耀
1.3. 在高等教育方面
1.3.1. 提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
1.4. 意义:该报告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维新和《教育基本法》两次重大改后之后所谓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
20世纪80年代
(1) 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1987年文部省成立的“教育改革推进本部”(后改称为教育改革实施本部”)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
(2) 临教审提出:
2.1. 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2.2. 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原则、信息化原则、国际化原则、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2.3. 全面修订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建立新的教科书制度,振兴学前教育和残疾人教育。
20世纪90年代
教育改革主题:加强对学生国家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培养,推行教育地方分权化改革,精选教育内容,重视体验学习,推进学校与入学考试制度多样化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1) 基础教育
1.1. 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环境中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培养。
1.2. 具体措施:
1.2.1. 精简死记硬背内容,削减课时
1.2.2. 加强课程的弹性化,革新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育
1.2.3. 加强道德教育
1.2.4. 适应综合学习和课题学习的需要,设定“综合学习时间”,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1.3. 1998年,日本明确指出了道德教育目标的总则,即“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做贡献”、培养“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重视“作为基础的道德性”。
(2) 高等教育
2.1. 1991年文部省对《大学设置标准》的修订成为日本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起点,并确立了该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内容。
2.2. 改革内容为:
2.2.1. 注重大学特色建设和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
2.2.2. 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2.3. 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意识,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2.2.4. 《大学设置标准》实质上是在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日本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课程设置自由化和大学办学个性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