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医著作、整体观念、人与天地相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10-29 20:02:05 四川省这是一篇关于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医著作、整体观念、人与天地相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主要是关于温病学第3版教材的各论部分,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的定义,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方法,比较适合用来理清学习思路。
关于《温病学》第三版暑温的相关思维导图。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认为是夏至到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根据发病季节与I临床表现,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暑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医著作、整体观念、人与天地相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主要是关于温病学第3版教材的各论部分,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的定义,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方法,比较适合用来理清学习思路。
关于《温病学》第三版暑温的相关思维导图。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认为是夏至到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根据发病季节与I临床表现,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暑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基
绪论
中医著作
钱乙
开脏腑证治先河
吴又可
温疫论,戾气学说
叶桂
温热论,卫气营血
薛雪
湿热病篇,湿热病
吴鞠通
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
病理
人体内部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中,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是
五脏各有其外候,与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五脏主五志,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生理功能联结成整体
人与天地相应
除了饮食偏嗜不同
第一章 哲学
精气学说
精气概念
首见于——《周易/管子》
概念来源于“水地说”
气
概念来源于“云气说”
主要内容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气的运动——气机
升降聚散
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
无限可分、相互转化
基本内容
四时更替——制约,消长,转化
对立制约
例子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对立:你瞅啥,瞅你咋滴的状态~ 制约:打起来~~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意义
平衡、制约太过、制约不及
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互根互用
阳中求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互损
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滋生,促进,增长
交感互藏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消长平衡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行学说
五脏对映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宫商饺子雨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
握:抽搐手紧紧地握着—风—肝 忧:忧虑就是很担心,心 哕:呃逆,脾胃 咳:咳嗽当然是肺 栗:肾长得像板栗🌰,战栗=恐惧
生克五行
相乘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相侮
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其不及,己所胜,轻而侮之
应用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第五章 体质
受体质因素影响
疾病转归
病机从化
发病倾向
证候类型
藏象
藏象
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行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
脏与阴相为表里的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与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在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通过经络系统,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人依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机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势必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区别
五脏
内容
心,肝,脾,肺,肾
功能
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点
藏精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
内容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
受盛与传化水谷
生理特点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
运动特点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奇恒之府
内容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
贮藏精气(不是藏而不泻)
生理特点
藏而不泻、形态中空
没有以降为和
经典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藏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
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魄门(即肛门)的启闭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
五脏
心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变,五脏六腑之大主,火脏,阳脏。心在五行屈火,为阳中之太阳。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血
诸血者,皆属于心
行血、生血(奉心化赤)
心主脉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血液运行的条件
心气充盈(主导)、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血者,神之气也
心主藏神
原因
心藏脉,脉舍神/所以任物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原因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简称“心主神志”
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为之魂,并精而出入为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为之思,因思而远慕为之虑,因虑而处物为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心气下降、心为阳中之阳
五行属性推演
在体合脉
脉为血之腑
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含义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舌者声音之机也
中基:舌为心之外侯(众所周知) 中诊:舌为脾之外侯(知识盲点) 都是对的,自己可以翻书。 中基藏象部分,中诊舌诊部分。 D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机理
心的经脉通于舌;心气通于舌;舌具有感受味觉机能;舌色反应心主血脉机能;舌与语言声音相关
在志为喜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愁忧恐惧则伤心
在液为汗
阳加于阴为之汗
汗液的基础:心主血脉,心藏神
与夏气相通应
肺
肺为相傅之官,气之本,魄之处,(生)气之主,华盖,五脏六腑之盖,(五)脏之长,水之上源,娇脏,贮痰之器。肺在五行屈金,为阳中之少阴。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对肺主呼吸之气有调节作用的有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宗气的生理功能
肾的纳气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心的行血功能对肺司呼吸起调节作用,但相比宗气、肾、肝而言,则相对次要。
主一身之气
生成
宗气的生成
运行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宣发肃降
最基本的功能形式
宣发
温养皮肤、调控腠理、排泄汗液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肺的宣发,脾的升清
水谷精微转输:肺,脾。 津液生成:脾胃,小肠,大肠。 津液输布:肺,脾,肾,肝,三焦。 津液排泄:肺,脾,肾。 气的生成:尤为重要的是脾 至关重要的是肾;多选肺脾肾。 津液输布运行--单选是肾的蒸腾气化
肃降
小便排泄
主水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
肺为水之上源/居高位,又能行水
宣发卫气与调节汗液有关
肺主通调水道(宣发肃降)有赖于
肝主疏泻、脾主运化、肾气蒸化、三焦气化、腠理开合
失调
津液代谢障碍
尿少、痰饮、浮肿
宣的太过就是出汗多,降的太过,来不及流出去,就像一个管子一样,会撑起来,就是水肿,还是尿少肺再快,肾不快,你还是尿不出来啊,尿液产生那么多,不能及时排出去还是尿少啊 肺,我不生产水,我只是水的搬运工。/肝,我不生产气,我只是气的搬运工。
运用
宣肺利水法,“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以利下流”
肺朝百脉
辅助心脏,对血液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
