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十八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二十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等。
编辑于2022-09-25 13:07:40 贵州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八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货币需求理论 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
传统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 2.剑桥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 2.预防动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3.投机动机: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放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 (货币/需求理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总额: 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 (同向) 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同向) 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反向) 4.其他因素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主体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满足其需求的过程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包括现金和存款,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货币:指企业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 (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社会融资规模: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 (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 从金融体系(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指标构成 :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债券筹资;保险公司赔偿、贷款公司贷款、投资性房地产
货币供给机制
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并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三类制约)
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存款准备金率
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量供应公式:M= B×K 其中: B="基础货币" ,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k=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三、货币均衡与失衡
货币均衡 在一定时期中的币需求与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货币均衡的特征: 1.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短期内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 3.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1.货币其内在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保持均衡关系 2.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 3.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应当与 GDP 同步增长 4.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货币失衡
总量性货币失衡
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
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 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 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注意的是总量性货币失衡
结构性货币失衡: 货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如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
1.萨缪尔森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地上涨 2.马克思理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多种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通的: 1.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2.物价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具有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特点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自发增长导致物价上涨 1.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2.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人为)
输入型通货膨胀:进口商品价格、费用上升导致物价上涨
结构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抑制型通货膨胀:“人普遍持币待购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物价管制、供给短缺)
通货膨胀的原因
直接原因:过度信贷供给
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
间接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财政政策 (限制支出、减少需求)
1.减少政府支出 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
政府治理(少花钱)
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治理(少花钱)
积极的供给政策: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和精简规章制度等
第十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
主要职能
1.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维护金融稳定 3.供金融服务
建立中国银行制度的必要性
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2.经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管理机关
业务活动特征
1.不以营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 2.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不直接发放贷款) 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对银行业务
集中存款准备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主要业务
充当最后贷款人: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再抵押、再贴现、再贷款
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帐户,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
主要中间业务
对政府业务
1.经理国库(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之一) 2.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3.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资产负债表
三、货币政策 1.政策目标;2.政策工具;3.预期效果
货币政策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国际收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和发行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其缺陷: 1.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 反方向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2.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被当作一剂“猛药” 3.商业银行需经辗转存、贷逐级递推,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该政策往往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作为适时调整的经常性工具使用
再贴现: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和信用支持 注:商业银行有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再贴现政策具有主动权
公开市场业务(灵活):在市场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从而调控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控制分期付款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等(适用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不动产信用控制:对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 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3.优惠利率 4.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以行政命令,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 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最常用)、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等
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大原则
1.利率(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2.货币供应量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4.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传导体系: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2.间接传导机制:政策目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的性质
1.金融企业承担着资金融资职能 2.以营利为目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经营广泛,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机构
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化货币为资本作用
支付中介:接受企业委托,办理货币运动有关技术服务
社会总帐房
信用创造:扩张信用,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与吸收资本总额
最基本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按机构设置分类
1.单一银行制:不设分支机构(美国州立银行) 2.总分行制:设多层分支机构(各国普遍)
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
1.专业化:只经营吸存发贷的传统银行业务 2.综合化:可经营所有商业性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1.吸收存款: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 2.借款业务: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 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资产业务(收益的主要业务) 将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票据贴现: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
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首位 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不动产)、质押贷款(动产) 资本贷款、消费贷款、商业贷款 短期一年以内;中期一至五年;长期五年以上
投资业务: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中间业务(无风险业务) 不使用自有资金为客户办理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 包括: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盈利性原则:在经营资产业务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
流动性原则:1.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 2.取得现款的能力
安全性原则: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
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 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呈负相关关系
存款保险制度
保险范围:被保险的存款既包括人民币存款、外国存款。但不包括:
1.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 2.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
偿付限额: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超过部分从该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基本来源与运用
来源:1.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 (存款人不交保费);2.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3.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4.其他合法收入
运用: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原则,1.存放中国人民银行;2.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二、金融市场 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效率
1.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2.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证券价格=投资价值
1.弱型效率: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2.半强型效率: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 (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 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3.强型效率: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的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
金融市场结构
货币市场 供应短期货币资金(1年及1 年以下) 主要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
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代表性同业拆借利率:伦敦银行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和交易方便
商业银行通过此市场调剂头寸 中央银行通过此市场宏观调控
票据市场:以各种票据为媒介进行资产融通的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
商业票据:短期无担保证券
主要子市场
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不记名(批发性)的存款凭证
债券市场:发行买卖的债券场所,供需方直接融资 具有货币、资本双重属性 分为场内(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 短期债券(1年期以内);中期债券(1年期至10年期);长期债券(10年期以上) 注: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短期政府债券
资本市场 供应长期货币资金(1年以上) 主要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
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主要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流通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就是投资者群体 分为发行(一级)市场和流通(二级)市场
投资基金市场: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金融中介机构优势 主要表现为专家理财
金融期货市场: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证券、外汇、黄金等)
金融期权市场: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力
外汇市场:以不同货币计算的两种票据之间交换的(短期金融资产交易)市场
第二十一章 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一、金融风险 由于不确定因素,使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偏差,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 客观存在,难以避免
金融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负债率高)、传染性
金融风险的类型: 1.市场风险: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波动 2.信用风险:无法偿付或无法按期支付 3.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降低 4.操作风险: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等
二、金融危机 国家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特点: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
金融危机的类型: 1.债务危机: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危机 特征:①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②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③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2.货币危机: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钉住汇率安排的国家:① 3.流动性危机:①国内流动性危机;②国外流动性危机 4.综合性危机(几种危机的结合):① 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②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 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次贷危机: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 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此次次贷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三、金融监管 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 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1.公共利益论:政府对有关监管的理论,对公众要求的回应 2.保护债权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形式 3.金融风险控制论:银行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门准备金制度
四、金融监管体系
按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进行分类: 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 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
按监管客体的角度进行分类: 1.综合监管体制: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美国) 2.分业监管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监管能力不足):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设不同机构进行监管(中国)
我国对重点领域的监管: 1.对影子银行的监管;2.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3.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提示】 1.银保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保护金融消费 者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我国的影子银行特点:①以银行为核心;②以监管套利为目的;③存在刚性兑付;④盈利模式普遍;⑤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
第二十二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一、汇率制度 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方式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的类型
固定利率
1.金本位制度:自发固定汇率制度 特征:①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②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2.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人为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征:①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浮动利率
牙买加体系: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②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 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2.确定汇率制度 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提示】 1.经济开发程度低、经济规模小、进出口集中几样商品的国家,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 2.经济开发程度高、进出口商品多样化的国家,倾向于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国际储备 一国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普遍接受的资产
国际储备的构成: 1.货币性黄金:黄金只能算作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 2.外汇储备: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 95%以上 (最重要组成部分) 3.IMF的储备头寸: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25%储备档头寸和超储备档头寸 4.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贷款和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产(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国际储备的作用: 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管理外汇): 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 2.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满足战略目标)
三、国际货币体系 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定,对国际货币关系所作的安排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世界银行集团;3.国际清算银行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 指居民 (境内机构、境内个人) 和非居民 (境外机构、境外个人) 之间以人民币开展的或用人民币结算的各类跨境业务
跨境人名币业务的类型: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境外直接投资人名币结算:按照“事后管理”原则 3.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4.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 5.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6.双边货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