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根据第九版系统解剖学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编写,制作不易,有问题和错误请指出,下一章节是感觉器和内分泌系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编辑于2022-09-27 09:29:45 湖北省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如脊髓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白质。
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
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内脏运动神经节: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Spinal Nerve):连接于脊髓的周围神经部分,31对
构成
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由前根和后根组成
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脊神经,成为既含感觉纤维又含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节:脊神经后跟在椎间孔处椭圆形的膨大
分部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位置关系——出椎管(了解)
CN1:寰枕间隙
CN2~CN7:同序椎间上孔
CN8:C7下椎间孔
TN1~LN5:同序椎间下孔
SN1~SN4:骶前、后孔
SN5、CoN:骶管裂孔
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
性质: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
分布
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周围突:组成脊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部位
感受信号
皮肤浅感觉:痛温触
肌、腱、关节的深感觉:运位
内脏感觉纤维
性质: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
分布
中枢突: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的感受器
躯体运动纤维
构成:位于 脊髓灰质前角 的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
分布:躯干和肢体的骨骼肌
功能:支配骨骼肌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
构成:发自 胸髓12个节段 和 腰髓1~3节段 的 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 骶髓2~4节段 的 骶副交感核
分布:(轴突)内脏、心血管、腺体的效应器
功能: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活动
分支(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
后支:细小,后行,呈节段性分布于颈部、背部、腰部、骶部的肌肉和皮肤
第2颈神经后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的分支称为—枕大神经,枕外隆凸外侧2.5cm处是其阻滞时的穿刺点
前支:粗大,除第2~11胸神经前支保持节段性,直接分布于躯干以外,其余脊神经先交织成神经丛,再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
颈丛(锦衣寺):枕小耳后,颈横锁骨上
构成:CN1~CN4的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分支主要分布于颈部的肌肉和皮肤
分支
枕小神经(Lesser Occipital Nerve):C2
耳大神经(Great Auricular Nerve):C2 C3
颈横神经(Transverse Cervical Nerve):C2 C3
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C3 C4
膈神经(Phrenic Nerve):C3-C5
颈袢(Ansa Cervicalis):颈丛C1分支与舌下神经之间的交通联系
臂丛(58同城衣服钱):根干股束支 53635
构成:CN5~CN8的前支和TN1前支
位置: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围成)内,分布到上肢的肌肉和皮肤内
重要分支
腋神经(Axillary Nerve):穿过腋窝后壁的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到三角肌深面
支配肌肉:三角肌、小圆肌
损伤表现:(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使用腋杖不当所致的重压等)➡️三角肌(使肩关节外展)瘫痪
臂部不能外展,肩部和臂外上部皮肤感觉障碍
肩部失去圆隆的外形(方肩)
肌皮神经(Musculocutaneous Nerve):向外斜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
支配肌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
损伤表现:屈肘无力、前臂外侧群皮肤感觉障碍
正中神经(Median Nerve):在前臂无分支
支配肌肉: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外的所有前臂前群肌
损伤表现:(因前臂和腕部外伤而损伤)➡️肌收缩无力,手掌感觉障碍
祝福手
腕管综合征:鱼际肌损伤,手掌变“猿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和桡侧半手掌感觉障碍
尺神经(Ulnar Nerve):在前臂无分支
支配肌肉与皮肤
肌支: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浅支:小鱼际表面、小指掌面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皮肤
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
损伤表现:(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尺侧腕屈肌起点处,豌豆骨外侧)
爪形手:掌指关节过伸
屈腕力下降,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
桡神经(Radial Nerve)
支配肌肉:前臂所有伸肌+肱桡肌
损伤表现:(肱骨中段和桡骨颈处骨折)前臂伸肌群瘫痪➡️垂腕
同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不能伸指
胸神经前支:12对
肋间神经(Intercostal Nerve):第1~12对,位于相应的肋间隙内,夹在肋间内、外肌之间
外侧皮支
前皮支
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在R12的下方
节段性分布
T2:胸骨角平面
T4:乳头平面
T6:剑突平面
T8:两侧肋弓中点连线的平面
T10: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腰丛(兄弟【胸底】衣裳四钱大值)
构成:TN12前支的部分纤维、LN1~LN3的前支和LN4前支的大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前方,主要分布于腰部、腹股沟部、股前内侧部
重要分支
髂腹下神经(T12、L1)
髂腹股沟神经(L1)
股外侧皮神经(L2、L3)
股神经(Femoral Nerve):腰丛最大的分支
行程:先在腰大肌外缘穿出,继而在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经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进入股三角区,随即分为数支
支配范围
分支
肌支: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皮支:隐神经(Saphenous Nerve)为最长皮支
损伤表现: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膝,行走困难,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
行程: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贴盆腔侧壁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至股部,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下行进入大腿区
分支
肌支:支配闭孔外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皮支
损伤表现:大腿内收力弱,两下肢交叉困难,大腿旋外无力
生殖股神经(L1、L2)
骶丛(要底干,就要抵尾):全身最大的脊神经丛
构成:腰骶干(LN4前支部分、LN5前支)、SN1~SN5、CoN前支的大部分
位置:盆腔后壁、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主要分布于会阴、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等部位
分支
臀上神经: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分布于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处的皮肤
阴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会阴部、外生殖器、肛门处的肌肉和皮肤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全身最粗最大的神经
行程: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继而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在腘窝处分为两支
胫神经(Tibial Nerve):管理小腿后方和足底皮肤感觉,分布范围包括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分支
小腿后方分支:坐骨神经直接延续,在股后区下部沿中线下行入腘窝,与其深面的腘血管伴行,在小腿后区比目鱼肌深面伴行于胫后血管
足底分支:胫神经经内踝后方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踝管处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进入足底区,支配足底肌肉
损伤表现:钩状足(股骨髁上骨折,膝关节脱位等)
运动功能障碍,足内翻力弱,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分配小腿前、外侧肌、足背肌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的皮肤,膝关节外侧部和胫腓关节
行程:沿腘窝上外侧界的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向外下走行,穿过腓骨长肌,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皮支: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经
肌支: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第3腓骨肌
