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的新闻活动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的新闻活动的思维导图,包括:报纸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官报(邸报) 、中国古代的民间报纸(小报)、清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的新闻活动
报纸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口头>文字>印刷>电磁>网络
中国古代官报(邸报)
唐代
报状、报: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
以朝廷政事动态为主要内容
开元杂报:唐开元年间出现的通报朝政消息的传播物,并不是真正的报名;手抄新闻;传播范围小
由朝廷中央编发
邸吏报、邸报、进奏院状 :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
进奏院状: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具有官方性质的传播物。 (下对上的报告)
特点
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没有固定的称呼。
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的。(带有相当的机密性,具有情报性质)
所有的信息是由进奏官自行搜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进奏院:唐各个地方当局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是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传递公文、搜集情报等。
任务:为地方官员呈递章奏,传送朝廷文书
最早的报纸是敦煌进奏院状,是古代官报的雏形。
宋代
邸报: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布的正式官报(规范化)
性质:中央一级官报
中央统一管理,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地方(自上而下)
管理机构:门下省 --都进奏院
内容
内容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奏章,官吏任免,刑法,战报等。
监管:定本制度
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审定后产生一种标准本,进奏院再据此发报。
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惯用的一种控制信 息传播的事前检查制度。
充分显示了政治原则凌驾于信息传播之上的专制特征。
出版发行
传播:手抄--印刷
发行:不定期--定期。“每日”“每五日”“逐旬”“每月”
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元代
没有办过中央一级的官报,也没有设立进奏院、进奏官。
类似进奏院的机构是通政院,隶属于军事部门,只负责驿传事宜,没有将朝廷政事“报行天下”的职责。类似进奏官的职务是宣使、奏差,负责上下沟通信息。
明代
不设进奏院,中央统一安排发布,管理环节稍有变化
通政司
汇集来自地方的信息和臣僚奏章。
六科
将皇帝批阅后同意发布的奏章公开发抄;
记录皇帝见大臣时的“谕旨”并提供给邸报。
提塘
将诏令和提奏从六科中抄出,经过筛选编成邸报,往下传发。
通政司汇集,六科交皇帝批复,提塘发抄
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朝廷政事外,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如女性变男性,妇女生怪胎等。
明代邸报没有报头,称谓不一。基本每日发行, 形式为书册本。发行手段多元,手抄和印刷并行。
读者对象主要为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清代
清代官报发行与明代相近,至20世纪初期,被《政治官报》之类的新式官报所取代。
中国古代的民间报纸(小报)
非法小报
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北宋小报还没有专业化,南宋后逐渐出现了“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
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各层人物都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种政治势力活跃,需要一定的舆论配合
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称谓。
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等政府工作人员和从事印售工作的人员,新闻主要采自官方,传播者各取所需,有时信息真假难辨。
小报是以商品买卖形式存在的,“坐获不赀之利”。
小报的读者面比较广。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与邸报相比,小报的新闻性、时效性、专业化和商业化程度较高。
明清时期的《京报》
官方的邸报在发行过程中允许传抄和复制, 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和抄送邸报的民间机构——报房。
原因:信息供需矛盾突出,出于政治统治需要
最早的民间报房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 出来的,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 “京报”。
特征
早期民间报房报纸没有报头和封面,同治以后普 遍使用封面和报头,报名通常是《京报》。
《京报》大多印刷出版,全部竖排,每期页数和 字数不等。
京报内容基本上分为宫门抄、上谕、章奏三部分。 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更没有言论。
京报的读者面十分广泛
宫门抄
当日或前日朝廷重要政事
上谕
照发皇帝谕旨
章奏
皇帝同意发抄的官员的提奏,一般原文照发。
其他
科举、司法类信息
京报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中形态最完备的一种,但它不是近代报纸。
完备
传播形式
传播内容
不是近代报纸
信息单一,内容受到限制
办报人没有采写自由
清代的辕门抄
清代出现的一种以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民间报纸,在各省会和一些重要城市出版,被称为“辕门抄”是《京报》以外最受当时官绅注意的一种民间报纸。
封建统治者对民间报纸的控制
自小报出现后,政府就对其进行严厉控制。 大致分为查禁和限制两种方式。
颁布禁令
南宋周麟之《轮禁小报》
限制内容
禁止传报未经批发的章奏,禁止擅自探听记录,禁止不实报道,禁止伪造题奏和御批等。如乾隆年间的“京报传抄伪稿案”。
清议
先秦
乡校(乡序),即当时的贵族学校,也是乡州里官员和贵族子弟们集会、议政的场所。
乡:地方行政机构。序:教育机构。
汉代
汉武帝设立中央官学,称为太学,设博士弟子。
隋代
设国子监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成为清议的中心。
唐宋
出现了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四大书院
书院制度更加兴旺
明朝
初年书院转衰,末年为改变科举附庸的官学所造成的“世风日陋”弊端,纷纷创办书院,恢复自由讲学精神,使书院不但成为学术基地,也成为清议中心和舆论重镇。
明末清初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深入反思探讨封建制度弊端,要求重新恢复乡校,允许民间议政舆论监督,显示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光芒。
教育机构与言论机构合一的清议传统,开启了儒家式的论政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