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8-29 11:49:44 湖南教资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1.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口诀:龟速构防守+两再一新促生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级)
1)遗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
【口诀:严规范,塑个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一级)
【口诀:三人一社会】
1)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一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3)体育: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基础。
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
【口诀: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的变化。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
【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人鱼公主促政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4)教育能够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
【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0、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口诀:社会+人+学制】
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
4)人口结构和素质;
人的依据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
【口诀: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高等要大众,终身要建构】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要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2. 第二章 中学课程
1、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口诀:计划标准教材】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一级)
【口诀:小综高分初结合,综合实践为必修农村要为当地来服务】
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口诀: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如下:
1)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
2)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课程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4.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为代表。主要观点如下: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累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应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5、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口诀:社会+人+学科】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二级)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二级)
【口诀: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综合、标准分层,重过程重发展。】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8)多用发展性评价。
8.教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原则。(二级)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3)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习,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
6)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9.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二级)
【(口诀:一研两社两技)】
①信息技术: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
②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④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3. 第三章 中学教学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一级)
【机(动机)灵(领会)巩运茶(检查)】
1)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材料。
4)运用知识。教学中,运用知识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比如完成书面或口头作业等。
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3、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观实物、察言语、形象感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小猪(主)动手毒(独)死农民】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5、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
【口诀:背(备课)上(上课)做(作业)导(辅导)学】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7、简述讲授法的概念和要求。(一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2)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4)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讲。
8、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级)
【口诀:依教师、依学生、依目标、依内容、依环境条件】
1)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9.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二级)
【口诀:三备+三计划】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0.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2)作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作业要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搬教科书的例题或材料,要达到触类旁通。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5)作业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二级)
【口诀:舰长传教】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级)
【口诀: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5)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6)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1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二级)
【口诀:小联在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如下: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级)
【口诀:简捷和间接,引导去教育】
1)间接性:主要学习间接经验,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
2)引导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性: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品德教育。
教资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1.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口诀:龟速构防守+两再一新促生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级)
1)遗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
【口诀:严规范,塑个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一级)
【口诀:三人一社会】
1)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一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3)体育: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基础。
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
【口诀: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的变化。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
【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人鱼公主促政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4)教育能够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
【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0、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口诀:社会+人+学制】
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
4)人口结构和素质;
人的依据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
【口诀: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高等要大众,终身要建构】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要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2. 第二章 中学课程
1、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口诀:计划标准教材】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一级)
【口诀:小综高分初结合,综合实践为必修农村要为当地来服务】
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口诀: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如下:
1)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
2)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课程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4.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为代表。主要观点如下: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累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应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5、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口诀:社会+人+学科】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二级)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二级)
【口诀: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综合、标准分层,重过程重发展。】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8)多用发展性评价。
8.教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原则。(二级)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3)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习,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
6)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9.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二级)
【(口诀:一研两社两技)】
①信息技术: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
②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④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3. 第三章 中学教学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一级)
【机(动机)灵(领会)巩运茶(检查)】
1)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材料。
4)运用知识。教学中,运用知识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比如完成书面或口头作业等。
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3、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观实物、察言语、形象感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小猪(主)动手毒(独)死农民】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5、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口诀: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
【口诀:背(备课)上(上课)做(作业)导(辅导)学】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7、简述讲授法的概念和要求。(一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2)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4)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讲。
8、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级)
【口诀:依教师、依学生、依目标、依内容、依环境条件】
1)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9.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二级)
【口诀:三备+三计划】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0.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2)作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作业要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搬教科书的例题或材料,要达到触类旁通。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5)作业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二级)
【口诀:舰长传教】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级)
【口诀: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5)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6)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1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二级)
【口诀:小联在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如下: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级)
【口诀:简捷和间接,引导去教育】
1)间接性:主要学习间接经验,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
2)引导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性: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