皮支: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损伤表现: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正步),小腿前、外侧面和足背区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
分布特点
节段性分布
皮节: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段的节段性分布
CN1和CoN无后根,故无对应皮节分布区
躯干皮节由上向下按神经序列依次排列
重叠性分布——在皮肤上的分布呈羽状重叠
脑神经
顺序、名称及进出颅腔的部位
口诀:I嗅II视III动眼,IV滑V叉VI外展,VII面VIII听IX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感觉纤维I.II.VIII(1.2.8),运动眼球III.IV.VI(3.4.6),耸肩伸舌XI.XII(11.12),V.VII.IX.X(5.7.9.10)是混合
纤维成分和分类:脊神经的4种纤维成分+脑神经特有的3种特殊纤维成分
分类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来自 头面部皮肤、肌、腱、关节以及眼、口、鼻腔黏膜 的感觉冲动——三叉神经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传导来自 视器、听器和平衡器 的感觉冲动——蜗神经、前庭神经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传导来自 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的感觉冲动——孤束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来自 味蕾和嗅器 的感觉冲动——孤束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 由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如眼球外肌、舌肌)的运动——眼色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于副交感神经,支配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的活动——动上下走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 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等)的运动——三面疑副
性质
运动纤维:由 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发出的轴突构成
感觉纤维:由 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支 构成(中枢支进入脑干,与脑神经感觉核相联系)
凡具有感觉纤维的脑神经,除I II 外,都有脑神经节,位于脑神经所穿过的颅底的孔裂附近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性质(仅存在于III VII IX X 3,7,9,10四对脑神经中,副交感神经节具有运动性)
III VII IX:4对副交感神经节与其相连(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X:与其相连的副交感神经节多位于所支配的器官壁内
感觉性脑神经的性质与分布
I嗅神经
性质: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行程/分布:上鼻甲和上鼻甲所对应的鼻中隔上1/3嗅黏膜内的 嗅细胞(双极神经元)中枢突——嗅神经——嗅球——僧帽细胞的树突
功能:传导嗅觉
II视神经
性质: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行程: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中枢突——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视交叉——视束——间脑的外侧膝状体
功能:传导视觉冲动
损伤表现:见传导通路一节
VIII前庭蜗神经=前庭神经+蜗神经
性质: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前庭神经
行程:双极神经元胞体——内耳道底——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内耳道底——球囊斑、椭圆囊斑、壶腹嵴中的毛细胞
中枢突——前庭神经——内耳门——颅腔——延髓、脑桥——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小脑
功能:传导平衡觉
蜗神经
行程:双极神经元胞体——蜗轴——蜗神经节
周围突——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中枢突——蜗神经——内耳门——颅腔——延髓、脑桥——脑干的蜗神经核
功能:传导听觉
损伤表现:眩晕、呕吐和患侧听觉障碍
运动性脑神经的性质与分布
III动眼神经
性质: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起核: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中脑的动眼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副核(E-W核)
行程:脚间窝——小脑幕切迹下方——鞍背突(后床突)侧方——海绵窦的外侧壁上部——眶上裂——分上、下两支
上支:细小,支配 上直肌 和 上睑提肌
下支:粗大,支配 下直肌 内直肌 和 下斜肌
下斜肌支发出一个小支称睫状短神经(副交感根),由动眼神经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兴奋时使瞳孔缩小和调节晶状体的屈度增大,参与完成瞳孔对光的反射和调视反射。
睫状神经节:扁平四角形体,位于 视神经后部外侧,属于 副交感神经节
副交感根: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加入睫状短神经
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
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
感觉根:来自眼神经的鼻睫神经,
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经三叉神经入脑
功能
动眼球:除了上斜肌和外直肌
动眼睑:上睑提肌
动瞳孔:瞳孔括约肌
损伤表现(一侧)
除 外直肌(展神经支配)和 上斜肌(动眼神经支配)外的同侧全部眼球外肌瘫痪
上睑下垂——上睑提肌瘫痪
眼外斜视——上斜肌、外直肌失去内直肌拮抗力量的作用,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视反射消失——瞳孔括约肌瘫痪
瞳孔散大——交感神经的扩瞳作用失去拮抗力量
复视
IV滑车神经:运动性脑神经
行程
起自:中脑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下方出脑——大脑脚外侧——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上斜肌
支配:上斜肌
损伤表现:上斜肌瘫痪
VI展神经: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行程
起自:脑桥展神经核(面丘深部)
脑桥延髓沟中线两侧——颞骨岩部尖端——海绵窦——眶上裂——外直肌
支配:外直肌
损伤表现:(在颅中窝和颅后窝内易损伤)患侧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XI副神经=延髓根+脊髓根
延髓根: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脊髓根:
行程:脊髓前后根——椎管上行——颅腔——与延髓根合并成副神经——颈静脉孔出颅(with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斜方肌(前缘中、下1/3)
支配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损伤表现: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头不能向患侧侧屈,也不能使面部转向对侧,肩胛骨下垂
XII舌下神经: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行程
起自:舌下神经核
延髓锥体与橄榄体之间出脑——舌下神经管出颅——颈内动、静脉之间——舌骨上方——舌内肌、大部分舌外肌
损伤表现: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混合性脑神经的性质与分布
V三叉神经
纤维成分和起止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运动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感觉核
行程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并入下颌神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
功能:传导咀嚼肌和眼外肌的本体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节内
位置: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由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
功能
传导头面部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传导触觉——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大主干
眼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行程:三叉神经节发出,穿海绵窦外侧部,伴行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的下方,经眶上裂入眼眶
分支
额神经
眶上神经:分布于额顶、上睑部皮肤
滑车上神经:分布于鼻背及内眦附近皮肤
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上睑、外眦部皮肤
鼻睫神经
滑车下神经:分布于鼻背、眼睑皮肤和泪囊
筛前、筛后神经:分布于筛窦、鼻腔黏膜
睫状长神经:分布于角膜、睫状体、虹膜等
上颌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行程:经海绵窦外侧壁,穿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上部,再向前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入眶下沟、眶下管,最后穿眶下孔达面部
分支
眶下神经: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黏膜
临床上上颌部手术时常于眶下孔处进行麻醉。
上牙槽神经:分布于上颌牙、牙龈和上颌窦黏膜
颧神经:分布于颧、额部皮肤,有交通支(接受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颧神经至泪腺神经,控制泪腺分泌)
翼腭神经:分布于腭、鼻腔的黏膜及腭扁桃体
下颌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行程:经卵圆孔出颅后分为数支
分支
前干
颊神经:颊部黏膜和皮肤
咀嚼肌神经(咬肌神经、颞深神经、翼内肌神经、翼外肌神经):支配所有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后干
耳颞神经:耳后皮肤
舌神经:口腔底和舌前2/3的黏膜(接受面神经的分支——鼓索)
下牙槽神经:下颌牙、牙龈、口裂以下皮肤
功能
