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U26 抗心力衰竭药
药理学 U26 抗心力衰竭药 重点介绍强心苷类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利尿药和β受体阻断药等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内科学--U6.4 肺脓肿 重点介绍了肺脓肿的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已用红笔加粗标出!
内科学--U6.1 肺炎概述 重点介绍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评估严重程度的指标等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已用红笔加粗标出!
内科学--U11 慢性肺心病 重点介绍了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和治疗等内容,需着重记忆的知识点已红笔加粗标出! 新学期新气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心力衰竭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药
治疗CHF作用机制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减少醛固酮生成
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的前负荷
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降低室壁张力,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阶段的心力衰竭;与利尿药一起作为治疗CHF的一线药物
消除或缓解CHF症状
提高运动耐力、改进生活质量
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不影响缓激肽代谢,减少不良反应
常作为对ACEI不耐受者的替代药
抗醛固酮药(螺内酯、依普利酮)
作用机制
螺内酯及其代谢产物与醛固酮结构类似,阻止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核转位
药理作用
防止左心室肥厚时心肌间质纤维化
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
单用作用较弱,与ACEI合用可进一步减少患者病死率
利尿药
降低心脏前负荷
促进钠水排泄
降低心脏后负荷
通过排Na+,减少血管壁Ca2+含量,使血管壁张力下降
防止心肌重构
单用不能延长寿命,但仍是CHF基础治疗不可缺少的标准辅助药
小剂量给药,同时合用小剂量地高辛、ACEI及β受体阻断药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拮抗交感活性
阻断心脏β受体、拮抗过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减少肾素释放,抑制RAAS
上调心肌β受体的数量,恢复其信号转导能力
改善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抗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作用
NYHA分级为II-III是最佳临床适应症
对扩张性心肌病及缺血性CHF疗效最好
卡维地洛效果最好
用药个体化,应从小剂量开始,长期应用;与强心苷合用,消除其负性肌力作用
禁忌症
收缩功能衰竭或重度CHF者慎用
对严重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者慎用
低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者慎用或禁用
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类
药理作用及机制
对心脏的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
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舒张期相对延长
加强衰竭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的同时,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心输出量↑—心室容积↓—室壁肌张力↓—耗氧量↓
机制: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细胞内Na+含量增多—Na+-Ca2+双向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
负性频率作用
继发于正性肌力作用--心搏量增加,作用于窦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心率减慢
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
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治疗剂量
缩短心房与心室的APD和ERP
兴奋迷走神经,促进K+外流--心房肌细胞静息电位加大,提高0相除极速率--加快心房传导速度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及其对迷走神经中枢的兴奋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
房室结:传导减慢(兴奋迷走神经而减慢房室结Ca2+内流)以及延长ERP
高浓度
过度抑制Na+-K+-ATP酶--细胞失钾--自律性提高,ERP缩短,后除极
中毒剂量
增强中枢交感活动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降低CHF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减少AngII及醛固酮含量--对CHF时过度激活的RAAS产生拮抗作用
中毒剂量可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呕吐;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快速型心律失常
利尿作用
间接作用
心输出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功能↑
直接作用
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促进钠水排出
对血管的作用
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增高,局部血流减少
CHF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外周阻力下降,局部血流增加
治疗心力衰竭
多用于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且对利尿药、ACEI、β受体阻断药疗效欠佳者
对不同原因引起的CHF疗效有差异
对有心房纤颤伴心室率快的CHF疗效最佳
对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CHF疗效较好
对肺心病、活动性心肌炎或严重心肌损伤疗效较差
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肥厚、舒张性心力衰竭不应选用,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ACEI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使较多的冲动隐匿在房室结中不能通过房室结下传到心室,减慢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
地高辛是降低房颤心室率的首选药物
心房扑动
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心房扑动转为颤动,继之减慢心室率
是最常用药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通过提高迷走神经活性而终止,但少用
不良反应
治疗安全范围小,一般治疗量已接近中毒剂量的60%
心脏反应
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是中毒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停药的指征之一
室性心动过速最为严重
治疗:氯化钾、苯妥英钠、利多卡因、地高辛抗体
房室传导阻滞
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
高度抑制Na+-K+-ATP酶—细胞内失钾,静息膜电位变小—零相除极速率降低
窦性心动过缓
抑制窦房结,降低其自律性
为中毒先兆,是停药指征之一
缓慢型心律失常 :阿托品
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
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眩晕、头痛、失眠、疲倦和谵妄及视觉障碍
视觉异常是强心苷中毒的先兆,可作为停药的指征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儿茶酚胺类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扩血管药
硝酸酯类
舒张静脉,降低前负荷
硝普钠
扩张小静脉,降低左室充盈压;扩张动脉,降低后负荷
快速控制危急的CHF
肼屈嗪
舒张动脉的作用大于舒张静脉,降低后负荷
中等强度的正性肌力作用
降低肾血管阻力而增加肾血流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钙增敏药
作用于收缩蛋白,增加肌钙蛋白C对钙离子的亲和力,在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的条件下,增强心肌收缩力
可降低CHF患者的存率
钙通道阻滞药(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舒张血管作用强而负性肌力作用弱
作用出现较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在治疗CHF时不伴有损害性神经-内分泌方面的作用
短效钙通道阻滞药增加CHF患者病死率,不适用于CHF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