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第二章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知识总结,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部分的内容,有需要的可以收藏下。
编辑于2022-09-01 01:50:34 青海省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概念: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血管外给药均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
理化因素(药物状态等)
给药途径(吸入>舌下>直肠>肌肉注射>皮下>口服>皮肤)静脉注射不存在吸收
吸收环境(口诀:酸性药物在胃内易吸收,碱性药物在肠内易吸收)
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口服给药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
主要在小肠吸收
吸收途径:肠→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肝→肝静脉→肝体内循环
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是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首过消除高时,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少,要达到治疗浓度,必须加大用药剂量。
舌下给药:通过口腔黏膜,无首过效应(硝酸甘油)
直肠给药:经痔静脉吸收入血,首过效应<口服,吸收不规则,药物可能会刺激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胃酸碱度、肠内容物、胃排空和肠蠕动时间等
注射给药
特点:迅速,准确、完全。不存在吸收过程。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主要经毛细血管以简单扩散和滤过的方式吸收
影响因素:血流量、疾病状态、药物剂型等
呼吸道吸入给药
吸收途径:经肺泡上皮细胞或呼吸道黏膜吸收
特点:吸收块,无首过效应但是剂量不可控,可能对肺泡上皮细胞有刺激
适用药物:小分子脂溶性、挥发药物气体
皮肤吸收:吸收速度:破损皮肤>完整皮肤、黏膜>皮肤
分布
概念: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血流量和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细胞的结合能力。是药物自血浆清除的方式之一。
特点:药物在各器官组织分布不均。
吸收方式:大多数是被动运输简单转运,如果主动转运可能会集中于某一组织器官
影响因素
组织器官血流量:先分布(循环速度快的脏器)→再分布(其他组织器官)eg:静脉注射硫喷妥钠先分布到脑再向脂肪组织转移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浆蛋白:清蛋白(白蛋白)与酸性药物结合,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脂溶性强的药物主要与脂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与相同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的相互作用。(A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比B药物高,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成为结合性药物,而B蛋白则是游离性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引起中毒。)eg:抗凝药物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99%,与保泰松合用,抗凝作用增强造成出血严重。
药物与内源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eg:如磺胺异恶唑可将胆红素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置换出来,因此新生儿使用该药可发生致死性核黄疽症。
组织细胞结合(组织亲和力)药物浓积器官不一定是靶器官
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弱酸性的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升高血液pH可使弱酸性的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高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致密,通透性低,病理状态下通透性可增加(脑膜炎)
胎盘屏障:通透性高与毛细血管无差别(妊娠用药禁忌)
血眼屏障:局部给药(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Da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代谢
概念:代谢是指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生物转化。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药物代谢意义: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
药物代谢时相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生成代谢产物
Ⅱ相:结合生成极性大、水溶性高的结合物经尿排泄
药物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P450)
特性: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外界影响
CYP↑导致代谢变快,药效减弱
含黄素单加氧酶系
环氧化物水解酶系
结合酶系
脱氢酶系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遗传因素:药物代谢酶的个体差异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叫做酶抑制剂
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叫做酶诱导剂
eg:氯霉素抑制代谢酶使苯磺丁脲和苯妥英钠代谢降低。
肝血流量:苯巴比妥增加肝血流量,普萘洛尔和吲哚美辛降低肝血流量
排泄
概念:排泄是药物以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从尿液排泄,其次经胆汁从粪便排泄。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药物也可经汗液和乳汁排泄。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近曲小管细胞能以主动方式将药物自血浆分泌入肾小管内
肾小管重吸收:非解离型的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在肾脏远曲小管可通过简单扩散而被重吸收。重吸收程度受血和尿的 pH 以及药物Pka解离度影响。
消化道排泄
途径:肝→胆→肠→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肝肠循环可延长药物血浆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
其他途径排泄
依靠脂溶性分子型药物通过腺上皮细胞进行简单扩散与pH有关。药物也可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入腺体导管内,排入腺体导管内的药物可被重吸收。
经唾液进入口腔的药物吞咽后也可被再吸收。
乳汁酸度较血浆高,故碱性药物在乳汁内的浓度较血浆内浓度略高,酸性药物则相反。
非电解质类(如乙醇、尿素)易进入乳汁达到与血浆相同的浓度。挥发性药物和吸入性麻醉药可通过肺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