损伤表现:患侧面部皮肤、口、鼻腔黏膜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
VII面神经
成分和起止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面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上泌涎核(控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特殊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
主要行程: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内耳门、内耳道、内耳底——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穿腮腺分5大支
重要分支
面神经管内分支
鼓索: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的分支
行程:鼓室——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下颌神经分支)
性质:含有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
分布:舌前2/3味觉,下颌下腺、舌下腺(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
岩大神经
镫骨肌神经
颅外分支
颞支: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等
颧支:支配眼轮匝肌和颧肌
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它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支配下唇诸肌
颈支:支配颈阔肌
功能
损伤后表现
管外损伤:患侧表情肌瘫痪
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
说话时唾液从口角流出
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消失
眼轮匝肌瘫痪——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
管内损伤:上述症状+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
IX舌咽神经
成分和起止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泌涎核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
行程:延髓橄榄后沟上部——颈静脉孔出颅腔(with 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茎突咽肌外侧——舌骨舌肌深面、舌根
主要分支
鼓室神经: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黏膜
鼓室丛——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耳颞神经——腮腺
颈动脉窦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舌支:舌后1/3黏膜和味蕾
咽支:咽黏膜感觉、咽肌运动
功能
X迷走神经
成分和起止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迷走神经背核(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软腭和咽喉肌)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颈、胸、腹部脏器)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外耳道、耳廓皮肤)
行程:橄榄后沟舌咽神经下方——穿颈静脉孔出颅(with 舌咽神经和副神经)——颈内动、静脉 or 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进入胸腔——分左右两支——穿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支并分布于各种脏器
左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后干
分支
颈部分支
喉上神经:迷走神经在颈部的最大分支
行程:颈内动脉内侧下行,舌骨大角处分内、外两支
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及会厌、舌骨等处,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支配环甲肌
颈心支
耳支
咽支
脑膜支
胸部分支
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入胸腔后的分支
右喉返神经:右迷走神经经过右锁骨下动脉时发出,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向上
左喉返神经:左迷走神经经主动脉弓前方发出,绕主动脉弓回颈部
气管支、食管支
腹部分支
胃前支和肝支
胃后支和腹腔支
内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部分之一,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分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概况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节前神经元胞体)/中枢部:位于脊髓T1~L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此核发出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和前支到达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的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
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的一部分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和前支止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节——椎旁神经节
交感干:椎旁神经节借节前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
位置: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
组成: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
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的神经节,颈部3~4个,胸部10~12个,腰部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的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和前支穿过椎旁神经节,止于脊柱前方的交感神经节
组成:分别位于同名动脉的根部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
交通支
白交通支:有髓节前纤维,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无髓节后纤维,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
交感神经纤维的走向和分布
节前纤维: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
终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颈部、胸部、腰部和骶部的椎旁神经节
穿经椎旁神经节后,经内脏大、小神经,终于椎前神经节
节后纤维: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
离开交感干直接到器官
攀附动脉走行至动脉所支配的器官
经无髓灰交通支返回31对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等
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分布规律
T1~T5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T6~T12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L1~L3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交感神经的分布
颈部
胸部:每侧有10~12个胸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
组成: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行程:向前下方行走中合成一干,并沿着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
组成:穿过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行程:下行穿过膈脚,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等。这些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腰部
盆部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的位置: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和位于S2~S4的中间外侧核
颅部的副交感神经
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中脑EW核发出——入眶腔到睫状神经节内换元——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壁——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脑桥上泌涎核发出
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以及腭黏膜的腺体
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鼓索——加入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延髓下泌涎核发出——经鼓室到鼓室丛——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盆腔脏器除外)
骶部的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脊髓S2~S4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前孔,后从骶神经发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
盆内脏神经随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位置形态
位置:位于椎管内,上借 枕骨大孔 与 延髓 相连,下 平L1下缘
形态(描述思路:整体观-局部观【端、面、缘】-沟、裂-前根、后根-节段-膨大)
脊髓圆锥:脊髓下段变细呈圆锥状
终丝:软脊膜由此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下附于第1尾椎背面,可固定脊髓
马尾:脊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
2膨大:颈膨大(C4~T1节段)腰骶膨大(L1~S3节段)
1裂3索7沟(后根比前根粗,且有神经节,可作为判断标本的依据!)
