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思维导图,包括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生理特征、功能,血浆的成分和作用、血细胞的分类等内容。
编辑于2022-08-03 18:45:55 贵州血液
概念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一种流体组织
作用
物质运输
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
维持体温恒定
防御和保护
生理概述
组成
血浆
水
91%~92%
晶体物质
无机电解质
有机小分子
血浆蛋白
白蛋白
A
球蛋白
G
纤维蛋白原
F
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可逆性结合
做载体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抵御病原微生物
营养功能
血细胞
组成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比重
一定体积血细胞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红细胞
理化特性
比重
一定体积血细胞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黏度
决定因素
血细胞比容高低
血浆蛋白含量的多少
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水的能力
分类
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所形成的~~~
意义
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胞膜
晶体渗透压变化会影响细胞内外水平衡,引起细胞容积和形态上改变
胶体渗透压
蛋白质所形成的~~~
主要是白蛋白
意义
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胶体~~~改变,影响血管内外水分交换和平衡,引起组织间隙水含量变化
区别
影响因素
与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成正比与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渗溶液
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时,称等渗溶液
生理
形态和数目
形态
双凹圆盘状
数目
男
红细胞
(4~5.5)* 10^12/L.
血红蛋白浓度
120~160g/L
女
红细胞
(3.5~5.0)* 10^12/L
血红蛋白
110~150g/L
贫血
低于正常值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定义
正常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这一特性
沉降率(ESR)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数度
细胞叠连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
影响因素
血浆成分的变化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渗透压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生成调节
生成过程
骨髓内(唯一场所)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残留一点核糖体
不再分裂
无核
生成条件
红骨髓正常造血
提供足够原料
蛋白质
铁
缺铁时
幼红细胞胞浆下降
缺铁性贫血
有促进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物质
维B12
叶酸
缺时
巨幼细胞贫血
生成调节
激素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产生
肾小管皮质
影响
雄性激素
提高EPO浓度
雌性激素
降低EPO 浓度
破坏
血管外破坏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通过微小空隙,易留于脾和骨髓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
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损坏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
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抗原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多态性抗原
血型抗原
细胞凝集
将血型不同的两种血液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
本质
抗原-抗体反应
血液凝固本质上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反应
抗原
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特异性糖蛋白抗原
抗体
凝集素
血浆中存在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反应的抗体
红细胞血型
临床
ABO血型系统
分型
根据是否含有A抗原和B抗原分四种
A型
红细胞含A抗原
血清含抗B抗体
B型
红细胞含B抗原
血清含抗A抗体
AB型
红细胞含A,B抗原
血清无A,B抗体
O型
红细胞无A,B抗原
血清含抗A,B抗体
基因
A型
AA
AO
B型
BB
BO
AB型
AB
O型
OO
Rh血型系统
分型
有无Igd
Rh阳性
Rh阴性
特点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同型血之间要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
条件满足可成分输血
白细胞
生理
分类和数量
分类
有粒
中性粒
50%~70%
嗜酸性粒
0.5%~5%
嗜碱性粒
0%~1%
无粒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数量
(4.0~10.0)10^9/L
功能和生理特性
功能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中性粒
急性细菌感染时增加
嗜酸性粒
抗过敏
抗寄生虫
嗜碱性粒
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吞噬和消化
处理和抗原呈递
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过程起核心作用
特性
变形
渗出
游走
趋化
吞噬
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
血小板
血小板
数量和功能
数量
(100~300)*10^9/L
小于50×10^9会出现出血现象
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生理特性
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释放
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 α-颗粒溶酶体内物质排出的现象
生理性致聚剂
ADP
肾上腺素
5 - HT
TXA₂
聚集抑致物
前列环素(PGI₂)
NO
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收缩
具有收缩功能
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是发挥生理性止血功能的基础
生理性止血
定义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自行停止的这种现象
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血清与血浆
血清缺纤维蛋白原FII 、FV、FVIII、FXIII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重要的几个
I
纤维蛋白原
合成部位.
肝细胞
II
凝血酶原
合成部位
肝细胞(需维K)
III
组织因子(TF)
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
合成部位
内皮细胞和其它细胞
IV
钙离子(Ca²⁺)
需要维K的凝血因子
II
VII
IX
X
特点
凝血过程
本质:酶促反应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
3个基本步骤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分类
区分
启动方式
参与的凝血因子的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
相关疾病
血友病
FVIII或FIX缺陷
血管性血友病
vWF缺陷
特点
FXII要与异物或胶原结合才能激活
试管内血凝固为内源性
依赖凝血因子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
依赖组织因子III
激活
生成的FXa在Ca²⁺存在下形成复合物
2 凝血酶原的激活
3 纤维蛋白的生成
负性调节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肝素
通过增加强抗凝血酶活性来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肝素相当于给抗凝血酶加个buff,让他更牛逼点
临床抗凝
降低温度和增加异物表面光滑度
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2,7,9,10等凝血因子合成
去除血浆中Ca2+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两个阶段
纤维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