心:主血脉(生血行血) 肺:朝百脉(行血) 主治节(治理调节气血津液) 脾:主运化(生血) 主统血(防出血) 肝:主疏泄(行血) 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肾:主封藏(防精气血津液丢失) 肝和肺都有促进血液运行和调节的作用,但针对题干的“制约调节”,明显肺的“治理调节”比肝的“调节血量”更符合题意
主治节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调节全身气机
治理调节血液运行
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生理特征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气宣降
五行属性推演
肺合皮毛
皮肤的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辅助呼吸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①鼻的通气和嗅觉赖肺气宣发 ;②肺气通于鼻 遇到喉为肺之门户不可选,相当于题干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脾
脾为孤脏,生痰之源。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气之源。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
水谷化精微
传输精微
机制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脾为孤脏、脾居中央灌注四方)
脾将水谷化精微
脾气传输精微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运化水液
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脾主统血
脾藏营
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的机理一致
脾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
水谷精微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
*
以升为健
升清
升举内脏
生理特征
脾气上升
以升为健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确切内涵)
if not: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纳呆、腹胀、泄泻便溏
无腹痛
脾气升举内脏,维持内脏的相对稳定
if not:中气下陷
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
喜燥恶湿
脾为孤脏、脾居中央灌注四方
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四肢百骸,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五行属性推演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①其气通于口;②饮食口味与脾胃运化相关 热评:其荣在唇和开窍于口是并列,不选
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食物和口味均能反应脾的运化功能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肝
肝:将军之官,刚脏,罢极之本,魂之居,血海,五脏之贼,阴中之阳,阳中之少阳
生理功能
主疏泻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基本/ 根本功能/ 中心环节
调畅气机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
肝气亢逆,疏泄太过
情志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 则生,不反则死”
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
情志抑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肝气虚则恐”
主要表现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协调脾升胃降,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促进胆汁泌泄
胆汁,又称“精汁”,为肝之余气(精气)所化生
调节精神情志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调节生殖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作用
主藏血
贮藏血液
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为经血之源
肝与冲脉并称血海,二者为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化生和濡养肝气
化生和濡养魂
调节血量
与外周和内脏血液运行和调节/血量调节有关的是
肝的疏泻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
人卧则血归于肝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防止出血
机理
肝能收摄血液
肝气疏泄适度,调畅气机
肝主凝血
肝不藏血的病机
肝气虚弱、肝火亢盛、肝阴不足
肝不藏血可导致的病理变化
肝血不足、出血(血不循经)
生理特征
特点是你看到的,外在的一一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特性是他本来有的,内在的一一体阴而用阳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刚脏
肝气升发
肝体阴而用阳
木曰曲直+肝主疏泄
木曰曲直: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刚脏,主升主动 火曰炎上:主神明,主血脉,主温煦全身 土爰稼穑: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气血生化之源 金曰从革:肺气肃降 水曰润下:主藏精,主水
五行属性推演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爪为筋之余。诸筋者,皆属于节
肝为“罢极之本”。肢体筋健有力,关节屈伸转动的灵活,主要取决于津液的濡润、血量的充足,血行的流畅
筋的生理功能
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没说保护内脏)
经筋的功能:主束骨而利关节,保护脏器组织
在窍为目 又称“精明”
机制
肝气通于目
目受血而能视
足厥阴肝经上行连目系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病理
若肝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则夜盲
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则目赤生翳
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则目斜上视
五轮学说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目内眦与目外眦的血络为“血轮”,黑眼属肝为“风轮”,白睛属肺为“气轮”,瞳仁属肾为“水轮”,上下眼睑属脾为“肉轮”
在志为怒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血有余则怒
怒则气逆,甚则呕吐及飧泻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在液为泪
肝精肝血经肝气疏泄于目而化生泪液
与春气相通应
肾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脏腑之本,阴阳之根,水火之宅,封藏之本,精之处,三焦之源,呼吸之本,生气之根,气之根,十二脉之根,水脏。肾为胃之关。命门与肾同为脏腑之本、阴阳之根、水火之宅。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
生理功能
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为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为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化生天癸,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促进维持生殖机能
天癸
肾的闭藏功能
主脏腑气化
主生髓化血
主抵御外邪
十版教材
主水
津液代谢
主膀胱开阖,调节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膀胱有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功能,但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有依赖于肾气的蒸腾和气化作用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在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及其关键的作用
肾为胃之关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失常
关门不利
尿少、小便不利、水肿
气不化水
尿量增多、小便清长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溢于皮肤,故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主纳气
保持吸气的深度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是肾主闭藏
主一身之阴阳
肾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
肾为阴阳之根,脏腑之本
生理特征
主蛰守位/主封藏
决定天癸至与竭
最具有生理意义
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流失
与人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关系最密切
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
主封藏
藏精(核心)、纳气、主水、固胎
肾气上升(肾水宜升)
肾为水火之宅,脏腑阴阳之本
肾恶燥
五行属性推演
在体合骨,生髓,荣齿,其华在发
骨骼发育
肾藏精生髓而充养骨骼
骨骼生理功能
支撑人体,保护内脏,进行运动
齿
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本
髓
脑为髓之海,骨为髓之腑,诸髓者皆属于脑
《灵枢•海论》说: ‘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发
发为血之余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唾液能滋养肾中精气
多唾或久唾,则耗伤肾中精气
唾液与脾胃有关
与冬气相通应
《上古天真论》肾气演变
命门
难经 左肾右命门 👼左右为难 内经 命门着目也 👼门内有目 医贯 赵献可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一贯小心 景岳全书 命门为水火之宅👼景岳宅起火 医指续余 孙一奎 肾间动气👼一直动气 滑寿 虞抟 两肾间为命门👼渔船滑向两间 简记:景水医旁有内目,难右(呦)!
