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分析化学质谱思维导图
考研分析化学质谱思维导图,包括:基本原理及仪器介绍、离子的主要类型、离子的裂解、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点、质谱解析。
编辑于2022-10-15 16:27:44 北京市质谱法
基本原理及仪器介绍
定义
利用离子化技术,将被测物质电离,并按质荷比(m/z)的大小进行分离、检测与记录,得到的谱图称为质谱图
利用质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特点
应用范围广
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
分析速度快,便于与色谱实现在线联用
用途
确定分子量,推测分子式
鉴定已知物和推测未知物结构
同位素分析
定量
质谱仪
进样系统
将样品导入到真空状态离子源的装置
直接进样:纯品或纯度较高的样品
色谱联用进样:混合物(先色谱分离,再质谱分析)
离子源
作用
将被分析的样品电离成离子
把正离子引出、加速和聚焦
常见离子化方式
样品在离子源中以气体的形式被离子化
从固体表面或溶液中溅射出带电离子
电子轰击电离源EI
利用直热式阴极发射的电子去轰击气体状态的分子或原子,使其电离
分子离子、碎片离子
正离子被正电压排斥,进入质量分析器,负离子和中性碎片未受排斥被真空系统抽走
优点
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碎片离子多,能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
缺点
①对于不稳定的物质,其碎片太多,不易判断且常常得不到分子离子峰,难以确定分子量
②需加热气化后进行离子化,故不适合难挥发、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分析
硬电离,碎片离子峰多
电化学电离源CI
先将反应气(CH4、NH3等)电离成离子,再和样品分子碰撞发生分子-离子反应产生离子
易生成M+H、M-H等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关的峰
准分子离子峰M+1
优点
①产生准分子离子峰强度大,有助于确定分子量
②获得化合物官能团信息
缺点
①重现性差
②碎片太少,有时甚至没有碎片
③需加热气化后进行离子化,故不适合难挥发、热不稳定化合物分析
软电离,准分子离子峰强度大,碎片离子峰少
①两种离子源在仪器结构上相似 ②均适用于:气体和易挥发的固体试样
场解吸电离源FD
采用强电场使试样分子或原子不经气化而直接被电离
适用于:难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快原子轰击电离源FAB
利用快速高能原子轰击加在底物中的样品分子使其电离
优点
适合于极性、大分子量难挥发、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分析
缺点
影响离子化效率的因素很多,重现性差
电喷雾电离源ESI
优点
①液相中被检测分子变成气相离子时没有经受外部能量的激发,因而不会发生裂解,故没有碎片峰,称为无碎片质谱
②通过碰撞诱导裂解可以产生碎片,从而提供分子的结构信息
适用于
极性化合物(包括溶液中的离子),易热分解和高分子量化合物
适用于难气化、热不稳定样品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
是将化学电离原理延伸到大气压下进行的电离方法
ESI与APCI是主要应用于与HPLC联用时的电离方法
质量分析器
作用:将不同m/z的离子分开
常见
磁分析器:单聚焦和双聚焦
单聚焦
利用扇形磁场将不同m/z的离子分开
仅能实现质量色散和方向聚焦,分辨率较低
双聚焦
利用扇形磁场和扇形电场将不同m/z离子分开
能实现质量色散、方向和能量聚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四级杆分析器
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TOF)
离子阱分析器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分析器
检测器
数据处理系统
真空系统
质谱仪需要在高真空下工作
原因
①大量氧会烧坏离子源的灯丝
②用作加速离子的几千伏高压会引起放电