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重点记忆)
内部结构
灰质
前角
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大型多极神经元,纤维支配骨骼肌的梭外肌,支配随意运动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神经元,纤维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保持肌张力
Renshaw细胞: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其发出的轴突反过来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其起负反馈(抑制)作用
核团=内侧群+外侧群(颈、腰骶膨大处)
内侧群:出现于脊髓全长,支配颈肌&躯干肌
外侧群
胸髓节段,外侧群较小,支配肋间肌和腹肌
颈膨大&腰骶膨大处,外侧群发达,支配上肢肌与下肢肌
中央核
副神经核:在C1~C6节段,发出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膈神经核:在C3~C7节段,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膈神经,支配膈肌
腰骶核:L2~S1节段
后角
后角边缘核: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胶状质: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前两个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后角固有核:见于脊髓全长,是 脊髓丘脑束 的起源核,传导痛、温、触、压觉的信息
侧角(胸83,中外13,骶副24)
胸核:在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到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中间神经元
中间外侧核:在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靠近中央管
骶副交感核:在S2~S4节段,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Rexed板层构筑(了解)
白质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将后根传入的各种感觉信息向上传递到脑
薄束(贯穿全长)&楔束
位置:后索
行程
起点
薄束(后索内侧):同侧 T5节 及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楔束(后索外侧):同侧 T4节 及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止点:延髓内的薄束核&楔束核
功能:传导 同侧躯干及上下肢 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位置、运动、震动)和 皮肤的精细触觉(同侧)
损伤后表现: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眼时无法确认关节的位置和方向),精细触觉丧失
脊髓丘脑束(贯穿全长)
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半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行程
起点:对侧后角固有核
上升1~2节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
止点:丘脑
功能:传导痛、温感觉(永远是对侧!!!)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前束
位置: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
行程
起点:对侧后角固有核
经 白质前连合 交叉
止点: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
位置:外侧索周边部的前面
行程
起点:腰骶膨大处V~VII层的外侧部
大部分交于对侧上行,小部分于同侧上行
止点:(经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后束
位置:外侧索周边部的后面
行程
起点:同侧VII层的胸核(少部分来自对侧胸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
止点:(经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功能: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触、压觉至小脑
损伤表现:下肢共济失调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皮质脊髓束
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的锥体细胞
分类
皮质脊髓侧束(贯穿全长)
行程
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达S4
止点: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前角外侧核)
损伤表现:下肢瘫痪(交叉前对侧,交叉后同侧!)
皮质脊髓前束
行程
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的前索下行,达上胸髓节
大多数纤维经 白质前连合 逐节交叉至对侧
止点: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表现:一侧损伤不瘫痪,双侧损伤躯干肌瘫痪
各传导束纤维的局部定位排列
功能
传导
上行传导束: 将躯体(头面部除外)浅、深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信息传至脑
浅感觉:(皮肤)痛温触觉;深感觉:(肌肉关节)振动觉和位置觉
下行传导束: 把脑对躯干和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运动信息传至脊髓
反射
躯体反射
牵张反射/腱反射
当骨骼肌被拉长时,肌内的感受器(肌梭等)受到剌激而 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 入脊髓,兴奋 a- 运动神经元,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临床上经常检查的腱反射有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
屈肌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肌反射径路至少有3 个神经元。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 a- 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内脏反射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如竖毛反射、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等。
损伤表现
脑
脑干
外形
概述
整体观:扁柱
局部观:两端、两面、两缘
微观:纵横沟嵴,10对脑神经出入(中脑2、脑桥4、延髓4)(3字形排列)
中脑: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
特殊结构
腹侧面
延髓: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含下橄榄核),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丝),后外侧沟(上到下:舌咽迷走副神经)
脑桥:基底部,基底沟(中线至外侧:展面前庭蜗神经),小脑中脚(脑桥臂,与基底部的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沟的外侧,延髓、脑桥、小脑的结合处,内有 前庭蜗神经根)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
背侧面
延髓:菱形窝下半部,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后正中沟两侧,内薄外楔),小脑下脚(绳状体)
脑桥:菱形窝上半部,小脑上脚(结合臂),上髓帆,菱脑峡
中脑:四叠体(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侧,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正中沟,髓纹,界沟,前庭区,听结节,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蓝斑
第四脑室(见课本337~338页)
内部结构
特点(与脊髓相比)
中央管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和脑桥,中央管向两侧展开形成菱形窝,与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中央管周围灰质也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形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
灰质内的前角到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和感觉核、躯体感觉核)从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关系,白质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脊髓前后,脑干内外)
脑干的灰质由各种聚合而成的相互独立的神经核和大量的中继核组成
网状结构面积扩大,结构复杂,包含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
概述总表
一般躯体运动核:支配 舌肌 眼外肌(“眼色”)
动眼神经核
位置:中脑上丘水平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经脚间窝出脑加入动眼神经
功能:支配眼外肌(除外直肌和上斜肌)
滑车神经核
位置:中脑下丘水平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在下丘下方交叉出脑组成滑车神经
功能: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
位置:面丘深面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出延髓脑桥沟的内侧部构成展神经
功能:支配眼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位置:舌下神经三角
与神经的关系:接对纤,发出纤维经橄榄与锥体之间的前外侧沟出延髓组成舌下神经
功能:支配舌内、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 咀嚼肌 表情肌 软腭 咽喉肌(三面疑副)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中部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
功能: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面神经核
位置:脑桥下部
与神经的关系:绕过展神经核形成面神经膝,继而出脑加入面神经
接双纤者,支配眼裂以上表情肌;接对纤者,支配眼裂以下表情肌
功能:支配表情肌和镫骨肌
疑核
位置:延髓网状结构中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发出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颅根