六腑
胆
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中正之官
生理机能
贮藏与排泄胆汁
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生
胆主决断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生理特性
胆气以下降为顺(胆气宜降)
说明
胆中空的襄状器官,内盛胆汁
胆附于肝,为空腔器官
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具有以通为用的特点,类似六腑;但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糟粕的生理功能,且为中清之府,且藏“精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则又与五脏“藏精”相似。
因此胆具备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征,故又为奇恒之腑
胆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根据: ①内中空;@装精;③不装屎
胃
仓廪之官,仓廪之本,太仓,水谷之海,传化之府,营之居,水谷气血之海,至阴之类,天气之所生
生理机能
收纳水谷(基础)
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降大小:胃气下降影响大小肠的功能 肺降大:肺气下降影响大肠的功能 肺中小肾助大肠:大肠的功能受 肺 脾胃 小肠 肾的影响
喜润恶燥
人以胃气为本
小肠
受盛之官,仓廪之本,传化之府,营之居,至阴之类,天气之所生
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利小便实大便的依据
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
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
大肠
传导之官,仓廪之本,传化之府,营之居,至阴之类,天气之所生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小肠泌别清浊的继承,并且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行,肾气的推动固摄作用有关
大肠主津
生理特性
以通降为顺,传导有度
膀胱
尿脬、净腑、水腑、州都之官、津液之府,仓廪之本,传化之府,营之居,至阴之类,天气之所生
生理功能
贮藏尿液、排泄尿液
津液之俯
生理特性
司开合
三焦
决渎之官,中渎之府,孤府,原(元)气之别使,仓廪之本,传化之府,营之居,至阴之类,天气之所生
生理功能
主持诸气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废话不选)
即为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充沛与全身
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
主通行元气
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运行津液
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运行的通道
三焦气化
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和津液,如雾露之灌溉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升已而降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如沤
中焦消化饮食,如发酵酿造。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中焦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如渎
大肠、肾和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排泄二便),如沟渠之通导。渗泄水液,泌别清浊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奇恒之府
脑
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
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主司精神运动
主感觉运动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储存精髓
胆
功能失常
肝胆功能失常,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影响脾胃纳运功能,则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胆汁上溢,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若胆经郁热夹痰,痰热上扰心神,则可见心烦失眠、多梦易惊等。
胆主决断,肝胆气虚或心胆气虚者多见善惊易恐、胆怯等精神情志异常改变。
女子胞
胞宫 子宫 子脏 胞脏 子处 血脏
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天癸的至与竭
和冲任二脉的盛衰密切相关,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件
和女子胞最密切的脏腑经络
心、肝、脾、肾、冲任二脉
藏与藏
心肺
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与肺主气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心行血与肺主呼吸
心脾
血液生成、血液运行
心肝
血液运行、精神情志
心肾
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肺脾
气的生成、津液代谢
肺肝
人体气机的升降
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
龙虎回环
肺肾
津液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肝脾
饮食消化、血液运行
肝肾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阴阳承制:阴阳任何一方过于亢盛时都会有另一方去制约它,使其不至于过亢。而肝肾同源,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所以相互承制的说法是正确的。
脾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津液水液代谢
先天&后天——肾的蒸化&脾的运化(功能) 后天&先天——水谷精微的培育&肾精充盈(物质)
脏与脏的关系
气
生成
肺与脾(清气+水谷之气=宗气)
运行
肺与肾(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气的升降
肺与肝
脾和胃(气机升降枢纽)
津液代谢
肺与脾
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液
脾与肺
脾主运化水液,肾阳气化
肺与肾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肾主蒸腾气化
精神神志
心与肝
心藏肾,肝调畅气机
心与肾
心主神,肾主精,精神互用
阴阳互资
肺与肾
金水相生
肝与肾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肾阳不足:肝寒
血的生成和运行
心与脾
心主血,脾为气血之源
心行血,脾统血
肝与脾
血的生成,贮藏,运行密切相关
腑与腑
六腑病变失常多表现在传化及排泄异常
胃失和降:1⃣️小肠泌别清浊失常;2⃣️大肠传化糟粕失常(腹胀、泄泻、大便不通)
小肠功能:1⃣️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2⃣️大肠传导失职(腹泻、尿少)
大肠传导,浊气上逆小肠与胃:腹胀痛、呕吐
胆的分泌排泄障碍,影响脾胃运化:食欲不振、厌食油腻、呕吐
三焦不通,水液不行,浊液不能下输膀胱:尿少
脏与腑
脏腑相合关系,依据: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机相关。 ④脏腑兼治。
心与小肠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故心与小肠即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中,心经火盛,可循经移热于小肠,同样,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大肠传导
脾与胃
水谷纳运协调(纳运相得)
气机升降相因
是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
最重要的
阴阳燥湿相济
肝与胆
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肾与膀胱
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贮存、排泄
总结一下某个选项是废话所以不选的题目 1⃣脾开窍于口的内涵: ①其气通于口②饮食口味与脾胃运化相关 (热评↣其荣在唇和开窍于口是并列关系,不选) 2⃣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 ①其气通于舌②其血荣于舌③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热评↣舌为心之外侯等同于题干,不选) 3⃣三焦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 ①升降出入之通道②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③气化的场所 (热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复述题干,不选) 4⃣附赠一个肝开窍于目: ①其气通于目②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视③足厥阴经上行连目系④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精气血津液神
精
生成、贮藏和施泄
精的生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精的贮藏与施泄
精的贮藏
精的施泄
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作用
化血作用
化气作用
化神作用
抗邪作用
气
生成
先天之气(元气)
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
自然界清气
肺为生气之主
生理功能
气对血液生成作用
推动,气化
气对血液,津液运行的作用
推动,固摄,温煦
气对汗液,尿液的作用
推动,固摄,气化
推动作用
生理
