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内容。
编辑于2022-10-28 07:56:09 四川省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内容。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上的专业学科。
大学课程笔记,详细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内容。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上的专业学科。
大学课程笔记,详细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陶行知)
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应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人类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本质:客观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包括:主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客体(天然/人工客体、自然/社会客体)
主客体关系: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等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主要指人类的政治活动)、科学文化实践(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是认识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概述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是能动反映论,庄子是不可知论
认识的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生而知之
旧唯物主义:消极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
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 的直接反应
知觉
……外部特征 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
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和反映
判断:判明和断定
推理:由已知推未知
本质:抽象性和间接性,反应本质,深刻
感性理性认识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轻感性重理性:教条主义;轻理性重感性:经验主义
感性→理性:感性材料,理性加工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认识的真理性 只有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实践,需要中介环节:实践目的、理念、方案,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
认识→实践的最后环节:组织宣传,让群众掌握,转化为物质力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物质变精神)
理性认识→新实践(精神变物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 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定义: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唯物肯定真理客观,唯心否定真理客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不同之处在于: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定义: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内容一元
形式多元
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相对性:广度上有待于扩展,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辩证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发展上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争论:主观真理标准论、旧唯物主义哲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真理本性看:主观客观相符合
实践特点看: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
确定性(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价值
定义: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本特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客观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主对客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判(也叫价值判断)。
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定义: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行为受控于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中,真理尺度关系实践的成败,价值尺度关系实践的善恶
成功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者是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二者对立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反面:宿命论、唯意志论
自由
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马克思主义认识)(反面:任性、无知)
条件
认识条件(获得自由的前提)
实践条件(真正实现自由)
三重含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问题倒逼”)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正确把握二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