功能:支配软腭、咽、喉肌
副神经核=延髓部+脊髓部
位置:(脊髓部)上5~6节颈髓的前角;(延髓部)疑核下端
与神经的关系:接双纤,延髓部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的脑根,加入迷走神经;脊髓部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
功能: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脊髓部);咽喉肌(延髓部)
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 头 颈 胸 腹部的 平滑肌 心肌 和 腺体(副交感核团)
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位置: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上泌涎核(面上)
位置:脑桥下部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咽下)
位置:延髓上部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
功能: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
位置:迷走神经三角
与神经的关系: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在器官旁、器官内节换元
功能:支配颈、胸、腹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一般内脏感觉核(下咽迷走):接受 头面部皮肤 和 眼鼻口腔黏膜的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核(上面舌走):接受 听觉 和 平衡觉 纤维
孤束核
位置:界沟外侧
与神经的关系
头端接受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纤维
尾端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的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 内脏 和 心血管的 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置:中脑上丘——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根水平
功能:传递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置: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位置:脑桥中下部——第1、2颈段脊髓,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三面舌走)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
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 味觉纤维
前庭神经核=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前庭外侧核
位置:前庭区
功能:接受前庭神经的纤维(平衡觉),调节伸肌张力以及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
蜗神经核=蜗腹侧核+蜗背侧核
位置:小脑下脚的腹外侧和背外侧
功能:接受蜗神经的纤维(听觉)
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薄束核&楔束核
位置: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内
行程:发出内弓状纤维在中线左右交叉,然后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浅感觉)
交叉前:支配同侧
交叉后:支配对侧
下橄榄核:锥体外系的重要中继核(大、红、脊)
位置:延髓橄榄的深面
行程
接受脊髓、大脑皮质和红核等的传入纤维
发出橄榄小脑纤维 横越中线交叉后终止于小脑
功能: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脑桥核
组成:由大量分散于脑桥基底部的神经元组成
行程
接受同侧 皮质脑桥纤维
发出脑桥小脑纤维 交叉,经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功能:传递大脑皮质信息到小脑的重要中继站
下丘核:听觉反射中枢
位置:下丘深面,顶盖
行程与功能
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
中央核:发出纤维经下丘臂终于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传导
下丘周灰质:发出纤维至上丘,参与由声音引起的反射活动
上丘核:视觉反射中枢
位置:上丘深面,顶盖
行程:发出的纤维 交叉后下行 构成 顶盖脊髓束(被盖背侧交叉),终止于与眼球活动有关的脑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顶盖前区/顶盖前核
位置:中脑与间脑交界处
行程
接受视网膜的视觉纤维
发出纤维终止于 双侧 动眼神经副核
功能: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光照射一边,两边瞳孔均缩小)
红核
位置:上丘水平
行程
接受 对侧 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纤维
发出纤维 交叉后下行 构成红核脊髓束(被盖腹侧交叉),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黑质=网状部(腹侧)+致密部(背侧)
位置:中脑的大脑脚底和被盖之间
组成:由含黑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
临床关系:黑质病变引起震颤麻痹或帕金森病
白质:上、下行的纤维束(重点:四系一束)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起止
起自:薄束核&楔束核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行程:薄楔两核发出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 对侧 躯干和四肢的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系
起止
起自:脊髓丘脑前、侧束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行程:在脑干内两束合并为脊髓丘系
功能:传导 对侧 躯干、四肢的 痛、温、粗触觉和压觉(浅感觉)
外侧丘系
起止
起自:蜗神经前、后核
终于:大部分在下丘换元,小部分在内侧膝状体换元
行程
发出纤维穿过 内侧丘系 至 对侧或同侧,构成斜方体
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功能: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
起止
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和对侧脊束核
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行程:三叉神经三核发出纤维各自交叉至对侧上行,纤维构成三叉丘系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双侧)、触、压觉(对侧)
脊髓小脑前、后束
起止
起自:脊髓
终于:小脑
行程(前上后下)
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功能:参与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损伤:上下肢共济失调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组成:由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的 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起止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终于
皮质脊髓束:纵行于脑桥基底部,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经过锥体交叉
形成同侧皮质脊髓前束和对侧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脑桥束
起自: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终于:同侧脑桥核
参与锥体外系
红核脊髓束
起自:红核
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结构:重要的生命中枢
概念:在脑干被盖等区域纵横交织成网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的神经细胞
分区
正中区(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
内侧区: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颅侧网状核,楔形核与楔形下核……(巨脑前后歇一下)
外侧区:腹侧网状核、小细胞网状核、臂旁内外侧核(小腹伸出内外臂)
功能
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上行网状激动系统(ARAS)和上行网状抑制系统(ARIS)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全身各种感觉(除了嗅觉)传导束的侧支汇集到脑干网状结构,换元后构成了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投射到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上行网状抑制系统则可抑制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作用。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内侧核群发出的网状脊髓束,与脊髓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最终调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骨骼肌张力产生抑制和易化作用
抑制区:延髓下部网状结构腹内侧区
易化区:中脑、脑桥和延髓上部网状结构背内侧区
对躯体感觉的调节:网状结构对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有修正、加强和抑制等影响
中缝核群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和脊髓胸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对内脏活动的影响:生命中枢
断面与疾病的联系
分析方法
延髓
锥体交叉平面:保留脊髓特点,但有脑神经核出现
锥体交叉的出现
前角区有副神经核
薄束、楔束中开始出现薄束核与楔束核的神经元群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薄束核和楔束核增大
舌下神经核与迷走神经背核出现
内侧弓状纤维交叉形成内侧丘系
延髓橄榄中部平面
概述
下橄榄核出现,小脑下脚形成,下脚腹内侧是三叉神经脊束与脊束核(1.2.8)
中央管敞开为第IV脑室,室底灰质有脑神经核和XII、X对脑神经根出脑,孤束核包绕孤束,背外侧为前庭神经核(7),网状结构内有疑核(3.4.5.6)