1⃣️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2⃣️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3⃣️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4⃣️精神活动
生长发育津血生,脏腑经络推动成。
病理
可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 或血与津液生成不足与运行迟缓。
温煦作用
生理(气主煦之)
1⃣️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
2⃣️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3⃣️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
体温低下、畏寒、脏腑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滞等寒象, “气不足便是寒”
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but,振奋中气、激发阳气——气的推动功能。
防御作用减弱,可出现机体抵御邪气能力下降,易染疾病,或患病后难以速愈
固摄作用
出血、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遗精、滑精、早泄、早产、滑胎
中介作用
气化作用
气机
气的运动
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
六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气化
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
分类
元气
分布
从肾发出, 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
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温煦与激发脏腑组织
对保留体内的→温煦+推动固摄 对排出体外的→气化+推动固摄
命门者 ....原气之所系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作此不能发
宗气
生成
1⃣️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
2⃣️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水谷精气➕清气🟰宗气
分布
宗气积聚于胸中
1⃣️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上走息道)
走息道以行呼吸
呼吸强弱、语言、发声
2⃣️ 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贯心脉以行血气
血液运行、心搏强弱、节律
3⃣️ 蓄于丹田,注于气街,再下行于足(下走气街)
资先天
肢体运动,筋力强弱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言动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卫气
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煦全身
调控腠理
与睡眠相关
昼精夜寐
卫在脉外。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开合者也。 卫气和 ,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汗发于阴而出于阳。 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营气
分布
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营在脉中。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血
血的生成
物质基础
水谷之精
肾精、髓
相关脏腑
脾胃
肾肝
心肺
血的运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相关脏腑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血的功能
濡养作用
化神作用
津液
“肢体筋腱的有力,关节屈伸转运的灵活”关键在于受到濡养——津液流入骨节,滋润骨节,则关节滑利,屈伸自如;血量充盈,且血行通畅,肢体筋腱得充养而有力,关节得濡养则屈伸转运灵活。 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分类
津
质地清晰,流动性大
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
滋润作用(润养肌肤,孔窍,充养血脉)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液
质地浓稠,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濡养作用(濡养脏腑,脑髓,滑利骨节)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生成代谢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成
脾,胃,小肠,大肠
输布
脾、肺、肾、肝、三焦(津液输布通道)
排泄
尿
“肾者,胃之关也”指肾的蒸腾气化主司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汗
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体表皮毛,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与汗出相关的有:阳加于阴谓之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肺宣发津液于表;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等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脑髓需要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脑髓本身不属于津液。 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
功能
滋润濡养
充养血脉
水谷之精(津液+营气)+肾精=血液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与气
气能生精
精能化气
精与血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精可化血
血以养精
津与血
津血同源
生理
津能生血
血可化津
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
病理
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津能生血
夺汗者无血
血可化津
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血虚➕补气药
气能行血
血瘀➕补气,行气药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
血虚日久,往往兼有气虚,当养血与补气兼顾
血能载气
气随血脱(大出血的患者,气无所依附,导致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往往使用益气固脱和止血补血法
气与津
气对津液的作用
气能生津
气虚导致津液不足时,采取补气生津法
气能行津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
气能摄津
气不摄津,出现多汗、自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口角流涎等,可补气摄津
津液对气的作用
津能生气
水化气。津液亏虚,可致气虚,从而导致津气亏虚
津能载气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精气和神
精气化神
神驭精气
元气命门三焦通,推动温煦激发用。 宗气聚胸出喉咙,贯心下走气街中,呼吸心脉先天冯。 营气化血与养生,脏腑肢节循环中。 卫气温养防凑理,撼气盲膜胸腹同。
第四章 经络
经脉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十二正经
手足脏腑阴阳
手三阴
手太阴肺
起于中焦(胃),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入属肺,从肺系(支气管、气管及喉咙等) 直出拇指挠侧端(少商穴) 。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前行,走向食指挠侧端
手厥阴心包
出属心包络 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沿中指挠侧,出中指挠侧端(中冲穴)
手少阴心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 络小肠。 分支: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经过肺 至小指挠侧端(少冲穴) 上挟咽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
起下食指挠侧端 (商阳穴),沿食指挠侧缘上行 络肺,向下通过脯肌,下行入属大肠。 分支: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从冀旁(迎香穴)
手少阳三焦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 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至目外眦
手太阳小肠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 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分支:至目外眦后,折行人耳中(听宫穴)。 分支: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
足三阳
足阳明胃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从根部,旁行入目内眦 (睛明穴) 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 上行过耳前 分支: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 属胃,络脾。 直行者: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气冲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 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 分支: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入足大趾内侧端
