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乳腺疾病
乳房疾病分为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房肿瘤。阐述了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知识点全面,框架清晰,适合知识点整理的小伙伴。
编辑于2022-11-15 10:44:37乳房疾病
急性乳腺炎
概述
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为产后哺乳的妇女
初产妇见
产后3-4周
早期
寒战
高热
脉博快速
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
乳汁淤积
见于
乳头发育不良
乳计过多/婴儿吸乳太少
乳管不通畅
细菌入侵
主要致病菌
金葡菌
见于
乳头破损或皲裂
细菌入侵主要途径
细菌直接入侵乳管
婴儿长牙后咬伤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
全身症状
发热
子主题
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
起初
呈蜂窝织炎表现
数天后
形成脓肿
可向外破溃
深部脓肿
穿至胸肌与乳房间
乳房后脓肿
治疗
原则
消除感染
排空乳计
早期
只呈蜂窝织炎时
应用抗生素
青霉素
耐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钠
头孢
一代头孢
头孢拉啶
青霉素过敏者
用红霉素
避免使用
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磺胺类
甲硝唑
脓肿形成后
及时切开引流
放射状切口
周边表浅/深在脓肿
乳晕边缘切口
乳晕下脓肿
乳房下缘切口
乳房后脓肿
哺乳
一般不停止
病侧停止哺乳
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排出
严重感染或切开引流并发乳瘘
停止哺乳
口服溴隐亭或己烯雄酚
乳腺囊性增生病
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
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和肿块
周期性
胀痛于月经前期明显
月经后减轻
体征
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可有大小不一小结节
腺体增厚、颗粒感
少数有乳头溢液
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液体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
与乳腺癌区别
钼靶和超声有助于两者鉴别
乳腺癌的肿块
质地偏硬
与周围乳腺有明显区别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
中药
口服逍遥散
症状较重
莫昔芬治疗
随诊
主要手段
乳房肿瘤
良性肿瘤
乳房纤维腺瘤
病因
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敏感性异常增高
小叶内纤维增生
好发于
青年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
多为单发
症状
除肿块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肿块增长缓慢、质硬有弹性、表面光滑、易于推动
治疗
手术切除
2cm以上才切除
切除肿块必须做常规病理检查
乳管内乳头瘤
好发于
经产妇多见
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
临床特点
一般无自觉症状
乳头溢液
溢液为血性
轻压肿块可从乳头溢出液体
确诊
导管镜
治疗
以手术为主
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
恶性肿瘤
乳腺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
雌酮及雌二醇于与乳腺癌有直接关系
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完、不孕及初次足月产年龄晚都与乳腺癌有关
病理类型
非浸润性癌
导管内癌
小叶原位癌
单纯癌
腺癌
浸润性特殊癌
乳头状癌
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小管癌(高分化腺癌)
浸润性非特殊癌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此类型最常见
转移途径
局部扩展
淋巴转移
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淋巴管侵入腋窝淋巴结
最常见
侵入锁骨下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进胸导管(左)
癌细胞入内侧淋巴管
胸骨旁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血运转移
最常见转移
骨
躯干骨
肺
肝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
病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小肿块
质地硬 ,表面不光滑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累及Cooper韧带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酒窝征
累及淋巴管
淋巴回流受阻,出现真皮水肿
皮肤橘皮样变
晚期
入侵胸肌筋膜、胸肌
使肿瘤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
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
有恶臭、易出血
特殊类型
炎性乳腺癌
见于
中老年女性
哺乳期妇女
表现
局部皮肤呈炎症表现
发红
水肿
增厚
粗糙
表面温度升高
特点
早期发展迅速
局部淋巴道广泛扩散不易清除
治疗
放疗+内分泌治疗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Paget病)
导管蔓延导致
症状
湿疹+癌症症状
湿疹
乳头瘙痒、灼烧感
皮肤糜烂,形成溃疡
癌症症状
有肿块
诊断
确诊
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辅助检查
钼靶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癌分期
TₓNᵧMₒ
T(原发癌瘤)
X=
0
原发癌未查出
1
癌长径≤2cm
2
癌长>2,≤5
3
癌长>5
4
癌瘤大小不计
侵犯皮肤或胸壁(胸大肌除外——好切除)
N(区域淋巴结)
Y=
1
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2
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
可推动
3
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O=
0
无远处转移
1
有远处转移
分期
X+Y
=1
I期
=2-3
II期
=4-5
III期
O=1
IV期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保乳的乳腺切除术
适用于临床I、II期乳腺癌病人
乳房有适当体积
术后必须辅以放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
保留胸大肌、胸小肌
乳腺癌根治术
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I、II、III组淋巴结切除
扩大根治术术
切除范围
根治术+胸廓血管、胸骨旁淋巴结清扫
适应症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
全乳切除术
适用于
原位癌
微小癌
年迈体弱不宜根治术者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适用于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
化学治疗
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者是应用辅助化疗的指征
化疗指征
腋淋巴结阴性而有高危复发因素
原发肿瘤大于2cm
组织学分级差
雌、孕激素受体阴性
脉管癌栓
癌基因HER2过度表达
化疗方案
ECT方案
E:表柔比星
C:环鳞酰胺
T:多西他赛或紫山醇
CMF方案
C:环磷酰胺
M:甲氨蝶呤
F:氟尿嘧啶
内分泌治疗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使用
莫昔芬
芳香化酶抑制
绝经后使用
放射治疗
保乳术后必要辅助治疗
炎性乳腺癌主要治疗方式
总结
乳头内陷疾病
乳腺癌
浆液性乳腺炎
乳腺Paget病
炎性乳癌
乳腺溢液
