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学》思维导图
随心学社书籍分享,《大学》出自《礼记》,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它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是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编辑于2022-08-09 14:30:37 湖北省《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一级消防工程师》备考系列专业导图。覆盖一级消防工程师90%以上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模块化梳理,结合一级消防工程师历年真题讲解,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熟练运用。大框架清晰,知识无遗漏,助力大家一次性顺利通过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取得证书!持续更新,感谢关注支持。
大学
书名:大学(国学大书院) 作者:[战国]曾参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ISBN:9787553779591
作者简介: 曾参(前505年一前436年)中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大戴礼记》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被尊为“宗圣”。
前言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它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
[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译文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本末]原义指树根和树梢,引申为始末、主次义。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任何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确了它们的先后顺序,那么就接近“道”的真谛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注释
[格物]推究事物之理。一说是摒除物欲。
译文
古代那些想把自己的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格; 要修养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一说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召唤自己的良知;召唤自己的良知,在于摒除物欲的蒙蔽。)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研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使我们对待客观的事物时,能够树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态。内心固守中正诚敬,就有了修养品行的基础。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全部。
译文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末]枝末、枝节。
译文
如果修身的这个根本都乱了,那么要治理好家庭、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曰:“克明德。”
注释
[《康诰》]指《尚书·康诰》篇。
译文
《尚书·康诰》说:“弘扬光明的品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注释
[《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太甲》篇。大:通“太”。
[顾]顾念。
[諟]此。諟:古“是”字。
[明命]光明的禀性。
译文
《尚书·太甲》说:“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曰:“克明峻德。”
注释
[《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尧典》篇。
[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高大、崇高。
译文
《尧典》说:“弘扬美好崇高的品德。”
皆自明也。
注释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这都是说要自己修养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一章 明明德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注释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称颂功德或警戒自己的言辞。盘:指沐浴用具。
人物简介
汤,即成汤(生卒年不详),又称武汤。他是契的后裔,姓子,名履。他也是商朝的创建者,在位三十年。他初居亳,为夏方伯,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灭夏,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
译文
商汤在洗澡盆上镌刻的铭文是:“如果今天能够洗除污垢以自新,那么就要天天自新,并且每日不间断地自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译文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做新的道德的人。”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注释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语见《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译文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由祖先传承的旧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修养自新方面无时无处不追求完美。
第二章 新民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注释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居住。
译文
《诗经》说:“京都之地广阔千里,那是百姓居住的地方。”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注释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止:栖息。隅:角落。
译文
《诗经》又说:“鸣叫着的黄鸟,自由地栖息在山丘边的树林里。”孔子说:“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儿吗?”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缉:继续。熙:光明。
译文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光明磊落,始终庄重谨慎。”作为国君,就应当做到仁爱;作为臣属,行为就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就应该做到孝敬;作为父亲,就应当慈爱;与他人交往,就应当遵守信用。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
[《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水边,水流弯曲的地方。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瑟兮僩(xiàn)兮:庄重威严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光明焕发的样子。:《诗经》原文作“谖”,遗忘。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鲜美的绿竹郁郁葱葱。 有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敬德修业,精益求精,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举止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一位修养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坚持精神; “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是指他举止威严; “这样一位修养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的品德高尚,人格修养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译文
《诗经》说:“呵,前代的君王永难忘记!”这是因为有德的贵族们尊重有贤德的人,亲近亲族;一般的平民百姓蒙受恩泽,安享欢乐,获得利益。所以,前代的君王虽然已经离世,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三章 止于至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子曰]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理案件。犹人:就像诉讼中的当事人一样。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也跟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我要使争讼事件根本不发生。”使无理的人不敢花言巧语。(在平时)用德行道义使民心畏服,这才叫作抓住了根本。
第四章 本末
此谓知本。
译文
这就叫作知道了根本。
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这就叫作达到了认识的极致,即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穷]穷究,彻底研究。
[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 人都具有认知能力,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存在的规律,只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内在原理还没有彻底认识,所以在认识事物中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自开始就注重教导人们在实践中体悟事物,注重修己安人,用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求得真知。 经过长期研究,直到有一天豁然贯通,于是,万事万物所蕴含的知识和规律就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自己内心的灵性和认识能力就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切的知识便得以融会贯通,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是研究,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极致。
第五章 格物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
