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U24 利尿药
药理学 U24 利尿药 重点介绍袢利尿药呋噻米和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塞嗪以及保钾利尿药、碳酸酐酶抑制药和渗透性利尿药等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4 10:03:09 吉林利尿药
袢利尿药(呋噻米)
药理作用与机制
利尿作用
与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运子可逆性结合,抑制其转运能力,减少NaCl重吸收
降低肾脏的稀释-浓缩功能
降低髓质间隙渗透压,使集合管水分不能充分再吸收,从而产生迅速而强大的利尿作用
K+的重吸收减少,降低K+的再循环导致的管腔正电位—减少Ca2+、Mg2+重吸收
但当尿流经远曲小管时,Ca2+仍可被重吸收,较少发生低钙血症
使尿中Na+、K+、Cl-、Ca2+、Mg2+排出增多
扩张血管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
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
机制
降低血管对血管收缩因子(AngII和NE)的反应性
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增加具有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E2的含量
临床应用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静脉注射能迅速扩张容量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缓解急性肺水肿
是急性左心衰引起的肺水肿的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
由于利尿,使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有利于消除脑水肿
对脑水肿合并心力衰竭者尤为适用
其他严重水肿
可治疗心、肝、肾性水肿等各类水肿;主要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患者
急、慢性肾衰竭
急性少尿性肾衰竭时,可增加尿量和K+的排出
高钙血症
抑制Ca2+的重吸收,降低血钙
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用于经肾排泄的药物中毒的抢救,如水杨酸类、长效巴比妥类
不良反应
水与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性碱中毒等
耳毒性
静脉注射大剂量时,内耳淋巴液电解质成分改变(布美他尼耳毒性最小)
高尿酸血症
其他
可见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代谢变化:高血糖、升高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HDL胆固醇
过敏反应
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作用于远曲小管的近端,抑制Na+-Cl-同向转运体,使NaCl重吸收减少,可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但对浓缩功能没有影响
对碳酸酐酶轻度抑制,使HCO3-排出略增加
增加K+的排泄
通过调节PTH,促进Ca2+的重吸收
降压作用
初期排钠利尿因降低血容量--降低前负荷
长期用药因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后负荷
机制:因排钠而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的浓度→通过Na+-Ca2+交换机制→减少细胞内Ca2+ →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亲和力与反应性
抗利尿作用
机制尚未阐明: 排钠利尿,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减轻尿崩症患者口渴感和减少饮水量,使细胞外容量减少和尿量减少
临床应用
水肿
轻、中度心源性水肿
肝性水肿慎用,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高血压
其他
尿崩症
特发性高尿钙伴有肾结石
增强远曲小管甲状旁腺激素对Ca2+的再吸收, 减少尿液中Ca2+浓度,减少钙在肾小管腔内沉积
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内Na+降低, 促进基侧质膜Na+-Ca2+交换
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用药,痛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慎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不良反应
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钠
代谢变化
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肾功能减退者尿素氮升高
过敏反应
保钾利尿药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
药理作用与机制
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在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与醛固酮竞争受体,阻止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干扰醛固酮的作用
抑制Na+的重吸收和减少K+的分泌,表现为排钠保钾的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醛固酮升高相关的顽固性水肿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利尿消除水肿
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患者状况
因利尿作用弱,较少单用,常与其他利尿药合用
不良反应
高血钾
性激素样作用
男性乳腺发育、女性多毛
胃肠道反应
溃疡病患者禁用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倦怠、步态不稳等
其他
口渴、皮疹、粒细胞缺乏
钠通道抑制药
氨苯蝶啶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小管的钠通道,阻滞Na+通道,减少Na+的再吸收,产生排钠、保钾、利尿作用,此作用与醛固酮无关
临床应用
常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
不良反应
高钾血症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有高钾血症倾向者禁用
阿米洛利
保钾利尿药中作用最强的药物
能增强其他利尿药的作用,减少K+的丢失,常联合用药
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药理作用与机制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抑制近曲小管HCO3-的重吸收,因 Na+与HCO3-结合而排出—减少 Na+的重吸收,因而产生利尿作用
抑制眼睫状体上皮细胞和脉络丛中的碳酸酐酶,减少房水和脑脊液的产生,使眼内压和颅内压下降
临床应用
治疗青光眼
口服用于多种类型青光眼
急性高山病
24小时前预防性口服,减轻高山反应脑水肿
碱化尿液
促进尿酸及弱酸性药物排泄
纠正代碱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是磺胺类药物的衍生物
代酸
尿路结石
引起高钙尿症
机制:减少HCO3-重吸收导致磷酸盐尿和高钙尿症,钙盐在碱性环境下难溶,易形成结石
低血钾
其他
四肢及面部麻木感、感觉异常等
渗透性利尿药
特点
静脉注射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
在体内不易被代谢
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药理作用
大剂量静脉注射后,提高血浆渗透压,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时,增加尿渗透压,肾排水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
代表药物
高渗葡萄糖(50%)
山梨醇(25%)
甘露醇(20%)
临床应用
脑水肿及青光眼
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而有效的首选药物
青光眼急性发作及患者术前应用可降低眼压
急性肾功能衰竭
早期应用可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机制
脱水作用减轻肾间质水肿
利尿作用稀释肾小管内有害物质,保护肾小管
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过快可产生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疼痛等
心功能不全及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