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诊断学思维导图持续更新啦,心电图部分主要讲述了正常心电图与执业医师考试常考心电图,正常心电图从生理开始写到各个波形,异常心电图会写各种心电图的特征,常见疾病、并举出例子,参考第九版诊断学与华西医学院曾锐主编《心电图图形顺序解读》一书。 关注公众号菜路路的医学小屋获取更多资料哦。。
编辑于2022-08-17 14:38:021. 正常心电图
心肌电生理
心肌的除极化与复极化
电偶的方向:负电荷指向正电荷(除极化方向)
对单个细胞而言
面对电偶方向:正向波形
背离电偶方向:负向波形
细胞中部:双向波形
正常人心电图:复极波与除极波方向主波一致
正常人心室除极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肌电位强度有关因素:
正比于心肌厚度
反比于探测电极与心肌之间距离
与电极方位和除极方向夹角大小呈负相关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特点:波形复杂、持续时间长、上升支与下降支不对称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图像
心脏电活动的传递顺序
窦房结开始,兴奋心房同时经结间束传递到房室结,再经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
心电图各段命名(P开始,然后按英文字母顺序QRSTU,P的意思是起搏点,pacemaker)
P波:心房除极
PR段:心房复极及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心房除极全过程
QRS波命名原则:第一个向上的波为R波,R波前向下的波为Q波,R波后向下的波为S波,S波后再有向上的波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为S’波
字母大小写根据波振幅大小决定(0.5mV为界)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复极(ST段,平台期)与快速复极(3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结束
心电图导联
肢体导联(额面,冠状面导联)
导联电极颜色:从右上肢开始,顺时针红黄绿黑
肢体导联导联包括
标准肢体导联I,II,III
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R, L, F分布表示右手,左手,左腿,连接这三点成为Einthoven三角)
导联方向
1. 位于冠状面上
标准肢体导联(口诀:左为正,脚为正,电偶向,负向正)
I导联:左右手间,左为正,正向左
II导联:右手与左脚间,左为正,脚为正,正向脚
III导联:左手与左脚间,脚为正,正向脚
加压肢体导联
aVR:中心指向右手
aVL:中心指向左手
aVF:中心指向左脚
胸导联(水平面导联):红黄绿棕黑紫
正常六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4:胸骨左缘第5肋间
V3:V2和V4连线中点
V5:左腋前线V4水平
V6:左腋中线V4水平
诊断后壁心肌梗死:(实际操作时V4到V6导联探头放在V7到V9位置)
V7:左腋后线V4水平
V8:左肩胛线V4水平
V9:左脊旁线V4水平
诊断右心病变,右位心和小儿心电图
V3R—V6R: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实际操作时V1到V3导联探头放在V3R到V6R位置)
心电图测量与正常数据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记录纸的相关数据
走纸速度:25mm/s
一小格
横向:0.04s
纵向:0.1mV
一大格
横向:0.2s
纵向:0.5mV
心率测量:60-100次/分
节律规整:心率=300/一个PP(RR)间期大格数(3-5个为正常)
节律不规整:30个大格内PP(RR)间期个数×10
各波段振幅测量
P波:P波起始前水平线为参考
QRS波,J点,ST段,T波,U波:QRS起始部做水平线为参考
各波段时间测量(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
P波和QRS波:最早的P波(QRS波)起点到最晚的P波(QRS波)终点
PR间期:最早P波起点到最早QRS波起点
QT间期:最早QRS波起点到最晚T波终点
平均心电轴(目测I导联和aVF导联QRS波主波方向,有时结合II导联主波方向)
正常心电轴:-30到+90
I和aVF均上
I上,aVF下,II上
心电轴左偏:-30到-90
I上,II,aVF下
临床意义:左心肥厚、左前分支阻滞
心电轴右偏:+90到+180
I下,aVF上
右心肥厚、左后分支阻滞
不确定电轴:-90到-180
I,aVF均下
正常变异或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
心脏循长轴转位
正常:V3,V4的R波与S波振幅大致相等
顺钟向转位:V5,V6的R波与S波振幅大致相等
右心室肥厚
逆钟向转位:V1,V2的R波与S波振幅大致相等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图示
P波
形态
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
I 、II 、aVF 、V4 -V6导联向上, 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R间期
0. 12 -0. 20 秒
幼儿与心动过速变短,老年人心动过缓延长,一般不超过0.22s。
QRS波群
时间:不超过 秒,多数在0. 06 -0. 10 秒。
形态与振幅
V1 、V2 导联多呈rS 型, V1 的R 波一般不超过1. 0mV
V5、V6 导联QRS 波群可呈qR 、qRs 、Rs 或R 型,且R 波一般不超过2.5mV
R 波:V1 至V5逐渐增高, V6 一般低于V5
S 波:V2 较深, V2 至V6逐渐变浅
V1 的R/S 小于1, V5的R/S 大于1,V3,V4大致相等
I 、Il 导联的QRS 波群主波一般向上,III多变
aVR 导联的QRS 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 、rS 、rSr' 或Qr 型
aVL 与aVF 导联的QRS 波群可呈qR 、Rs 或R 型,也可呈rS 型。
R波:aVR <0.5mV, I <1. 5mV , aVL <1. 2mV , aVF <2.0mV 。
肢体导联振幅大于0.5mV,胸导联大于0.8mV
R峰时间
QRS 起点至R 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 波,则应测量至R' 峰;如R 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
V1,V2 不超过0.03 秒,V5、V6 不超过0.05 秒
延长: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及心室内传导阻滞。
Q波
时限不超过0. 03秒(除III 和aVR 导联外)
V1 、V2 导联不应出现Q 波,但偶尔可QS波。
J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ST 段起始之交接点
下移:心动过速
ST段
多为一等电位线,可偏移
下移不超过0.05mV
上移
V2 和V3 较明显,可达0. 2mV 或更高
V4 -V6 导联及肢体导联, ST 段抬高的程度很少超过0. 1mV
因局部心外膜区心肌细胞提前复极导致部分导联J 点上移、ST 段呈现凹面向上抬高(常出现在V2 - V5导联及II 、III 、aVF 导联),通常称之为早期复极,大多属正常变异
常见形态改变
T波
形态
两肢不对称,前半部分平缓,后半部分斜陡
方向
QRS主波一致
在I 、II 、V4 - V6 导联向上
aVR 导联向下
III、aVL 、aVF 、V1 -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
V1 的T 波方向向上,则V2 -V6 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振幅
除III 、aVL 、aVF 、V1 -V3 导联外,其他导联T 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 波的1/10 。
胸导联可高达1.2-1.5mV
QT间期
心率越快, QT 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正常范围为0 . 32 -0. 44 秒
标正的QT间期(QTc)计算公式
QT 间期延长:男性QTc >0.45 秒,女性>0. 46 秒
不同导联间的QT 间期差异最大可达50ms, V2 、V3 最长
u波:心室肌舒张的机械作用
T 波之后0. 02 -0. 04 秒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
前半部斜度较陡,而后半部斜度较平缓(与T波相反)
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2 - V3 较明显
心率增快:振幅降低或消失,心率减慢:u振幅增高
u 波明显增高:低血钾。u 波倒置:高血压和冠心病
小儿心电图
总的特点:自起初的右心室占优势型转变为左心室占优势型
心率快于成人
P 波时间较成人稍短,新生儿振幅大于成人,以后小于成人
右心室占优势的QRS 图形
新生儿期的心电图主要呈"悬垂型”,心电轴>+90°,以后与成人大致相同
T 波的变异较大,新生儿期其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出现T 波低平、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