[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谦]通“慊(qiè)”,满足,惬意。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居处时也谨慎自律。
译文
保持内心的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独自居处时,也一定谨慎自律,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懈怠。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厌(yā)然]:躲藏掩饰的样子。
[揜(yǎn)]掩盖。
译文
品德低下的人无所事事之时,就会做坏事,无恶不作,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竭力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对于所做过的有限的好事就自吹自擂,以彰显自己的善行。 要想了解自己,就如同想要看到自己的肝和肺那样,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因为,内心的所想一定会真实地表现到外表上,反映在行为中。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纵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戒惕。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人物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称“孔门四圣”。
译文
曾子说:“众人的眼睛在注视着,众人的手在指点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用来装饰房屋,品德则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使人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使自己心怀诚笃。
第六章 诚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注释
[忿懥(zhì)]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行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内心怀有怨愤不平,就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人和事; 心里感到恐惧不安,就不能够正直地评判是非; 心情处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快乐之中,就不能够中正地辨忠奸; 心怀忧虑,就不能够正确地做出决断。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译文
用心不专,居心不正,心思受到不正当诱惑的干扰,于是就不能集中精力,就像自己的心灵不受自己支配一样,虽然也是在看,但是却什么也没有看到;虽然也是在听,但是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嘴里吃着食物,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行,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
第七章 修身正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注释
[辟]偏颇情绪。
[敖惰]敖,通“傲”,骄傲。惰,懈怠。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家庭和家族在于修养自身的品德,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盲目崇拜;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于轻蔑。因此,能够做到喜爱某人而又深知其丑恶的一面,厌恶其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所以有谚语说:“人们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长得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第八章 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弟]通“悌”(tì),敬爱顺从兄长。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 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必走出家门就可以达成教育国人的效果,使自己良好的德行著称于世,影响世风变化。 在家时的言行,完全可以用于治理国事。 对父母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 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 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注释
[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周成王告诫康叔说,爱护平民百姓如同母亲爱护初生婴儿一样。
译文
《康诰》说:“爱护百姓应如同母亲爱护婴儿一样。”母亲怀着诚挚的爱心来揣测婴儿的需求,即使不能完全猜中,也不会相差很远。而世上并没有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出嫁的姑娘(。母亲之所以未经学习就会养育孩子,只是因为她对婴儿有诚挚的爱心。)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偾(fèn)]覆败。
[帅]率领,统帅。同“率”。
[恕]即忠恕之道。
译文
如果国君的一家以仁爱为家风,那么一国的风俗习惯就会得到改变,兴起仁爱的社会风尚; 如果国君的一家崇尚礼让互敬,那么一国的人也会兴起礼让的风气; 但是,如果国君本人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就会犯上作乱。 一国之主的关键作用就是这样。 这就叫作国君的一句话就会败坏国家大事,国君一个人的品行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跟随着奉行仁爱,不教而化; 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变得性情暴戾。 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行为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身体力行,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不做的事,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做。 不奉行推己及人的恕道,却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从来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人物简介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称其为帝尧,他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又称伊祁氏,名放勋。他即位后,国号唐。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咨询“四岳”,用鲧治水,推行公平的刑法,出现了国家雏形。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对于国事,能够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任用贤人,后让位于舜。《史记》与《尚书》均称帝尧在位,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死后谥曰尧,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深受人们的爱戴。尧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
舜,姚姓,名重华。事父至孝。据《尧典》所记: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命后稷播植百谷,开渠灌溉;命禹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命皋陶管理五刑,除去四凶等,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史记》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称虞舜。
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生卒年不详,又名癸、履癸。他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他是夏朝第十六代君主发之子,发病死后桀继位,在位五十二年(前1818—前1766)。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亡国,桀被商汤放逐而饿死,谥号桀(凶猛的意思)。
纣,即殷纣王,子姓,名受(也写作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注释
[桃之夭夭……宜其家人]引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鲜嫩,美丽。蓁蓁:茂盛的样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译文
《诗经》说:“桃花鲜艳妖娆,树叶茂盛美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姑娘出嫁了,这让全家人都从内心感到高兴,互相祝福,美满幸福。”家庭和睦幸福,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来效仿。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注释
[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萧》。
译文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相亲,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互相关爱。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仪容。忒:差错。
译文
《诗经》说:“仪容举止庄重肃穆,可为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作为兄长、弟弟,其行为都足以作为楷模,然后民众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第九章 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注释
[老老]尊敬老人。
[倍]背弃,背叛。通“背”。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仪规范,给他人做出表率。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意为法度,规则。
译文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国为先务,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兄长,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助孤贫,老百姓也就会有同情之心而做出善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身作则,奉行“絜矩之道”,带动或引导民众积德行善。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恶]厌恶,憎恨。