③引起额外的离子-分子反应,改变裂解模式,谱图复杂化
主要性能指标
质量范围
质谱仪可以测定的离子质量范围,单位amu
四级杆分析器:<1000-3000
飞行时间分析器:无上限
分辨率
仪器分开相邻质谱峰的能力
低分辨质谱仪:<1000
高分辨质谱仪:>1000
将质量为M和M+△M的两个相邻的强度近似相等的离子峰正好分开,则分辨率为R=M/△M
灵敏度
质谱仪对样品在量的方面的检测能力
质谱表示方法
质谱图
质谱表
离子的主要类型
分子离子
M+•:分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含奇数电子
一般质荷比最高,峰出现在图谱右端
失电子(易到难):n,π,σ
分子离子的m/z等于分子量
确定分子式
分子离子的稳定性决定分子离子峰相对强度
强度和结构关系
①芳香族化合物>共轭多烯>脂环化合物>短直链烷烃>某些含硫化合物
有明显的分子离子峰
②直链醛、酮>酯>酸>醚>卤化物
显示分子离子峰,但强度小
③脂肪族分子较大的醇、胺、硝基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
通常无分子离子峰
获得分子离子峰
选择合适的离子源:如采用软电离离子源—用EI源时,适当降低轰击电子的能量
用化学衍生化法提高样品的挥发性,使之易于气化,如糖衍生化为酯
同位素离子
丰度比以丰度最大的轻质同位素为100%计算而得
常见元素的同位素及其丰度比
分子中同位素丰度比和含同位素原子的个数决定峰强比
用(M+1)/M、(M+2)/M表示
一种同位素峰强比为:(a+b)ⁿ展开的各项比(n为原子个数)
两种同位素为:(a+b)ⁿ(c+d)∧m展开的各项比
含C、O、Cl、Br、S化合物同位素峰的特点
含1个Cl
M:M+2=100:32.0≈3:1
含1个Br
M:M+2=100:98≈1:1
含一个Cl和1个Br
三个峰,M:M+2:M+4=3:4:1
含3个Cl
会出现M+2、M+4、M+6峰
a=3,b=1,n=3,27:27:9:1
含n个S
M:M+2=100:4.44ⁿ
含n个C
M:M+1=100:1.1n
(a+b)ⁿ(c+d)∧m
M+2峰<4.44%,则分子中不含S、Cl、Br
亚稳离子
定义
离子受电场加速后,在进入磁场前的飞行途中,碎裂而产生的离子
特点
峰弱,强度仅为m1峰的1%-3%
峰钝,一般可跨2-5个质量单位
m/z一般不是整数,与母离子和子离子有下述关系
m*=m2²/m1
碎片离子
由简单断裂产生的正离子
当分子在电离源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分子离子化所需要的能量时, 又会进一步使某些化学键断裂产生质量数较小的碎片, 其中带正电的就是碎片离子
重排离子
由重排裂解产生的正离子
多电荷离子
失去n个电子的离子(n>1),其质荷比为m/n,往往不是整数
离子的裂解
离子奇偶性与氮规则
离子的奇偶性
奇电子离子OE+•
分子离子必为奇电子
可简单裂解可生成偶电子离子
重排生成奇电子离子
偶电子离子EE+
次级断裂,偶电子离子生成偶电子离子和中性分子
只可异裂(i)
经简单断裂产生的离子均为偶电子离子
重排生成偶电子离子
化学键断裂及电子转移
单电子转移-均裂(鱼钩状)
两个电子转移-异裂(箭头)
氮规则
偶数或零个氮原子
奇电子,M为偶
偶电子,M为奇
奇数个氮原子
奇电子,M为奇
偶电子,M为偶
有机物含奇数个氮,则分子量为奇数,0或偶数个氮,则为偶数
裂解类型
简单裂解
α断裂(均裂)
正电荷官能团与X-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断裂
丢失最大烃基原则
反应动力:自由基强烈的配对倾向
i断裂(异裂)
两个成键电子全部转移到一个碎片上的裂解过程
反应动力:电荷引发
σ断裂(半异裂)
离子化的σ键开裂过程
α断裂和i断裂是两种相互竞争的反应 α断裂的倾向平行于自由基给电子的能力,大致顺序:N>S、O、π、R>Br>Cl i断裂的倾向平行于带电荷元素的诱导能力,大致顺序:卤素>O、S>N、C
重排裂解
Mclafferty重排
条件
化合物含有不饱和中心基团C=X或C≡X(X为O/N/S/C)
这个基团相连的键上有γ-H
原理
γ-H转移到X原子上,β键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
麦氏重排后含偶电子的是原本就含有偶电子的化合物
C可以是碳原子也可以是杂原子;重排产生的若仍满足条件,可再发生重排
反Diels-Alder重排(RDA重排)
分子中存在双键的六元环(环己烯结构)