足少阳胆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 折向下行到耳前上方,绕到耳后下方(完骨穴), 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手少阳穴)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 (听会、上关),过听宫穴(手太阳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上行至目眶下。 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 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
足太阳膀胱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入颅腔,络脑, 络肾,属膀胱。 分支: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小趾外侧端
足三阴
足太阴脾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 属脾,络胃 。 上夹咽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注入心中
足厥阴肝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绕阴器 挟胃两旁,属肝,络胆。 沿喉咙的后边, 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 分支: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 向上注入肺。 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内踝尖8寸以上,太厥少
足少阴肾
起于足小趾下, 腘窝 属肾,下络膀胱。 直行者: 穿过肝(贯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夹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
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2,4,5
足:1,6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头面:三角形
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脾心:心中/肾心包:胸中/肝肺:肺中
分布规律
头面
舌: 足少阴肾分支上抵舌根;足太阴脾连舌本,散舌下
四肢
躯干
手三阴
胸部行于腋下
手三阳
肩部,肩胛部
足三阳
足三阴
腹胸
胸距离
0
2
4
6
8
经脉
任
肾
胃
脾
肝
腹距离
0
0.5
2
4
6
十二经脉循行
目👀
目内眦
目内小胃膀跷
目外眦
三小胆
上连目系
目系心肝
目眶下
眶下任冲三小胆
耳👂
经耳三小胆,胃经阳跷膀(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经,三焦经)
口唇👄
肝胃督任冲,阳跷与大肠
环绕口唇
肝胃督任冲
牙齿🦷
胃经,上齿
大肠经,下齿
喉咙
喉肺胃肾肝,任督冲阴维
咽
咽脾心小任阴维
舌👅
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夹舌根两旁)(另外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脑
膀胱经,督脉
督脉
督脉阳经维任冲肝
气街
气街胆胃冲
肾经联系脏腑
心,肺,肝,膀胱,(肾),没有脾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则渗注于奇经
生理机能
密切十二经脉联系
调整十二经脉气血
与肝肾脑髓女子胞关系密切
督脉
上唇系带处,上贯心
调节阳经气血
反应脑髓肾的机能
阳脉之海,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痛。大人癫疾,小儿风痫,生殖疾病
任脉
目眶下
调节阴经气血
任主胞胎,与女子经孕关系密切
阴脉之海,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瘕聚,女子月经,孕育,生殖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而上。胞中分出,相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调节肝肾胃气机升降)
调节十二经气血
调节女子生殖功能,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从少腹上冲,咳唾,气逆里急。月经,妊娠。
一源三岐
带脉
带脉不是气海,膻中才是气海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带下
阴跷脉/阳跷脉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主司下肢活动
司眼睑开合
濡养眼目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维脉/阳维脉
维系诸阳经/阴经
阴维脉与肝经相和,上行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与督脉会合
十二经别
深入躯体深部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离入出合
离开本经,肘膝关节处
深入躯体深部,向心性循行
浅出体表,上头面
阴经经别表里阴阳相合,一并注入六阳经(六合)
机能
加强表里体内联系
向心性联系
与头面的联系
扩大主治
加强与心的联系
络脉
浮而常见
别络
最大的络脉(十五络脉)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与渗灌气血的作用
从四肢肘膝以下发出,eg列缺
浮络
孙络
小孙子
最小的络脉
"溢奇邪”“通荣卫”
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主束骨而利机关”
结聚散落
大家注意区别筋和经筋的作用: 18 109 筋:1.连接肌肉关节;2.协调运动。 16 126 经筋:1.约束骨骼,司关节运动;2保护内脏。
十二经筋生理功能: 1、束骨而利关节 2、保护脏器组织 (调养骨节筋脉❌X)
十二皮部
内属
经络生理功能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机能平衡
第六章 病因
六淫
形成原因
四时不正之气
共同特点
外感性
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季节性
与季节气候和居住环境有关
地域性
相兼性
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转化性
区别:疠气的致病
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不通则痛,多指气血
寒性收引
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湿邪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伤脾阳
湿性重浊
面垢眵多
肢体重着
小便浑浊
重:首如裹,身重 浊:分泌物,排泄物
其性黏滞,易阻气机
症状黏滞性
病程缠绵性
易阻气机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燥邪伤津,火邪暑邪伤津耗气
火邪
火为阳邪,燔灼炎上
目赤肿痛
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阳性疮疡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致病也基本相同。 区别:①火为热之极,热为阳邪,易耗伤阴液,而热极、火盛,则更易耗血动血。 ②热多属于外淫,而火常由内生 ③热邪致病,多表现为泛及全身的弥漫性发热征象,而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的症状,或某个脏腑郁而化火。
同:伤津,耗气,扰神 同样耗气:暑热邪气,悲哀过度,劳力过度
暑邪
《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伤暑:慢轻;中暑:急重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
易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戾气
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疫病发生原因
四时不正之气
湿雾瘴气
七情内伤
脏腑气血关系
五脏精气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情志太过
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
七情与气血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①损伤相应之脏;②影响心神;③易伤心肝脾;④易伤潜病之脏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大怒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
飧泄
痛泻要方
呕血
龙胆泻肝汤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昏厥
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薄厥
五磨饮子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使得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
暴喜伤阳 ;大喜坠阳;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导致心脾气机郁滞,运化失职(耗伤心神,脾气郁结)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多发为情志病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发病特点
直伤五味相应之脏
脏腑阴阳失调
相乘:伤己所盛之脏
伤及五脏所主五体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观察以上两段原文,可以发现“多食X”与“味过于酸辛咸”皆符合相克规律。所以只须熟记两句即可: ①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②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食类偏嗜
劳逸损伤
过劳
劳力
劳则气耗、形体损伤
(用力气干活,所以劳力耗气)
劳神
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沉迷学习,日渐消瘦。耗伤气血-心血与脾气)
房劳
耗伤肾精肾气
(老司机容易翻车!)