译文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 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 如果反感前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来者; 如果反感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 如果厌憎左右和你相处的某些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与你共事的人; 如果厌憎你的同事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左右和你相处的人。 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注释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快乐,喜悦。
译文
《诗经》说:“我们的君主令人悦服,好像民众的父母。”他以老百姓的喜好作为自己的喜好,对于老百姓所厌恶的行为他也厌恶反感,以民心为心,这就叫作民众的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注释
[节彼南山……民具尔瞻]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瞻:瞻仰,仰望。
[僇]杀戮。通“戮”。
译文
《诗经》说:“巍巍南山,岩石高耸。赫赫师尹,万民仰望。”拥有国家统治权的人不可不谨慎啊,稍有偏颇失误,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讨伐和诛戮。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殷之未丧师……峻命不易。]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不容易保有。
译文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旨意的。因此应当以殷朝为鉴,努力固守天命不被替代。”就是说,得到民心拥戴就能得到国家政权,失去民心所向就会失去国家权力。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注释
[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译文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只是不足挂齿的枝末。假如不重视德行的修养,而只看重财物的占有,就会不择手段地向民众巧取豪夺,侵占他们的利益和财富。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所以,君王无休无止地只推行搜刮聚财、敛取财货的政举,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恤民,民心就会团聚在一起。因此,君王每一项政令的制定都需要慎重,如果违背民心而公布出去,必将遭到民众的抵抗,从而导致民心日渐背离;如果财富不是依据正当的手段得到而是肆意搜刮而来的,最终也会被人利用更加严酷的手段掠夺而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译文
《康诰》说:“天命并不会长久地佑顾某一个人。”意思是说,做好事便会得到上天的福祉,做坏事便不会得到上天的庇护。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注析
[《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有多少珍宝美玉。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有德行的人作为珍宝,如对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给予重视和珍惜(详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译文
《楚书》记载说:“楚国没有什么美玉财宝,只是把有美好德行的人当作珍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人物简介
舅犯,名狐偃,字子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所以后来便以“舅”为姓,叫作“舅犯”。
译文
舅犯说:“我们这些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珍宝,只是以仁爱和亲情互相珍惜。”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析
[《秦誓》]即《尚书·周书·秦誓》篇。
[断断]真诚厚道。
[休休]宽宏坦荡。
[彦圣]德才兼备。彦:美。圣:明。
[不啻]不但。不仅。
[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作“是”。
[媢(mào)疾]妒忌。嫉恨。
[俾]使。
译文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厚道,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佩服,而是发自内心地赞赏。任用这样的人,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栋梁,必将能为百姓造福,自然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和人民,对国家民族将会有多么大的益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特长,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设置障碍,无论如何不能相容。这等小人,心私量小,毫无容人的肚量。若是重用这种小人做大臣,如何能保护我们的父母兄弟和子孙后代得到幸福呢?如何能使天下黎民康乐太平呢?不仅如此,还会将国家的前途命运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注析
[四夷]指居住在中国四周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古代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南方的少数民族为“蛮”,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貊”。
[中国]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家。
译文
仁德之人的心至公无私,能以正心对待善恶。也只有有仁德的人有资格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共同居住在国中。这就叫作有德的人爱憎分明,能够以公正之心关爱褒扬好的品德,有资格批评那些卑劣的行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注析
[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译文
发现贤德的人才而不能推荐选拔,举荐选拔了却不能重用,这是修养的局限; 发现邪恶的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和他远远地保持距离,这就是过错。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析
[拂]逆,违背。
[菑]古“灾”字。祸患,灾难。
[逮]及、到。
译文
喜欢人们共同所厌恶的,厌恶人们都认同并喜欢的,这是违背人们公认的道义原则的恶意行为,那么,灾难必定就要落到他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析
[骄泰]骄横放纵。
译文
所以说,真正的仁人君子,必然遵循千古不易的大道,言行忠信,修德为民,必然会有所得,所奉行的理想就会实现。如果一味自满、自傲,自以为是,骄奢放纵,不知反省悔改,必然失去支持,失去民心。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
财富的生产是有规律的,必须遵从时令和客观条件的约束。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财富的人勤勉,消费的人节俭。这样,财富便能够保持供给充裕。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注析
[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译文
仁德的人以富民强国为要务,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惠泽于民,从而得到民众的拥戴。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只知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聚敛财富,故而横征暴敛,攫取人民血汗,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敛钱发财,结果是得到了财物,却失去了身家性命。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注析
[府库]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译文
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君倡导仁德,执政的人奉行仁义,而臣下不喜欢忠义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喜欢道义而不能把事业进行到底的,也没有听说过府库中用仁德得来的东西最终不属于自己的。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析
[畜马乘]畜养一乘车马。指初做大夫的人。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察]关注。
[鸡豚]泛指家畜家禽。豚:小猪。
[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即卿大夫类大官。
[百乘之家]拥有百辆车乘的诸侯之家,即有封地的诸侯王、卿大夫。
[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盗臣]偷窃府库财货的家臣。
人物简介
孟献子(公元前?—前554年),姓仲孙,名蔑。鲁国大夫,史称其“为卿不骄,礼贤下士,士以是归之”。谥号“献”。
译文
孟献子说:“畜养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必再去养鸡猪;能够凿冰来保存遗体的卿大夫家,就不用养牛羊;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王,就不该豢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主人财物的家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只以经济利益为重,而应该以仁义为永恒的利益。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析
[菑]“实”的异体字。
译文
掌握了国家的权柄,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教唆。然而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即使有贤能的人,也已经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的聚敛为利益,而应该以仁德为政纲。
第十章 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