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包括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图中详细的阐述了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是很考教资方面的小伙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编辑于2022-10-24 15:57:36 福建省教育目的
1. 教育目标
1.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2. 教育方针
1. 含义
1. 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总方向
2. 地位
1. 战略原则
2. 行动纲领
3. 具体
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面向
1. 现代化
2. 世界
3. 未来
3. 回答问题
1. “为谁培养人”
2. “怎样培养人”(侧重)
4. 第一个教育方针
1. 1957
5. 教育方针VS教育目的
1. 联系
1. 共同回答的问题
1. 为谁培养人
2. 都由国家规定、统一执行
3. 都是对国家的基本要求
4. 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
2. 区别
1. 概念
1. 教育方针
1. 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总方向
2. 教育目的
1. 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预期结果
2. 教育达到的预期结果
3. 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
2. 内容
1. 教育方针
1. 回答问题
1. “为谁培养人”
2. “怎样培养人”
2. 教育目的
1. 回答问题
1. “为谁培养人”
2. 在人才培养上集中/根本回答的问题
1. “培养什么样的人”
6. 教育目的
1. 含义
1. 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预期结果
2. 教育达到的预期结果
3. 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
2. 广义的教育目的
1.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3. 狭义的教育目的
1.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4. 地位
1. 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 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3. 出发点、归宿
4.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5. 回答问题
1. “为谁培养人”
6. 在人才培养上集中/根本/侧重回答的问题
1. “培养什么样的人”
7. 教育质量标准
1.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8. 确立的科学依据
1. 社会发展需要
2. 个人发展需要
9.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 基本特征
1.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1. 社会条件
1. 物质条件
1. 现代机器大生产
2. 必要物质条件
1.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3.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 层次结构
1. 学校的培养目标
1. 含义
1.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2. 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3.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 普遍与特殊
2. 学科的课程目标
3.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
1. 含义
1.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 地位
1. 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3. 包括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
1. 1982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 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 教育目的
1.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4.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6. 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15. 确立的依据
1. 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
3. 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4.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6. 作用
1.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1. 一方面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
2. 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1. 包括
1.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2.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3. 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17. 价值取向
1. 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
1. 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2. 最基本
1. 个人本位论
1. 代表人物
1. 包括
1. 孟子
2. 卢梭
3. 洛克
4. 赫钦斯
5. 夸美纽斯
6. 裴斯泰洛齐
7. 福禄贝尔
1. 著作
1. 《人的教育》
2. 荣誉称号
1. “学前教育之父”
2. “幼儿园之父”
8. 伏尔泰
9. 罗杰斯
10. 马斯洛
11. 康德
12. 帕克
13. 爱伦·凯
2. 口诀
1. 孟子looks伏尔泰加罗马
2. 作用
1.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
2. 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接受教育,不是为社会接受教育
3. 教育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人决定社会,不是社会决定个人
4. 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3. eg
1.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了的手里,就变坏了”
2. 社会本位论
1. 代表人物
1. 包括
1. 孔子
2. 孔德
1. 社会学之父
3. 荀子
4. 涂尔干
1. 社会学奠基人
5. 柏拉图
6. 凯兴斯泰纳
7. 赫尔巴特
8. 纳托普
9. 梁启超
10. 巴格莱
11. 斯宾塞
2. 口诀
1. 两孔寻两涂,凯赫纳梁巴斯
2. 地位
1.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2. 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3. eg
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教育无目的论
1. 代表人物
1. 杜威
2. 也称
1. 内在目的论
3. 分为
1. 内在目的
2. 外在目的
4.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即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也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
4. 教育准备生活说
1. 代表人物
1. 斯宾塞
2. 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3.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5. 教育适应生活说
1. 代表人物
1. 杜威
2. 这种学说主张教育即生活
3. 即在教育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 地位
1.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 含义
1. 马克思主义
1.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
1. 劳动能力的发展
2. 智力、体力的发展
3. 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的发展
2. 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 德育
1.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 智育
1.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 体育
1. 含义
1.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 地位
1.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3. 根本任务
1. 增强学生体质
4. 基本组织形式
1. 体育课
4. 美育
1.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3. 人物
1. 西方
1. 席勒
1. 《美育书简》
2. 中国
1. 蔡元培
5. 劳动技术教育
1.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 “五育"并举并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3.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4. 五育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
3. 社会条件
1. 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2. 生产力低使社会发展片面化,生产力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 资本主义发展阻碍社会全面发展
4. 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5. 共产主义实现全面发展
4. 根本途径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 人的发展
1. 根本动力
1. 实践活动
2. 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
1. 社会条件
3. 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1. 社会分工
7. 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观
1. 含义
1. 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2. 核心
1. “教育为了什么”,
1. 教育目的的问题
2. 含义
1. 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2.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 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
1. 班级
4. 主渠道
1. 课堂教学
5. 特点
1. 全体性
1. 教育对象
1. 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 基础性
1. 教育内容
3. 全面性
1. 教育目标
4. 开放性
1. 教育空间
5. 主体性
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6. 发展性
1.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7. 创新性
1.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 核心
1. 创新教育
7. 时代特征
1. 两个空
1. 创新精神
2. 创新能力
2. 一个空
1. 创新精神
8. 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
1. 主要区别
1. 教育目的不同
1.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
2. 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
2. 教育对象不同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
2.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高”
3. 教育内容不同
1.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应试教育则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常常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
2. 根本区别
1. 面向全体学生
9. 包括
1. 政治素质的培养
2. 道德素质的培养
1. 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最重要的素质
3.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4. 身体素质教育
5. 心理素质教育
10. 基本内涵/主要内容
1.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全面发展的教育
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5.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11. 实施基本要求
1.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2.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 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2. 实施方法
1. 让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1. 成败取决于教师
1. 教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水平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13. 实施途径
1.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 把握课改精神,实践“ 新课程”
3. 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14.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减少或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1.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素质教育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 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
2. 全体教育对象的发展
3. 为了避免“校园霸凌事件”学校应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学生五育的均衡发展
1.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4.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五育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
15. 义务教育
1. 也称
1. 强迫教育
2. 免费义务教育
2. 开端
1. 1619 年
2. 德意志魏玛邦
3.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时间
1. 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
4. 实质
1. 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5. 特点
1. 强制性
1. 最本质
2. 普遍性
3. 免费性
6.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1. 强制性
2. 普遍性
3. 基础性
7.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一贯义务教育
8. 义务教育的相关文件
1.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
1. 1904
1. 《奏定学堂章程》
2. 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1. 1906
1. 《强迫教育章程》
3. 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4. 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教育目的
1. 198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 规定
1. 最早提出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 职业技术教育
3. 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5. 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
6. 四有青年
1. 有理想
2. 有道德
3. 有文化
4. 有纪律
6. 1986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2. 标志
1. 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7. 1993年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两基”
1.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 VS
1. 双基
1. 基础知识
2. 基本技能
2. 两重
1. 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
2. 一批重点学制
3. VS
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 一流学科
3. “两全”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 基础教育应以地方办学为主
5. 增加教育经费,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6.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8. 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概念
1. 1994年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9.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1. 第一次界定素质教育
2. 教育方针
1. 建设者
2. 接班人
3. 我国现行学制得到确认
10.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素质教育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3. 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
4.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5.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1. 地方指“省级”
6. 反映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1.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1. 把“两基”作为“重中之重”
2. “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
3. 实行九年一贯制
12. 2006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 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到了法律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