过逸
食少腹胀,神疲乏力,易感外邪,精神萎靡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
形成
火邪伤人,煎灼津液
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
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外感湿邪,留滞体内
血行瘀滞,水液不行
饮食不化
可以参考越鞠丸的主治六郁证,气血痰火湿食因。方中未配药专门治痰,却能祛痰,是因为其他五郁皆可致痰,治五郁则六郁自除。也就是说,气滞瘀血火邪湿邪食积均可生痰。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阻滞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影响水液/津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多见滑腻苔
引起病变
癫狂
瘰疬
积聚
阴疽
瘀血
形成
血出致瘀
血行不畅致瘀
气虚,气滞
血热,血寒
思虑过度
思则气结,气滞
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
原因
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
致病特点
多发于胆、胃、肝、肾、膀胱等脏腑
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疼痛
第七章 病机
病机的概念
病位,病性,病因,病势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邪正盛衰
虚实
变化
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整体与局部症状
转化
真假
虚实真假是在同一部位有虚实相反的两种表现
真虚假实
假象出现的机理——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不是水液内停(因虚至实)
真实假虚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阳偏盛 (阳偏盛而阴不虚)
热,动,燥
阴偏盛 (阴偏盛而阳不虚)
阴邪偏盛
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阳气被遏制
寒,静,冷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阴偏衰
精血津液不足
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阳气相对亢盛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实质)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病机)阴虚阳无以化,导致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实质)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病机)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阴阳亡失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主要因素
①邪胜正衰正不敌邪
②汗吐泻极气随津脱
③素体阳虚正亏疲甚
④慢病久耗虚阳外越
形成亡阴病理状态主要因素
热邪炽盛,迫津外出
大吐大下,阴液大伤
温邪羁留,耗伤阴液
精气血失常
精
精虚
肾精不足
水谷之精不足
精的施泄失常
失精
生殖之精
补肾气,填肾经+泻肝火/滋肾阴
水谷之精
补脾气以摄精
精瘀
肾气虚而推动无力/肝气虚而疏泄失职
补气/疏肝/活血化瘀/祛痰利湿
气
气虚
元气虚: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 宗气虚:动则心悸,气短
倦怠乏力
生气不足
耗气过多
气机失调
气滞
胀,闷,痛
肺,肝,脾胃
气逆
薄厥,厥证之一。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普济方·薄厥》:“黄芪汤。治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则呕血、烦闷者。”
上逆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
气陷
上气不足,中气下陷
头晕,目眩,耳鸣
内脏下垂
与脾气有关
突然耳鸣,不眩晕:是肝胆火盛,实证 耳鸣,眩晕:是肾精不足? 耳鸣,神疲:是清气不升?
