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邓小平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编辑于2022-09-24 12:00:24 陕西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二战后的两极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新技术发展是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
历史根据:(1)经验:新中国成立,顺利恢复国民经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显,以苏为鉴,总结经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财富,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有重要意义。(2)教训: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这些失误的更深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出了错误估计;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理的曲折和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党和全国人民,果断纠错,深刻分析原因,同时坚决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现实依据: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的支持、 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创造。他领导全党从总结人民群众的成功实践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种错误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首次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科学论断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与此对应的理论观点。
轮廓形成: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中特理论体系做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成熟并形成系统: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 深刻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么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设而会注意的理论。“
最终形成:1997年展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7年,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发表文章或讲话,呼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思考这个问题。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六十七=期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5月12日,《人民日报》等报纸全文转载,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了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启动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为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于改变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提倡的坚持与反对:(1)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他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2)反对: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经验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
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况,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指导和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了突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非凡的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额提出毛泽东的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着重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都由许多疑虑2,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上。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对中国的基本国情。(1)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A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我们党做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B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我国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太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C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从多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意义: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搞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各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治理领域的目标和要求,美丽是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目标和要求。(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的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同一关系的内在要求。(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仅仅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的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 B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既要一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进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完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十九大”为把我国进一步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等都离不开发展,发展就是机遇,邓小平提出,我们必须正确估量国际环境对于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
科学技术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七点“”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战略思想,为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对西方的赶超,指明了方向。
三步走战略
内容: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把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0-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意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做法: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是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还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合法的较高收入应予以保护和允许,并依法加以必要的调节,非法的,必须坚决有效的依法处理,要承认不平衡,同时要从不平衡逐步发展到相对平衡,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目标是把中国由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和抛弃定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对原有经济制度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质,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探索,指出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动力问题。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由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也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必要的互接互补,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后起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和,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性比较的优势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 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加企业加经济特区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等,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促进了物资劳动资金技术信息在城市乡村的流动,初步显示了市场的作用与活力,特区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我们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B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关于坚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邓小平理论不仅强调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提出其他一系列的两手抓思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系列两手抓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性,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
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完成祖国统一打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基本内容:A 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B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现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港澳台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D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E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性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完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总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智慧结晶;继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前人、突破常规、开拓新境界;发展:坚持基本原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独创性思想,丰富发展马列毛。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创立者,回答问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构建中特基本框架,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博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遗产(科学指南、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