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等。
编辑于2022-10-30 15:33:05 江苏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
918事变到华北事变
原因:中国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错误态度,国际联盟对英美等国政府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军事打击为辅的仿真,加紧扶植傀儡,主要兵力用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残暴统治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摧残中国文化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卢沟桥事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的战场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临时中央政府宣布了对日作战,局部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 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同这部分开始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呼吁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掌握了政治主动权
1936年5月,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蒋介石
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大局为重,独立自主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共产党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国共合作
卢沟桥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受改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形成。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作用
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
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
日本在军力,经济力,组织力的对比上都占比较大的优势
主观
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
在战略战术上,没有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相持的正面的战场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限、溶、反共的政策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变为消极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配合英美打击日军
豫湘桂战役溃败后陷入全面危机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已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
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持久战的根据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日本的进攻在中国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
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终一定胜利
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反侵略是进步的正义的
日本战争里虽强,但是小国,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日本的非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中国是得道多助
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关键)、战略反攻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平型关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了主要地位
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了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保持思想、政治、组织上独立性,发展群众力量
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
1939年7月,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同顽固派斗争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原则: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政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中国国情出发的一个创造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减租减息政策
大生产运动,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运动
1939年10月,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
1944年9月,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抗战文化的开展
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三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1938年9月到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新民主主义的阐明
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其次,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最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的三个主要法宝。
多方面展开而得到成熟。
延安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展开
原因
新党员身上存在非无产阶级思想
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要提高自己
曾经的思想危害没有进行认真清理
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最主要的任务)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主观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深远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起来了。
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收回台湾和澎湖列岛,成为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世界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意义
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定了历史转折点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涅槃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