裂解产生共轭二烯离子和一个中性分子
断裂两个或以上的键,脱去一个中性分子,结构重排
影响裂解的结构因素
①键能越小,越易断裂
②产生稳定的碎片离子或中性碎片有利于裂解(产生离子强度大)
饱和支链烃比直链烃易裂解
易在丙烯位发生裂解形成稳定的烯苯基正离子(91)
稳定的中性碎片:H2O、CO、CO2、HCN、乙炔
③最大烷基丢失的烷,自由基靠超共轭作用致稳,烷基越大,致稳效果越好
④电离能低的离子形成几率高
电离能高的碎片趋向保留孤电子
电离能低的碎片趋向带正电荷
⑤立体化学因素
主要影响重排(构成四元环、六元环等易发生重排)
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点
烷烃
分子离子峰较弱,链↑,强度↓
m/z为29+14n,29、43、57…一系列相差14的CnH2n+1碎片离子峰,很强(基峰)
直链烷烃:与分子离子峰相邻的峰簇顶点为M-29
最高点在m/z43或57
支链烷烃:分支处易断裂,优先失去最大烷基,相应离子强度增加→稳定的仲碳/叔碳离子
只有甲基分支的烷烃才有M-15峰,峰最弱,因为长链不易失去甲基
烯烃
分子离子较稳定,丰度较大,随分子量↑而↓
生成m/z相差14的CnH2n-1的碎片离子峰(m/z41+14n,27、41…)
m/z41最强
易发生β裂解(正电荷官能团Cα与Cβ间键的断裂),形成碎片离子,该碎片离子较为稳定
当双键的γ-C上有H时,可发生麦氏重排
某些环状烯烃可发生RDA重排
芳烃
分子离子峰较强
烷基取代苯的β键易发生α裂解生成卓鎓离子m/z91(常为基峰)
m/z65(环戊二烯基)、39
取代苯的α键也能发生α裂解产生m/z77的苯离子
m/z39(环丙烯基)、51(环丁二烯基)
具γ-H的烷基苯可发生麦氏重排,产生m/z92的重排离子
带有环己烯结构的芳烃也常发生RDA裂解
醇
M+•(分子离子峰)很弱或无,M-1峰较强
易发生脱水重排反应,生成M-18(H2O)和M-18-28(CH2=CH2)的离子
易发生α裂解,生成m/z31+14n的离子
醚
脂肪醚的M+•很弱,芳香醚M+•很强
α裂解生成的m/z45+14n的离子
i裂解生成烷基正离子m/z29+14n(C-O键断裂)
醛
M+•明显,芳醛比脂醛的M+•强
α裂解生成特征的M-1离子和m/z29离子(m/z15+14n)
i裂解生成R+(m/z15+14n)离子
具γ-H的醛可发生麦氏重排,生成m/z44+14n
酮
M+•较强
α裂解(m/z43+14n)、i裂解、麦氏重排(m/z58+14n)同上
酸和酯
M+•可见,脂肪酸及其酯一般弱,芳香强
α裂解生成m/z45+14n和m/z43+14n离子
i裂解生成R+(m/z29+14n)离子和OR+(m/z31+14n)离子
含有γ-H的酮可发生麦氏重排,生成m/z58+14n离子
酸产生m/z60+14n离子
酯产生m/z74+14n离子
质谱解析
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最大质荷比的峰可能是分子离子峰(需要考虑同位素)
分子离子与相邻的碎片离子间的质量数差是否合理
4-14、20-25个质量单位则不是离子峰
分子离子必定是奇电子离子,质量数应服从氮规则
注意M+•和M±1峰的判别
M+1 醚、酯、胺、酰胺、氨基酸等
M-1 芳醛、某些醇、某些含氮化合物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与结构的关系
①π电子体系化合物,分子离子稳定,故峰强度大
②脂环化合物也强
③含羟基和多分支脂肪族化合物分子离子不稳定,常无或弱
分子量的确定
分子离子通常为单电荷,故分子量等于质荷比
确定分子式
精密质量法
高分辨质谱
同位素峰强比法
低分辨质谱
步骤
确定分子离子峰,确定相对质量
根据分子离子峰与同位素峰的丰度比,确定是否含有高丰度的同位素,如Cl、Br、S等;用同位素丰度法或高分辨质谱法确定分子式
计算不饱和度
注意分子离子峰相对于其他峰的强度,以此为化合物类型线索
注意观察特征离子碎片和丢失的碎片,确定化合物的类别
若有亚稳峰存在,利用关系式,找到m1和m2,并排版m1→m2的裂解过程
解析质谱中主要峰的归属,按各种可能方式,连接已知的结构碎片及剩余的结构碎片提出可能的结构式,并进行确定
得到分子离子峰: ①软电离 ②降低EI电压
b.环状或多环类使因为需要二次裂解才能使环状分子变成碎片离子, 足够稳定,所以强度大,有明显的离子峰
a.离域π电子系统化合物生成的分子离子其正电荷被共轭体系所分散,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