乳腺囊性增生
鲜红色
棕褐色
黄绿色
浆液无色
乳头状瘤
鲜红色
棕褐色
乳管阻塞时
橘皮样变
乳腺癌
炎性乳癌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房疾病
急性乳腺炎
概述
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为产后哺乳的妇女
初产妇见
产后3-4周
早期
寒战
高热
脉博快速
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
乳汁淤积
见于
乳头发育不良
乳计过多/婴儿吸乳太少
乳管不通畅
细菌入侵
主要致病菌
金葡菌
见于
乳头破损或皲裂
细菌入侵主要途径
细菌直接入侵乳管
婴儿长牙后咬伤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
全身症状
发热
子主题
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
起初
呈蜂窝织炎表现
数天后
形成脓肿
可向外破溃
深部脓肿
穿至胸肌与乳房间
乳房后脓肿
治疗
原则
消除感染
排空乳计
早期
只呈蜂窝织炎时
应用抗生素
青霉素
耐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钠
头孢
一代头孢
头孢拉啶
青霉素过敏者
用红霉素
避免使用
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磺胺类
甲硝唑
脓肿形成后
及时切开引流
放射状切口
周边表浅/深在脓肿
乳晕边缘切口
乳晕下脓肿
乳房下缘切口
乳房后脓肿
哺乳
一般不停止
病侧停止哺乳
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排出
严重感染或切开引流并发乳瘘
停止哺乳
口服溴隐亭或己烯雄酚
乳腺囊性增生病
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
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和肿块
周期性
胀痛于月经前期明显
月经后减轻
体征
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可有大小不一小结节
腺体增厚、颗粒感
少数有乳头溢液
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液体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
与乳腺癌区别
钼靶和超声有助于两者鉴别
乳腺癌的肿块
质地偏硬
与周围乳腺有明显区别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
中药
口服逍遥散
症状较重
莫昔芬治疗
随诊
主要手段
乳房肿瘤
良性肿瘤
乳房纤维腺瘤
病因
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敏感性异常增高
小叶内纤维增生
好发于
青年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
多为单发
症状
除肿块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肿块增长缓慢、质硬有弹性、表面光滑、易于推动
治疗
手术切除
2cm以上才切除
切除肿块必须做常规病理检查
乳管内乳头瘤
好发于
经产妇多见
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
临床特点
一般无自觉症状
乳头溢液
溢液为血性
轻压肿块可从乳头溢出液体
确诊
导管镜
治疗
以手术为主
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
恶性肿瘤
乳腺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
雌酮及雌二醇于与乳腺癌有直接关系
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完、不孕及初次足月产年龄晚都与乳腺癌有关
病理类型
非浸润性癌
导管内癌
小叶原位癌
单纯癌
腺癌
浸润性特殊癌
乳头状癌
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小管癌(高分化腺癌)
浸润性非特殊癌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此类型最常见
转移途径
局部扩展
淋巴转移
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淋巴管侵入腋窝淋巴结
最常见
侵入锁骨下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进胸导管(左)
癌细胞入内侧淋巴管
胸骨旁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血运转移
最常见转移
骨
躯干骨
肺
肝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
病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小肿块
质地硬 ,表面不光滑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累及Cooper韧带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酒窝征
累及淋巴管
淋巴回流受阻,出现真皮水肿
皮肤橘皮样变
晚期
入侵胸肌筋膜、胸肌
使肿瘤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
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
有恶臭、易出血
特殊类型
炎性乳腺癌
见于
中老年女性
哺乳期妇女
表现
局部皮肤呈炎症表现
发红
水肿
增厚
粗糙
表面温度升高
特点
早期发展迅速
局部淋巴道广泛扩散不易清除
治疗
放疗+内分泌治疗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Paget病)
导管蔓延导致
症状
湿疹+癌症症状
湿疹
乳头瘙痒、灼烧感
皮肤糜烂,形成溃疡
癌症症状
有肿块
诊断
确诊
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辅助检查
钼靶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癌分期
TₓNᵧMₒ
T(原发癌瘤)
X=
0
原发癌未查出
1
癌长径≤2cm
2
癌长>2,≤5
3
癌长>5
4
癌瘤大小不计
侵犯皮肤或胸壁(胸大肌除外——好切除)
N(区域淋巴结)
Y=
1
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2
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
可推动
3
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O=
0
无远处转移
1
有远处转移
分期
X+Y
=1
I期
=2-3
II期
=4-5
III期
O=1
IV期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保乳的乳腺切除术
适用于临床I、II期乳腺癌病人
乳房有适当体积
术后必须辅以放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
保留胸大肌、胸小肌
乳腺癌根治术
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I、II、III组淋巴结切除
扩大根治术术
切除范围
根治术+胸廓血管、胸骨旁淋巴结清扫
适应症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
全乳切除术
适用于
原位癌
微小癌
年迈体弱不宜根治术者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适用于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
化学治疗
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者是应用辅助化疗的指征
化疗指征
腋淋巴结阴性而有高危复发因素
原发肿瘤大于2cm
组织学分级差
雌、孕激素受体阴性
脉管癌栓
癌基因HER2过度表达
化疗方案
ECT方案
E:表柔比星
C:环鳞酰胺
T:多西他赛或紫山醇
CMF方案
C:环磷酰胺
M:甲氨蝶呤
F:氟尿嘧啶
内分泌治疗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使用
莫昔芬
芳香化酶抑制
绝经后使用
放射治疗
保乳术后必要辅助治疗
炎性乳腺癌主要治疗方式
总结
乳头内陷疾病
乳腺癌
浆液性乳腺炎
乳腺Paget病
炎性乳癌
乳腺溢液
乳腺囊性增生
鲜红色
棕褐色
黄绿色
浆液无色
乳头状瘤
鲜红色
棕褐色
乳管阻塞时
橘皮样变
乳腺癌
炎性乳癌
浆细胞性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