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 哮喘 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 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 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编辑于2022-10-05 21:32:02 湖北省支气管哮喘
定义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主要特征
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迷走神经兴奋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I型过敏反应
发病机制
气道免疫-炎症机制
气道炎症形成机制
由多种炎性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应原 (第一次接触)
抗原提呈细胞吞噬(激活)
TC(产生IL)
激活B细胞
产生IgE
与肥大细胞结合
气道慢性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
≥第二次接触
释放组胺
气道收缩/渗出
可逆性气流受限
气道高反应性(AHR)
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度敏感状态
变现为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子主题
哮喘的基本特征
神经调节机制
哮喘病人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
病理和临床表现
病理
气道慢性炎症为哮喘的基本特征
表现为
气道上皮下细胞浸润
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气道黏膜下组织
水肿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长期反复发作者
气道平滑肌肥大/增生
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化生
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 呼吸困难
伴有气促、胸闷、咳嗽等
经平喘药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重要临床特征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非典型症状
运动型哮喘
青少年运动时出现哮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 (CVA)
以咳嗽为唯一症状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
以胸闷为唯一症状
体征
典型体征
双肺科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吸音演出
严重后
沉默肺(寂静胸)
哮鸣音减弱或消失
严重气道狭窄
奇脉(吸停脉)
脉搏随呼吸强弱不等
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
胸腹反常运动
膈肌极度麻痹
诊断和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
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性功能障碍
FVC正常或下降,FEV1、最高呼气量(PEF)下降
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
判断气流受限最重要指标
FVE1/FVC%<70%
FEV1低于正常预计值80%
支气管激发试验(BPT)
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
以吸入激发剂后观察 FEV1、、PEF
判断标准
FEV1 下降≥20%判断为阳性
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适用于
非哮喘发作期
FEV1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病人检查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
可用于COPD鉴别:哮喘+;COPD-
用于测定气道可逆性改变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20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
FEV1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阳性
提示存在可逆性气道阻塞
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之一
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敏感性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
用于重症检查
严重发作时出现缺氧
过度通气使PaCO2下降→pH上升
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代偿呼吸加快→过度通气
表现为呼碱
病情恶化
缺氧和PaCO2潴留
PaCO2增加
呼酸
糖酵解
乳酸增加(代酸)
诊断
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符合上诉症状,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任一条
哮喘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急性发作期
指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伴有呼气流量降低
分级
轻度
步行、上楼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
闻及散在哮鸣音
肺通气功能和血气检查正常
中度
活动感气短、讲话常有中断
可有三凹征
闻及响亮、弥漫哮鸣音
出现奇脉
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PEF占预计值60-80%
重度
休息感到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发发单字
呼吸频率大于30次每分,常有三凹征
闻及响亮、弥漫哮鸣音
心率增加大于120次/分,奇脉
使用舒张剂后
PEF占预计值<60%或绝对值<100ml/min
作用<2小时
PaO2 <60nnHg
正常值80-100;<60为呼衰
PaCO2 >45mmHg
危重
不能讲话
胸腹反常运动
哮鸣音减弱或消失
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慢性持续期
病人虽无哮喘急性发作
但相当长时间内仍有不同频率和不同长度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
病人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一年以上
并发症与治疗
并发症
严重发作
气胸
纵隔气肿
肺不张
长期反复发作或感染
慢性并发症
慢阻肺
支气管扩张
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分类
缓解性药物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
急性发作首选
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SAMA)
用于夜间哮喘多痰患者
短效茶碱
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加
舒张支气管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只能短效用,副作用大)
常用药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甲泼尼龙
控制性药物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
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白三烯调节剂
除ICS外唯一可单独应用的哮喘控制性药物
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型哮喘
不良反应
轻微
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少数有皮疹、血管性水肿
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不可单独使用)
与ICS联合为最常用哮喘控制性药物
色甘酸钠
预防作用
急性发作期治疗
目的
快速解痉、纠正低氧血症
轻度
经MDI吸入SABA
中度
重度及危重度
持续雾化吸入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吸氧
尽早静脉应用激素,病情控制后转口服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大量补液,补充血容量提高气血交换
pH<7.20且合并代酸时
通常另酸勿碱,碱中毒会使P50左移加重缺氧
适当补碱
