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休克
中职病理学 第十章休克 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原因、分类、过程、各系统变化五部分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休克
概念
休克是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以全身循环血量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进而发生的细胞和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量减少,意识淡漠等
原因
失血和失液
创伤
烧伤
感染
过敏
心脏病变
神经源性因素
例子具体见书
分类
按休克的病因分
1.失血性休克2.失液性休克3.创伤性休克4.烧伤性休克5.感染性休克 6.过敏性休克7.心源性休克8.神经源性休克。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低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
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 (因素)
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
正常的心泵功能
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休克 "冷休克""低动力型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 "暖休克""高动力型休克"
过程
微循环缺血期 "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休克代偿期"
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代偿意义
回心血量增加 自身输血/自身输液
心排血量增加
血液重新分布 (保障心脑)
维持动脉血压
尿量肛温下降,脸色苍白,四肢冰冷 出汗,烦躁不安
微循环淤血期 "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失代偿期"
特点: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后果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神智淡漠,少尿无尿,发绀花斑 (乳酸产生)
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晚期"" DIC期""休克难治期"
特点:不灌不留,血流停止
顽固性低血压
DIC
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呼吸困难,出血,紫斑,DIC,无尿
各系统变化
心功能的变化
早期不明显
中后期心力衰竭
脑功能的变化
早期烦躁不安
中后期:中枢受抑制(意识淡薄,模糊甚至昏迷) 颅内压升高可形成脑疝压迫引起死亡
肾功能的变化
少尿无尿,高钾血症,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肺功能的变化
早期加深加快(呼吸性碱中毒)
中后期: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充血等最终肺休克(呼吸困难,发绀,肺水肿)
肝功能的变化
机体中毒
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 休克晚期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
免疫系统功能变化
细胞增生,功能异常
董鑫同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