气闭
昏厥
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气闭】 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外感热病热盛【热厥】
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
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
剧痛所致的【痛厥】
痰阻气道的【痰厥】
气脱
无明显寒象或热象,气虚不固,生命机能衰竭
血
血虚
失荣+气虚症状
心肝两脏血虚多见
血瘀
成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痰浊
血热
热象+耗血,动血,扰神,伤阴
出血
外伤,气虚,血热,瘀血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伤津
干燥失润
脱液
阴液枯竭,虚风内动,虚热内生
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原因
肺,脾,肝,肾,三焦,膀胱
脾失健运不但使津液的输布障碍,而且水液不归正化,变生痰湿为患
肺失宣降,则水道失于通调,津液不布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则水液内停
三焦气机不利,则水道不畅
膀胱气化失司,浊气不降,则尿液不行
肝失疏泄,气滞则水停
排泄障碍原因
肺(排汗异常),肾(尿液生成障碍)
病理表现
湿浊困阻
肺脾肾,esp脾不运湿
痰饮停聚
肺脾,四饮
痰饮
胃肠
悬饮
胸胁
溢饮
四肢
支饮
胸肺
水液贮留
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
津停气阻
水饮阻肺
水饮凌心
水饮停滞中焦
水饮停于四肢
气随液脱
面色苍白或晦暗,肌肤潮冷,气短乏力喘促
津枯血燥
高热,烧伤,失血,阴虚痨热
津亏血瘀
津液不足+舌质紫绛/瘀点/瘀斑/斑疹显露
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
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临证指南医案》
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动摇,抽搐,眩晕,震颤
肝阳化风
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轻者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严重者则因血随气升而发卒然仆倒,或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
热病极期,火热亢盛
高热不退+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等
阴虚风动
热病后期,久病耗伤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
血虚生风
生血不足,失血过多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血燥生风
久病耗血,年老精亏,瘀血内结
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
寒从中生
脾肾阳虚,阴寒内生
脾肾阳气虚弱,温煦失职,最易内生虚寒之象,因而,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
病因:……温煦功能减退,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
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内寒兼湿、挟瘀,筋脉拘挛,肢节痹痛,没有恶寒肢冷
区别:外寒
湿浊内生
症状
经脉:头重如裹,肢体重着,屈伸不利
上焦:胸闷咳嗽
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黏口甜,舌苔厚腻
下焦: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皮肤腠里:水肿
肺脾肾 脾运化失职是关键
津伤化燥
病因
久病伤津耗液
大汗、大吐、大下
亡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
实热伤津
内燥的病位,即:肺胃大肠。 燥伤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小便黄赤是热,伤津是小便短少
火热内生
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经络病机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足阳明胃经(气血之海)经气实时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以及“实则癫狂”
足阳明胃经(气血之海)经气虚时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以及“虚则足不收,胫枯”
经络气血逆乱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厥逆
多致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厥逆,可见眩晕跌仆,昏不知人
与其所属脏腑功能紊乱
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经)症状:霍乱吐泻
出血🩸
血随气逆,上犯肺、胃、鼻,故又可见咯血、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状
咽痛目赤多是由火热所致。 腹部剧痛多是由有形实邪,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所致。 不是经络气血逆乱造成的
《灵枢。经脉》载经气逆乱: 💊足阳明之别气逆则喉痹卒瘖 💊足太阴之别厥气上逆则霍乱 💊足少阴之别气逆则烦闷 💊足厥阴之别气逆则睾肿卒疝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累及所属脏腑功能紊乱
气滞,血瘀
经络气血衰竭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阳——戴眼“太阳镜” 少阳——耳聋,目寰绝系(胆) 阳明——口目动作,善惊,妄言 少阴——面黑,齿长而垢(肾) 太阴——善呕,皮毛焦而终矣(脾) 厥阴——中热噫干,善溺心烦,卵上缩而终矣(肝)
脏腑病机
五脏病机
心
水气凌心
原因:心阳虚衰,肾阳虚衰
心阳心气失调
心阳盛
邪热内郁
瘀血化热
五志化火
燥扰心神,血热脉流薄疾,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阴不足?
心阳虚
宗气不足,贯心脉行气血功能减退
肾阳虚衰,水气凌心
脾气虚,痰浊内生,郁阻心脉
邪盛阳气暴脱
心神不足,血脉寒滞
心阴心血失调
心阴虚
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神
情志内伤
心肝火旺,损伤心阴
虚火内生,影响心神
心血虚
失血
血液生化不足
情志内伤,损耗心血
血脉空虚,失于濡养, 心失所养,心神失守
心血瘀
原因:胸阳不振,寒客胸中,痰浊阻滞,宗气虚衰
其本在于心阳先虚,其标在于气滞、寒凝、痰阻、血瘀 宗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可致心血瘀阻 ⬅️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
阳气不足,心脉寒凝
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
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可诱发或加重
阳气虚损,无以温运血脉
心阳盛 心烦失眠多梦 心阳虚 神衰疲倦(是想睡觉的) 心阴虚 五心烦热,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 心血虚 失眠多梦,惊悸不安 心血瘀 无失眠症状的描述
肺🫁
肺气失调
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气失常:气虚+气机(滞逆陷闭脱 🔒肺气失常:肺气虚+肺气机(宣降
🔒不是气的失调不包括气虚,而是气机的失调不包括气虚,你偷换概念了
肺气不宣
呼吸不畅
卫气壅滞
肺气上逆
通调水道功能失职
肺气虚,宣发无力
自汗
肺阴虚,阴不敛阳,津随汗泄
盗汗
肺失清肃
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
肺气上逆
通调水道功能失职
外邪,痰浊,肝升太过,肺气不足,肺阴亏虚
肺气虚损
A肺气虚损导致宣发无力或卫气虚弱 B肺失通调 C母病及子 D子病及母
