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里近代史部分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
编辑于2022-08-27 19:59:08 浙江省《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社会的性质: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是:军事侵略
四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
参与国家:英国
签订条约
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8年
参与国家:英、法、美、俄
签订条约
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
参与国家:日本
签订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参与国家:十一国
签订条约:《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半殖民
封建地主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半封建
封建主义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统治支柱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相勾结
两队矛盾及其关系
两对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当中国封建政权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到国外帝国主义以及国内封建主义利益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主要矛盾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是在主要矛盾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
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疆危机与瓜分危机
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原因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四洲志》——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94年 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发展历程
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政权的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津事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1864年
总结
1851年 广西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1853年 攻克南京 运动全盛
《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评价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放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1856年 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859年 《资政新篇》
性质——“干王”洪仁玕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主要内容
政治——“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评价——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但其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864年 天津失陷 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运动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指导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的兴起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
洋务新政的兴办
兴办近代企业
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之后开始举办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创办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新式学堂种类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历史作用
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派的主要行动
向皇上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
谭嗣同:《仁学》
介绍外国变法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梁启超——上海《时务报》
严复——天津《国闻报》
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内容
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维新派: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民权之说无一益有百害
维新派: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守旧派: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
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宣传与组织工作
主要著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建立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
地点:东京
名称:中国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三民主义学说
时间:1905年11月
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意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 性,从而加入革命的行列
使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 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广州起义
时间:1911年4月27日
别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四川省反对尤其强烈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清帝退位
时间: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人物: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国号:中华民国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人员构成上,资 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该政权
在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发动“二次革命”
.组织中华革命党
发动护国战争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社会的性质: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是:军事侵略
四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
参与国家:英国
签订条约
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8年
参与国家:英、法、美、俄
签订条约
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
参与国家:日本
签订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参与国家:十一国
签订条约:《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半殖民
封建地主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半封建
封建主义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统治支柱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相勾结
两队矛盾及其关系
两对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当中国封建政权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到国外帝国主义以及国内封建主义利益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主要矛盾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是在主要矛盾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
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疆危机与瓜分危机
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原因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四洲志》——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94年 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发展历程
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政权的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津事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1864年
总结
1851年 广西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1853年 攻克南京 运动全盛
《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评价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放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1856年 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859年 《资政新篇》
性质——“干王”洪仁玕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主要内容
政治——“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评价——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但其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864年 天津失陷 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运动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指导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的兴起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
洋务新政的兴办
兴办近代企业
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之后开始举办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创办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新式学堂种类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历史作用
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派的主要行动
向皇上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
谭嗣同:《仁学》
介绍外国变法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梁启超——上海《时务报》
严复——天津《国闻报》
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内容
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维新派: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民权之说无一益有百害
维新派: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守旧派: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
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宣传与组织工作
主要著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建立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
地点:东京
名称:中国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三民主义学说
时间:1905年11月
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意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 性,从而加入革命的行列
使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 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广州起义
时间:1911年4月27日
别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四川省反对尤其强烈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清帝退位
时间: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人物: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国号:中华民国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人员构成上,资 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该政权
在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发动“二次革命”
.组织中华革命党
发动护国战争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