中线两旁为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内侧丘系和锥体束(9~12) ,下橄榄核背外侧为红核脊髓束、脊髓丘系和脊髓小脑前束(13~15)
下橄榄核背侧为网状结构,内有疑核(16.6)
记忆方法:舌内追踪(Medial),小丘交叉(Lateral)
舌:舌下神经;内:内侧丘系;追:锥体束;踪:内侧纵束
小:脊髓小脑前后束;丘:脊髓丘系;交: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叉:三叉神经脊束核
与临床的关系
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影响部位: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锥体束
症状
内侧丘系——(上行,已交叉)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
锥体束——(下行,未交叉)对侧偏瘫
舌下神经核——同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橄榄后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
影响部位: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丘系、交感神经下行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庭神经核、疑核
症状
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系——对侧 痛、温、粗触、压觉障碍
交感下行纤维——病灶侧 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上睑下垂、面部皮肤干燥、潮红、汗腺分泌障碍
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病灶侧 面部痛、温觉感觉障碍(没有损伤三叉丘系)
前庭神经核——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疑核——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脑桥:斜方体为界,前——基底部,后——被盖部
面丘平面
概述
基底部的脑桥核纤维越边,汇聚成小脑中脚,掩盖小脑下脚、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
面丘深面为展神经核,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可见上橄榄核、面神经核和面神经根。前庭神经核位于面丘外侧,前庭区深部
中线两旁为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斜方体。斜方体位于被盖前缘,被纵行的内侧丘系贯穿,向外依次为脊髓丘系和外侧丘系
与临床的关系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展神经交叉性偏瘫
锥体束——(下行,未交叉)对侧上下肢瘫痪
展神经——同侧眼球外直肌瘫痪,眼球不能外展(眼球内斜视)
中脑
中脑导水管平面
概述
红核发出被盖腹侧交叉,下行为红核脊髓束。红核背外侧依次为: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外侧丘系
两个交叉
被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
被盖背侧交叉——上丘发出,下行为顶盖脊髓束
水管周围灰质有动眼神经核与E-W核,动眼神经核腹侧为内侧纵束
脚底由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组成,背侧为黑质
与临床的关系
Weber综合征/大脑脚底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
损伤部位:皮质脊髓束、动眼神经、皮质核束
症状
皮质脊髓束——对侧 上下肢偏瘫
动眼神经——(除外直肌、上斜肌外)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皮质核束——对侧面神经核舌下神经的核上瘫
小脑
位置与外形
位置
颅后窝
借3对小脑脚连于脑干背面
借大脑横裂和小脑幕与大脑分隔
外形:半球形,分两面,两缘
上面:小脑半球、原裂、水平裂、小脑蚓
下面:小脑扁桃体、(从前至后)小结、蚓垂、蚓锥体、蚓结节(结垂体节)
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内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危及生命。
前缘:小脑前切迹、绒球、后外侧裂
后缘:小脑后切迹
分叶
根据外形
绒球小结叶(后外侧裂为后叶与绒球小结叶的分界)
小脑体:依据原裂与后外侧裂构成的环分界
前叶
后叶
根据种系发生和纤维联系
前庭小脑(古小脑):绒球小结叶
接受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的联系,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旧小脑):前叶、蚓垂、蚓锥体(记忆:前垂体)/小脑体内侧区和中间区
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调节肌张力
大脑小脑(新小脑):其他部分
与大脑皮质的发展相关,协调肌群活动,协助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分子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平行纤维、攀缘纤维
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胞层:梨状细胞
颗粒层:颗粒细胞、高尔基II型细胞
传入纤维
苔藓纤维:来自脊髓、脑桥核、脑干网状结构
攀缘纤维:来自延髓下橄榄核
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来自蓝斑核
传出纤维:梨状细胞
小脑核
顶核(顶下前庭)
位置:第四脑室顶的上方,属于原小脑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投射到同侧前庭神经核,调节平衡功能
球状核、栓状核(球栓对上红核)
位置:顶核的后外侧,属于旧小脑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投射到对侧红核,通过红核脊髓束协调肌张力
齿状核(牙齿上有对红和丘前外)
位置:小脑半球白质内,属于新小脑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投射到对侧红核、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再到大脑皮质区
小脑髓质
构成:3类纤维
小脑皮质和小脑核的传出纤维
小脑皮质之间的联络纤维
小脑与其它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
小脑三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小脑和延髓之间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脊髓小脑后束和楔小脑束
传出纤维
绒球&部分小脑蚓部皮质 → 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
顶核 → 延髓的顶核延髓束和顶核网状纤维
小脑中脚/脑桥臂:小脑和脑桥之间
几乎只有传入纤维
几乎为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
少许脑桥网状结构到小脑皮质的纤维
少量小脑至脑桥的传出纤维
小脑上脚/结合臂:小脑和中脑之间
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
传出纤维
小脑核 → 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
纤维联系与功能
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
同侧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和前庭神经核 → 小脑下脚 → 绒球小结叶皮质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顶核)→ 小脑下脚 → 同侧前庭核&网状结构 → 内侧纵束和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控制眼球外肌
前庭脊髓束控制躯干肌活动
功能:维持躯体平衡、影响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 → 小脑上、下脚 → 脊髓小脑
楔束核、网状外侧核、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顶尖的前网红)
投射至 → 顶核和中间核中继 → 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红核 →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球核、栓状核 → 对侧红核 → 红核脊髓束
功能: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控制 躯干肌&躯体近端肌
红核脊髓束控制 肢体远端肌
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
皮质脑桥束 → 脑桥核中继 → 小脑中脚 → 新小脑
传出纤维
经过齿状核 → 小脑上脚 → 对侧红核、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 大脑皮质运动区 → 皮质脊髓束
功能:影响大脑对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力量、方向及范围
损伤表现(小脑损伤不引起瘫痪)
前庭小脑:平衡失调、眼球震颤(同侧)
脊髓小脑:肌张力低下(同侧)
大脑小脑: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同侧)
间脑
外形
分部与位置
(背侧)丘脑:间脑后上部,以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
后丘脑:背侧丘脑的后外下方,内侧膝状体(听觉)和外侧膝状体(视觉)
上丘脑: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结构
松果体
缰三角(内含缰核,是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下丘脑:背侧丘脑前下方,以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分界
分界结构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前界:终板、视交叉
后界:中脑被盖
底丘脑:间脑和中脑之间的过渡区,背侧丘脑的下方,下丘脑的外侧
内含底丘脑核
与黑质、红核、苍白球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核团及分类:Y形内髓板将核分为3群
核团
前核群
外侧核群:腹背两组
背侧组(前→后):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
腹侧组(前→后):腹前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
内侧核群:背内侧核大、小细胞区
核团的分类
古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线核(正中核)、板内核、网状核
构成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传入纤维:脑干网状结构
传出纤维:至下丘脑、纹状体等结构
