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认识论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四章 认识论
1. 认识的结构
1.1. 主体
1.1.1. 定义
1.2. 客体
1.2.1. 定义
1.3. 中介
1.3.1. 定义
1.3.2. 子系统
1.3.2.1. ①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1.3.2.2. ②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2. 认识的基础
I.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I.1. 主要表现
I.1.1. 认识来源
I.1.2. 认识发展动力
I.1.3. 认识目的
I.1.4. 检验认识唯一标准
II.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II.1. 主要表现
II.1.1.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II.1.2. 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3. 认识的本质
A. 辩证唯物主义
A.1.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课题的能动反映
A.2. 认识路线
A.2.1. 从物到感觉到思想
B. 唯心主义先验路线
B.1.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 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B.2. 认识路线
B.2.1.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4. 认识的过程
4.1.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1.1. 感性认识
4.1.1.1. 概念
4.1.1.1.1. 形式
4.1.1.1.1.1. 感觉
4.1.1.1.1.2. 知觉
4.1.1.1.1.3. 表象
4.1.1.2. 特性
4.1.1.2.1. 直接性
4.1.1.2.2. 具体性
4.1.2. 理性认识
4.1.2.1. 概念
4.1.2.1.1. 形式
4.1.2.1.1.1. 概念
4.1.2.1.1.2. 判断
4.1.2.1.1.3. 推理
4.1.2.2. 特性
4.1.2.2.1. 间接性
4.1.2.2.2. 抽象性
4.1.3. 关系
4.1.3.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知识
4.1.3.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知识
4.1.3.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4.2.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
4.2.1. 定义
4.2.1.1. 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有精神到物质,由死刑到存在的阶段。”
4.2.2. 地位
4.2.2.1.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4.2.3. 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
4.2.3.1.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4.2.3.2.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5. 认识的结果
5.1. 追求真理
5.1.1. 真理的概念
5.1.1.1.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5.1.1.2.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1.1.3. 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5.1.2. 真理的特性
5.1.2.1. 客观性(本质属性)
5.1.2.1.1. 内涵
5.1.2.1.1.1.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5.1.2.1.1.2. ②真理的标准是个客观的
5.1.2.2. 一元性
5.1.2.2.1. 内涵
5.1.2.3. 绝对性和相对性
5.1.2.4. 具体性
5.2. 实现价值
5.2.1. 价值的概念
5.2.1.1.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5.2.2. 特性
5.2.2.1. 客观性
5.2.2.1.1. ①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
5.2.2.1.2. ②课题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5.2.2.2. 主体性
5.2.2.2.1. ①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5.2.2.2.2. ②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5.2.2.2.3.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5.2.2.3. 社会历史性
5.2.2.4. 多维性
5.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5.3.1. 相互区别
5.3.1.1. 实践的真理尺度
5.3.1.1.1. 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5.3.1.2. 实践的价值尺度
5.3.1.2.1. 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2. 相互联系
5.3.2.1.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5.3.2.2.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