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辩证唯物论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前,辩证法走过朴素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两种历史形态,而近代唯物主义则直接与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则直接相对...
编辑于2022-10-07 22:07:55马原2:1、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基本问题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精神是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基本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其他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
第一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第二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用物质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方式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的意识。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劳动(决定性因素);第二,语言(重要因素)。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②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③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①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②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核心内容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地位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