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学思维导图持续更新了,涉及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方面,根据第九版教材编写,供医学生学习使用。 公众号“菜路路的医学小屋”同步更新哦,欢迎关注。
编辑于2022-08-17 14:42:314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学结构内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典型: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
非典型: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氧头孢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共性
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
有交叉过敏反应
抗菌机制相同
抑制细菌的黏肽蛋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阻碍细胞壁合成,裂解细胞
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影响抗菌作用的因素
药物通过G+胞壁、G-外膜穿透屏障的难易程度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与靶位亲和力
药物作用六种类型
1,2
3,4
5,6
耐药机制相同
产生水解酶
最常见
牵制机制(名解)
β-内酰胺酶可以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靶位结构改变
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G-)
增强药物外排
自溶酶减少
青霉素类抗生素
分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F、G、K、X、双氢F
青霉素G性质稳定(指在天然类中),抗菌作用强,常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
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相对于其他青霉素药)
水溶液易失效产生致敏物,需现配现用
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破坏,避免合用
特点:不耐酸不耐碱,窄谱
体内过程
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肌注或静滴
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关节腔、浆膜腔、 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几乎全部原形经尿排出,90%经肾小管分泌排出,10%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延长青霉素有效血浓度的措施
难溶的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双效西林)和油剂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不用于急性和重症患者
合用丙磺舒,延缓排泄
抗菌作用
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素
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除产酶金葡菌)
G+杆菌: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高敏
G-杆菌:流感杆菌与百日咳杆菌中敏,大多数无效
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最常见,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各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最严重的是I型即过敏性休克
防治
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机制
升压
改善呼吸困难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赫氏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时,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机制:大量病原体杀死时释放内毒素引起;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预防:初次给药小剂量
其他:局部疼痛(曾加苯甲醇减轻疼痛,但可造成臀肌挛缩症)、高血钾、高血钠
药物相互作用
青霉素V
特点:口服,耐酸,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同青霉素G
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用药
耐酶青霉素类
异恶唑类青霉素
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氟氯西林
甲氧西林
特点
耐酸耐酶(甲氧西林不耐酸),
抗菌活性:双氯>氟氯>氯唑、苯唑
临床意义: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广谱青霉素类
药物: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耐酸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可口服,对G+和G-都有杀菌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
临床应用
对G-菌有较强作用: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严重病例与氨基苷类合用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不耐酸不耐酶
对大多数G-菌有效——可用于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 胆道及泌尿道感染;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抗菌活性:哌拉、呋布、阿洛>美洛>磺苄>替卡、羧苄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耐酶
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可口服,美西林前药)
对G-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较弱
临床应用
G-菌感染(尿路、软组织);产酶G-菌感染
美西林和匹美西林对部分肠道G-菌有效
替莫西林对大部分G-菌有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与青霉素类相比的优点
抗菌谱广、作用强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与青霉素类部分交叉)
分为五代,第五代尚未在我国上市
体内过程
吸收:一般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头孢氨苄、拉定、克洛、克肟可口服
分布:第三代和第四代穿透力强,分布广,可穿过血脑屏障
排泄:肾脏排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肝脏排泄
抗菌作用
第一代对G+菌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但对G-菌的作用差,不耐酶
第二代对G+菌作用略逊于第一代,对G-菌有明显作用,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耐酶
第三代对G+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作用,耐酶
第四代对G+ 和G-菌均有效,耐酶
第五代对G+作用强于第四代(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有效),对一些厌氧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G-菌的作用与第四代相似。耐酶(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除外)
临床应用
第一代: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第二代:敏感菌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其他感染
第三代: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第四代:对第三代耐药的细菌感染
第五代:复杂性皮肤与软组织感染以及G-菌引起的糖尿病足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比青霉素低,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约5%~10%)
肾毒性:第一代>第二代,三四代几乎无。
静脉炎、出血倾向: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防治用维生素K
高钠血症:大量静脉注射钠盐所致
二重感染,醉酒样反应(双硫仑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损害,如氨基苷类、强效利尿药
与乙醇合用双硫仑样反应,治疗期间,停药三天内需忌酒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抗菌谱广,对G-杆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厌氧菌高敏,对MRSA敏感性差,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用于G-菌和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抗菌谱广,作用强,对多数G+、G-菌有效,对厌氧菌是β-内酰胺类中作用最强者
不仅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有抑酶作用
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需与此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临床用于产酶G+、G-菌及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氧头孢烯类
抗菌谱广,作用强、持久,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
对厌氧菌尤其脆弱类杆菌作用强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对G-杆菌高敏, G+球菌、厌氧菌耐药,为窄谱杀菌药
对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用于G-需氧菌所致感染(含产酶菌)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复方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
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β-内酰胺酶,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
对质粒编码的β-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体介导 的β-内酰胺酶作用弱;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复方制剂
举例
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