维持机体的觉醒状态
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外侧核的腹侧组
接受上行的特异性感觉传导束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到特定的大脑皮质功能区
新丘脑(联络性核团)= 前核+背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
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especially 与大脑皮质产生丰富的纤维联系
传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情感、学习、记忆等)有关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三叉丘系 → 腹后内侧核 → 大脑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传导头面部感觉
脊髓丘系、内侧丘系 → 腹后外侧核 → 大脑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痛、温、触、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等)
外侧丘系 → 内侧膝状体 → 听觉皮质区
视束 → 外侧膝状体 → 视觉皮质区
小脑齿状核 → 腹外侧核 → 大脑中央前回(躯体运动区)
纹状体、黑质 → 腹前核 → 运动前区
腹外侧核与腹前核均调节躯体运动
功能(背侧丘脑)与病变
除了腹外侧核、腹前核与运动有关之外,其它核团均与感觉(除了嗅觉)有关
痛觉的感知可以发生在间脑,但不能定位
病变:丘脑综合征
对侧半身的痛温触觉改变:感觉超常、错解、自发性顽固性疼痛
情绪改变
下丘脑: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分区与核团
视上区:视交叉上核、室旁核、视上核(室上上)
视前区
结节区:漏斗核(弓状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
纤维联系
传入纤维
皮质
扣带回 → 背侧丘脑前核 → 下丘脑
前额皮质 → 丘脑背内侧核 → 下丘脑
嗅觉信息
隔核 → 前脑内侧束 → 下丘脑
海马 → 穹窿 → 下丘脑
杏仁核 → 终纹 → 下丘脑
内脏感觉和味觉信息
脑干网状结构、孤束核 → 下丘脑
传出纤维
与丘脑的联系
乳头体 → 乳头丘脑束 → 丘脑前核 → 扣带回
下丘脑 → 丘脑背内侧核 → 前额皮质
与脑干、脊髓的联系
下丘脑 → 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前脑内侧束 → 脑干网状结构、中央灰质 → 脑干、脊髓的一般内脏运动核
对垂体的控制
室旁核和视上核 →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 室旁、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叶
漏斗核/弓状核及邻近室周区 → 分泌多种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 → 结节漏斗束 → 垂体门脉系统(正中隆起、垂体门静脉、垂体前叶)
功能与病变
功能
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体温中枢:视前区
摄食中枢:腹内侧核(饱食,损伤即暴饮暴食)、外侧区(进食,损伤即厌食)
性行为:内侧视前区
水盐平衡:外侧区
昼夜节律:视交叉
参与情绪、情感活动(边缘系统)
病变:下丘脑综合征
瞳孔改变、体温改变、排汗障碍、心血管障碍、消化障碍、呼吸障碍、性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代谢功能障碍
尿崩症——损害视丘核、室旁核、视上核垂体束
端脑
外形与分叶
内部结构
脑室系统
左右侧脑室 → (室间孔) → 第三脑室 → (中脑导水管) → 第四脑室 → (左、右外侧孔、正中孔) → 蛛网膜下腔
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纹状体
组成:尾状核+豆状核
尾状核
外形: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头、体、尾三部分
位置:位于丘脑背外侧,延伸至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
豆状核
外形:外侧部最大为壳,内侧两部分合称为苍白球
新、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功能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躯体运动的调节
参与机体的学习与记忆(苍白球)
病变:运动不正常、肌张力改变
旧纹状体病变:巴金森氏病,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
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运动增加,肌张力下降
屏状核:功能未明确
杏仁体:属于边缘系统
大脑髓质
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组成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两半球皮质的纤维构成,分为嘴、膝、干、压4部,点对点联系左右大脑皮质的连合纤维
前连合:连接两侧颞叶和嗅球
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
联络纤维:联络同侧半球各叶皮质内的纤维
组成
上纵束:外侧沟上方,连接端脑4叶
下纵束:半球下面,连接枕、颞2叶
钩束:连接额、颞2叶的前方
弓状纤维:联系相邻皮质
扣带:连接边缘叶的各部
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
内囊(重点!)
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
外形:水平切面呈V字形,尖向内侧,分前肢(额部)、膝、后肢(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3部
各部分的投射纤维
前肢: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 → 前额叶)、额桥束
膝: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发纤维下行到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后肢
经豆丘部的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
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 → 脊髓前角运动核
经豆丘部的上行纤维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 → 中央后回,传递皮肤、肌、关节的感觉
经豆状核后部向后行的纤维:视辐射、枕桥束
视辐射:外侧膝状体 → 视皮质
枕桥束:枕叶 → 脑桥核
经豆状核下部向外行的纤维:听辐射、颞桥束
听辐射:内侧膝状体 → 听皮质
颞桥束:颞叶 → 脑桥核
内囊损伤表现:“三偏”症状(无偏聋现象)
偏瘫:对侧,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
偏麻:对侧,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偏盲:对侧(视野),视辐射受损
大脑皮质
分层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3层
旧皮质:嗅脑,3层
新皮质:皮质的大部分,6层(1水星,内外颗……)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4、6区)
功能:管理对侧肢体骨骼肌的运动
特点:上下倒置、左右交叉、投射范围大小与运动精细度成正比
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
功能:管理对侧肢体的感觉
特点:上下倒置、左右交叉、投射范围大小与感觉灵敏度成正比
第1视区:枕叶内侧面,距状裂上、下的皮质(17)
功能: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对侧半视野
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第1听区:颞横回的大脑皮质(41、42)
功能:一侧听取接受双耳冲动
损伤:不引起全聋
语言中枢(巧记:颞上听,额中书,额下动,角视通。)
运动性语言区:额下回后部(44、45,Broca区)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有音无义
书写区:额中回后部(8)
损伤:失写症——手动不写
听觉性语言区:颞上回后部(22)
损伤:感觉性失语症——可听不解
视觉性语言区:顶下小叶的角回(39)
损伤:失读症——可视不读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与深感觉的概念区分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包括痛、温和触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来自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分类
意识性:传向大脑皮质,有意识的感觉,还包括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意识性:传至小脑,无意识的感觉,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肌、肌腱、关节感受器➡️1st:脊神经节➡️
2nd:C8~L2胸核➡️(同侧脊髓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nd:腰骶膨大V~VII外侧部➡️同侧和对侧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损伤
意识性:闭目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
非意识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就算睁眼也有障碍),无深感觉障碍
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脊髓丘系etc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三叉丘系etc
损伤
脊髓丘脑侧束:由内向外为CTLS
脊髓内肿瘤向外扩张,压迫一侧脊髓丘脑侧束:首先身体对侧上半部痛温觉障碍,接着往下蔓延
脊髓内肿瘤向内扩张:与上述相反
三叉丘系: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一定要写!)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脚)➡️中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损伤
交叉平面以上:对侧肢体肌瘫痪,躯干肌(皮质脊髓前束控制,只有双侧均受损才有影响)不受明显影响
交叉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肌瘫痪,躯干肌不受明显影响
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核上瘫:终止于神经核之前的皮质核束纤维受损;核下瘫:终止于神经核之后,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受损)
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双侧脑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是对侧!!!)
