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全面依法治国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编辑于2022-08-07 13:44:56 上海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任务,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保障私权)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国家的各项权利,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规范公权)
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执法、司法、守法角度)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利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职能科学:不能都管,不能不管。关系配置必须科学合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权责法定:不能错位、缺位、越位。
执法严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公开公正: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智能高效
廉洁诚信: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人民满意: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社会。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全社会普遍信仰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和普遍遵守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社会纠纷依法解决,公平正义实现
建设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由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立法>和其他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务院、地方人大和政府)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特征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们各项权利
符合国情和实际
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推进科学立法
依法立法(按照法定职权、依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公开征求意见)
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的角度)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民、社会角度)
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角度)
推进严格执法
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职能科学、权责法定)
坚持规范执法(执法程序、执法记录)
坚持公正执法(平等)
坚持文明执法(语言,行为规范)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推进公正司法
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符合客观真相,程序、结果公正
人民司法为人民,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推进全民守法
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壮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体现者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具有阶级性,不代表全民利益。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定义与解释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社会现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话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的作用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打击犯罪)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调解民事纠纷)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斯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实施法治的原因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反对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