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等等
编辑于2022-10-31 16:11:37 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面临的考验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心任务是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定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中国共产党
1951年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上半年五反政策,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来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新的认识)
总路线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俄国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化的过渡时期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在1956年年底提前达到了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农业合作化任务提出依据
基于对农村形势的分析
基于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分析,应该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统购统销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基本方针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办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基本原则和方针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手工业合作化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步骤: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1956年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将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民族资产阶级
实行赎买政策的必要性
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此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
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第二次结合的命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956年4月初,毛泽东指出要独立自主,找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旗帜鲜明的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八大路线
主要任务
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
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大跃进”及初步纠“左”的努力
人民公社基本特点为为一大二公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巩固、提高、充实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