肺气虚损,则肺的功能活动减弱。 肺在体合皮,肺气虚,不能宣发卫表,则卫表不固,腠理失密,可致自汗。 肺主行水,肺气虚,则津液不布,聚痰成饮。 肺气宣降、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宣降之力不足,则不能维持正常呼吸,致少气不足以息。 肾不纳气,动辄气急可由肺虚久病而来,但肺气虚不易导致肾不纳气。
呼吸机能减退
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卫表不固,腠理不密
肺阴失调
阴津亏损
阴虚火旺
虚火灼络
久之,肺肾阴虚
燥热,痰火,五志化火,久咳伤肺阴
脾
脾气脾阳失调
脾气虚弱
不纳,不运,下陷,血溢,升降清浊,卫外不固
脾阳不振
不运,生寒,水湿
水湿中阻
气虚,湿困
脾阴失调
不运,津液不足,胃阴虚
肝
肝气郁结
气滞,痰气/气血互结,肝郁,肝经络,犯胃,犯脾
肝火上炎
气郁则化火 阴虚则阳亢 发展: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肝不藏血→肝血不足
肝血亏虚
肝阳上亢
上盛,下虚
肝风内动
肾
年幼普遍脏器发育不足,肾气不充;年老普遍肾气功能衰竭,肾精亏耗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肾阴亏
较为次要
肾精气不足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亏虚
肾阳不足
六腑病机
胆
分泌障碍/排泄障碍
主要原因
气机失调,湿热熏蒸,没有胆郁痰阻
胆郁痰扰为痰热内扰,胆怯易惊的病变,不是胆汁排泄出现障碍
导致结果
胃失和降
胆汁分泌过多,可导致胆汁反流性食道炎,可出现反酸,呃逆等胃气上逆的表现
脾失健运
胆汁分泌不足,消化不良,出现腹胀满痛,食欲不振等脾不运化的表现
肝失疏泄
胆汁排泄不畅,胆道结石,胆汁淤积,可出现阻塞性肝损害
胆经郁热,夹痰上扰,扰乱心神
胃
胃气虚
成因
饮食不节,损伤胃气
禀赋素虚,久病元气不复
临床表现
受纳腐熟功能减退
饮食无味
脾胃者,仓癝之官,五味出焉 胃气虚…胃气虚,则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退,可出现胃纳不佳、饮食无味
胃失和降
脘腹胀满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
胃阴虚
原因
中诊 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 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 或吐泻太过,伤津耗液 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耗伤胃阴所致
本题有争议,按中诊教材四个选项都可导致胃阴虚,但题干问的是胃阴虚的主要原因, 热病后期,邪热久留耗伤阴液 久病不复,消灼阴液
胃火
原因
胃热炽盛,郁而化火上炎,即是胃火,多由邪热犯胃
或由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
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
其他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能引起胃热、胃火
但是—胃病日久,多致胃气或胃阴耗伤
小肠
吸收,消化异常,二便异常
受盛,化物,清浊不化,实热,虚寒(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腹痛喜按等)
大肠
传导功能失常—大便💩异常
热结,湿热,虚寒(泄泻便溏、完谷不化,乃至滑脱不禁,或便秘(多与脾肾阳虚有关)),津亏,饮食所伤(食滞不化),中气下陷、肾虚不固(久泄、滑脱、脱肛、大便失禁)
膀胱
气化失常—小便异常
气化不利,气化无权,湿热下注,膀胱虚寒
三焦
水和气的通道
奇恒之腑
脉道功能
失于通畅(脉道不利)
津液枯涸,脉失濡养
痰浊内阻,气机不畅
寒凝瘀阻,经脉阻滞
气滞或血瘀
失于约束
脾不统血
女子胞
失调原因
气血不和
心肝脾肾功能障碍
冲任气血不足
脾胃肝肾功能失常
冲任隶属于肝肾,因而冲任病变亦多受肝肾病变之影响 冲脉隶属于阳明,与脾胃密切相关
督带经气失和
脏腑失调病机主要表现在
脏腑功能太过或不及,以及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
脏腑本身阴阳气血失常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养生
衰老
本: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
标: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
养生原则
顺应自然,形神兼具,保精护肾,调养脾胃,因人而异
预防
未病先防
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防止病邪侵害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
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
防治原则:预防原则+治疗原则 预防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治疗原则(治则):正治反治+ 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气血津液+三因治宜
正治反治
正治
“正治”,又称“逆治”
指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治疗原则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
“反治”,又称“从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正派的大臣逆着皇上(正逆) 反派的大臣从着皇上(反从)
治标治本
标本关系
邪正关系
人体正气为本,致病邪气为标
病因与症状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疾病先后
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疾病病位
病在内在下为本,病在外在上为标
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扶正祛邪
先扶正后祛邪
正虚邪实不耐攻伐
先祛邪后扶正
邪盛为主,正虚不甚
调整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阴阳偏衰:壮水之主 益火之源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虚则补之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兼顾不足 扶阳或抑阴
调整脏腑
肝火炽盛,有升无降➡️肝火炽盛升发太过肺失肃降,肝火炽盛属实热证,《难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故在泻肝火的同时,兼清子脏之火(即清心火),可以更好地消除亢盛的肝火。
抑木扶土的理论基础
五行相克
调整气血津液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季节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使用寒凉的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开寒凉的气候,以防过犹不及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的原则
月令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
在月始生的时候,血气亦随之始生,此时针灸治疗时不宜用泻法,以防影响血气的生理性生长;月满的时候,血气亦最充实,针灸治疗时就不宜再用补法,以防血气太过
昼夜
暑季感冒+芳香化湿药
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西北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故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多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
在西北待过一段时间,当地人喜欢喝绿茶,我很是不解,寒气重不是应该喝暖的红茶吗?结果待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因为冷当地都很喜欢吃辣椒驱寒,结果反而经常咽喉干燥易上火,容易有里热!!
考虑因素
地势高下,气候差异,水土性质各异,esp生活习惯不同
因人制宜
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