损伤
面神经瘫
核上瘫(一侧表情肌是向外拉的,损伤一侧,则口角会歪向另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
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舌下神经瘫(一侧肌肉向内拉)
核上瘫:对侧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健侧
核下瘫:同侧舌肌瘫痪,舌尖偏向患侧
锥体外系——内囊出血:一侧内囊出血——对侧三偏综合征
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上下肢硬瘫
皮质核束(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舌肌瘫痪
丘脑中央辐射: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损伤,对侧感觉损失
视辐射: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脊髓和脑的被膜
硬膜:最外层的致密结缔组织膜
区别
硬脊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
临床应用:硬膜外麻醉
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隙,可以阻滞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或L4~L5棘突之间/骶管裂孔、骶管进行
硬脑膜
特点
外层(骨膜)和内层(脑膜)之间有血管(脑膜中动脉)和神经
与颅盖骨的连接较为疏松,易于分离;在颅底结合紧密,易于撕裂,形成血肿、鼻漏
硬脑膜膈
大脑镰:分隔两大脑半球,位于胼胝体的上方,前连鸡冠,后连小脑幕顶
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分隔大、小脑
小脑幕切迹:小脑幕的前内侧缘游离形成的结构
容易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小脑镰: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鞍膈: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腔隙,是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
后上部分
窦壁无舒缩功能,也无瓣膜,破损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
前下部分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呈前后狭长的不规则腔隙,前方达眶上裂的内侧端,后方至颞骨岩部尖,与周围的静脉和窦有广泛的交通
血液通过窦腔时,流速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通过的重要结构(3451526颈内)
III动眼神经
IV滑车神经
V1眼神经
V2上颌神经
VI展神经(窦腔内)
颈内动脉
硬脑膜窦内的静脉血流向
硬脑膜窦与颅外静脉的交通
解剖学意义: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骨内面之间)、硬膜下血肿(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硬膜深面无血管的半透明薄膜
脑蛛网膜:蛛网膜粒(引流脑脊液进入静脉),突入上矢状窦
脊髓蛛网膜:上与脑蛛网膜相续,下达S2平面
临床上常在L3~L4/多为L4~L5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脊髓表面不易分离,深入脑和脊髓的沟裂
软脑膜:参与构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软脊膜:比较发达,构成齿状韧带,位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起固定作用
腔隙结构
3隙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略呈负压
硬膜下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
充满脑脊液,有较大的血管穿行
脑的硬膜下隙与脊髓的相连
蛛网膜粒:引流脑脊液进入静脉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
2池——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脑池:脑蛛网膜下隙十分狭窄,但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宽敞或扩大
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可在此穿刺抽取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 脊髓圆锥下方与S2水平 之间较为宽大
临床上常在L3~L4/多为L4~L5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和脑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动脉:2个来源
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
分支和分布
脊髓前动脉的沟动脉分布于前角、侧角、后角基部、灰质连合、前索和侧索深部
脊髓后动脉分布于后角和后索
动脉冠分支至侧索、前索浅部
节段性动脉:颈深、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中动脉,骶外侧动脉
危险区:Especially T1~T4 & L1~L2 的腹侧面
静脉:较动脉多而粗。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收集概况
静脉丛
椎外静脉丛:椎外前静脉丛和椎外后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位于椎管内,分布于椎骨骨膜和硬脊膜之间
椎间静脉
椎体静脉:具有压力感受器
脊髓静脉
脑的血管
动脉
来源:两对动脉干供血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前侧2/3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和内囊前段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岛叶,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
中央支损伤(豆纹动脉):内囊出血,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偏瘫、偏感、偏盲
脉络丛前动脉: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和苍白球等结构
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的吻合支
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尾侧1/3、小脑和脑干
椎动脉分支
小脑下后动脉(最大):供应小脑下面的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损伤表现:Wallenberg综合征
脊髓前、后动脉
基底动脉分支
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部的前份
迷路动脉:供应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
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供应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位置: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组成
1*前交通动脉
2*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2*颈内动脉末段
2*后交通动脉
2*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功能:血液重新分配,代偿血供
静脉
特点
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
分为深浅两组,相互吻合
浅组:收集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邻近的静脉窦
深组: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两组静脉最终经硬脑膜窦回流至颈内静脉
浅组
大脑上静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内侧面上部——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半球上外侧面近外侧沟附近——海绵窦
大脑中深静脉:岛叶——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
大脑下静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下部&半球下部——横窦&海绵窦
深组
大脑内静脉:脉络膜V、隔V、丘纹V、侧脑室V
大脑大静脉: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脉络丛——直窦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性质:无色透明液体,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
来源: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少部分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作用:支持、缓冲、保护、营养神经系统、物质转运、提供理化环境、维持正常颅内压
循环途径:不断产生,不断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临床意义:若循环途径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