上述治疗无效,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指征
呼吸肌疲劳(胸腹反常运动)
PaCO2≥ 45mmHg、意识改变(有创机械通气)
支气管哮喘
定义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主要特征
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迷走神经兴奋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I型过敏反应
发病机制
气道免疫-炎症机制
气道炎症形成机制
由多种炎性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应原 (第一次接触)
抗原提呈细胞吞噬(激活)
TC(产生IL)
激活B细胞
产生IgE
与肥大细胞结合
气道慢性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
≥第二次接触
释放组胺
气道收缩/渗出
可逆性气流受限
气道高反应性(AHR)
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度敏感状态
变现为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子主题
哮喘的基本特征
神经调节机制
哮喘病人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
病理和临床表现
病理
气道慢性炎症为哮喘的基本特征
表现为
气道上皮下细胞浸润
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气道黏膜下组织
水肿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长期反复发作者
气道平滑肌肥大/增生
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化生
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 呼吸困难
伴有气促、胸闷、咳嗽等
经平喘药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重要临床特征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非典型症状
运动型哮喘
青少年运动时出现哮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 (CVA)
以咳嗽为唯一症状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
以胸闷为唯一症状
体征
典型体征
双肺科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吸音演出
严重后
沉默肺(寂静胸)
哮鸣音减弱或消失
严重气道狭窄
奇脉(吸停脉)
脉搏随呼吸强弱不等
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
胸腹反常运动
膈肌极度麻痹
诊断和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
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性功能障碍
FVC正常或下降,FEV1、最高呼气量(PEF)下降
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
判断气流受限最重要指标
FVE1/FVC%<70%
FEV1低于正常预计值80%
支气管激发试验(BPT)
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
以吸入激发剂后观察 FEV1、、PEF
判断标准
FEV1 下降≥20%判断为阳性
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适用于
非哮喘发作期
FEV1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病人检查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
可用于COPD鉴别:哮喘+;COPD-
用于测定气道可逆性改变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20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
FEV1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阳性
提示存在可逆性气道阻塞
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之一
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敏感性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
用于重症检查
严重发作时出现缺氧
过度通气使PaCO2下降→pH上升
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代偿呼吸加快→过度通气
表现为呼碱
病情恶化
缺氧和PaCO2潴留
PaCO2增加
呼酸
糖酵解
乳酸增加(代酸)
诊断
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符合上诉症状,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任一条
哮喘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急性发作期
指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伴有呼气流量降低
分级
轻度
步行、上楼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
闻及散在哮鸣音
肺通气功能和血气检查正常
中度
活动感气短、讲话常有中断
可有三凹征
闻及响亮、弥漫哮鸣音
出现奇脉
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PEF占预计值60-80%
重度
休息感到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发发单字
呼吸频率大于30次每分,常有三凹征
闻及响亮、弥漫哮鸣音
心率增加大于120次/分,奇脉
使用舒张剂后
PEF占预计值<60%或绝对值<100ml/min
作用<2小时
PaO2 <60nnHg
正常值80-100;<60为呼衰
PaCO2 >45mmHg
危重
不能讲话
胸腹反常运动
哮鸣音减弱或消失
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慢性持续期
病人虽无哮喘急性发作
但相当长时间内仍有不同频率和不同长度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
病人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一年以上
并发症与治疗
并发症
严重发作
气胸
纵隔气肿
肺不张
长期反复发作或感染
慢性并发症
慢阻肺
支气管扩张
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分类
缓解性药物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
急性发作首选
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SAMA)
用于夜间哮喘多痰患者
短效茶碱
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加
舒张支气管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只能短效用,副作用大)
常用药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甲泼尼龙
控制性药物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
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白三烯调节剂
除ICS外唯一可单独应用的哮喘控制性药物
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型哮喘
不良反应
轻微
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少数有皮疹、血管性水肿
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不可单独使用)
与ICS联合为最常用哮喘控制性药物
色甘酸钠
预防作用
急性发作期治疗
目的
快速解痉、纠正低氧血症
轻度
经MDI吸入SABA
中度
重度及危重度
持续雾化吸入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吸氧
尽早静脉应用激素,病情控制后转口服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大量补液,补充血容量提高气血交换
pH<7.20且合并代酸时
通常另酸勿碱,碱中毒会使P50左移加重缺氧
适当补碱
上述治疗无效,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指征
呼吸肌疲劳(胸腹反常运动)
PaCO2≥ 45mmHg、意识改变(有创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