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胚-软骨和骨
组织胚胎学-软骨和骨的思维导图,包括软骨、骨、骨的发生和改建、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关节、骺线一骺板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11 15:45:03 河南软骨和骨
软骨
一般结构
软骨组织
属固态的结缔组织
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类型: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软骨膜
属纤维性结缔组织
含骨祖细胞
支持、保护、营养等作用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有分布规律
周边的软骨细胞
细胞小、扁平、分散、幼稚
分泌软骨基质能力弱
中间的软骨细胞
细胞大、椭圆形或圆形、成熟
胞质丰富呈嗜碱性、分泌能力强
成群分布(2-8个),来自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故称同源细胞群
核椭圆形,胞质弱嗜碱性
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有线粒体和分泌泡
软骨基质
由软骨细胞产生,由无定型基质和纤维构成
软骨陷窝周围的软骨基质强嗜碱性,称软骨囊
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无定型基质
凝胶状,可渗透性好
主要成分为蛋白聚糖和水
蛋白聚糖:结合蛋白+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肝素、硫酸角质素等),构成分子筛
纤维
埋于基质中,使软骨具有韧性或弹性
种类与含量因软骨类型而异
软骨膜
包围软骨组织的纤维性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
纤维致密,细胞少,起保护作用
内层
纤维少,细胞和血管多;含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
含骨祖细胞,可分化为成软骨细胞
骨祖细胞
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
细胞小,呈梭形,镜下不易分辨
成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组织最表面
胞体较小,扁圆形
开始具备分泌软骨基质的功能
一旦被分泌的软骨基质包围,即成为软骨细胞
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对软骨起保护和营养的作用
关节软骨表面无软骨膜
软骨的类型
透明软骨
分布
呼吸道,肋,关节
细胞
分散或成团
纤维
胶原原纤维(Ⅱ型胶原蛋白)交织成三维网格状
基质
软骨囊明显,嗜碱性
软骨膜
有(关节软骨和骺板除外)
特性
硬而脆
功能
抗压,结构支持,成骨
弹性软骨
分布
耳廓、会厌
细胞
分散的的较多
纤维
弹性纤维 交织成网
基质
基质嗜酸明显(仅软骨囊嗜碱性)
软骨膜
有
特性
弹性好
功能
柔韧性好
纤维软骨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半月板、耻骨联合
细胞
多呈行排列
纤维
胶原纤维 平行或交叉排列
基质
软骨囊不明显
软骨膜
无
特性
韧性好
功能
抗压、应力、吸收震荡
软骨的发生与生长
软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软骨的发生
间充质
增生分化
骨祖细胞
成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
软骨基质
软骨周边的间充质分化为软骨膜
软骨的生长
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
新的软骨细胞不断添加在软骨表面,使软骨在周边逐渐增厚
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
软骨细胞不断生长分裂并分泌基质,使软骨从内部扩张
骨
骨组织
总论
细胞
骨祖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互变
骨被覆细胞
破骨细胞
基质
有机质(类骨质)
无机质(钙盐)
骨基质
骨基质(骨质)构成
有机质
胶原纤维90%,少量无定型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
胶原纤维
粗大,排列规律
主要由Ⅰ型胶原蛋白形成
同一层平行排列,相邻层互相垂直
无定型基质
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具有黏合纤维的作用
无机质(骨盐)
钙、磷为主,以羟基磷灰石结晶形式沉积于纤维,使骨基质高度硬化
骨质结构形成
编织骨
纤维无规则交织排列
胚胎与幼儿的骨质结构形成,成体少量部位留存(如牙槽骨、耳蜗等)
板层骨
编织骨改建而成,纤维成层平行排列,称骨板
相邻骨板的纤维方向相互垂直,有效增加骨的强度
骨质密度类型
密质骨
骨板层数多而紧密、排列有规律
同层骨板的纤维平行,相邻者垂直
分布在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等的表面
松质骨
骨板层数少而稀疏、排列不规则
骨板形成针片状的骨小梁
骨小梁相互交织成多孔的网络样结构
分布于长骨骨骺、骨干内表面、扁骨的板障和短骨中心等处
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
来源于间充质细胞,位于骨膜内层和软骨膜
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来源
骨祖细胞分化而成
分布
单层、骨组织表面
形态
矮柱状或不规则形
胞质
嗜碱,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含基质小泡,含钙盐结晶
转归
被类骨质包埋后转变为骨细胞
功能
分泌类骨质(胶原纤维+无定形基质)
促进类骨质钙化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骨细胞
来源
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后演变而成
分布
分散于骨组织内部(骨板间或骨板内)
形态
多突起,胞体小、扁椭圆形、胞质少
位置
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
关联
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互连接
有一定的溶骨作用
破骨细胞
来源
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分布
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
巨大(直径30-100um),不规则,多核(6-50个),胞质嗜酸性强
胞质
细胞器丰富、富含溶酶体、线粒体、吞饮泡等
突起构成皱褶缘
紧贴骨组织
亮区细胞膜
亮区似围堤环绕皱褶缘
长骨的结构
由密质骨、松质骨、关节软骨、骨膜、骨髓、血管和神经等构成
密质骨
分布于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面
骨板紧密结合、无明显肉眼可见的孔隙
骨板排列有序
可分为:
环骨板
以骨髓腔为中心、环绕骨干内、外表面的骨板,
分别称为
内环骨板
层数少,仅几层
排列不如外环骨平整
外环骨板
层数多,数层或十多层
排列整齐规则
骨单位
又称哈夫斯系统
位置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数量
多,骨干密质骨的主要结构
形状
长筒状,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基本一致,可有分支,粗细不等
构成
(4-20层)数层环形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
中轴是一条纵行的管道,称中央管或哈弗斯管
内有血管和神经
中央管
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和神经
哈弗斯骨板
纤维螺旋形排列,相邻骨板者相互垂直
作用
长骨种起主要支持作用
并非终生不变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不规则骨板聚集体,大小形状各异
是骨组织生长和改建过程中,骨单位或环骨板未被完全溶骨吸收的残余部分
松质骨
位于骨干内侧面和骨骺中部,由大量针片状骨小梁构成
肉眼可见为多孔隙网架结构,网眼中充满骨髓
骨小梁也为板层骨,但层数不多、排列不甚规则
内也有骨板
关节软骨
见“关节”
骨膜
骨内、外表面覆盖的膜状结缔组织,分别称骨内膜和骨外膜
骨外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束粗大,交织成网,穿入骨质,称穿通纤维
固定骨膜和韧带的作用
骨内膜为疏松结缔组织,衬于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管和中央管内表面
穿通管:长骨骨干内横向穿行的管道
与穿通纤维独立并各行其能
内层含血管、神经
内层含骨祖细胞
骨膜营养骨组织,有助于骨的生长与修复
骨髓
见”第五章 血液“
骨的发生和改建
骨的发生方式
起始于胚胎时期,来源于间充质
膜内成骨
间充质细胞增生聚集
分化出骨祖细胞
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形成原始骨组织
骨组织生长改建成骨小梁
⬅进一步改建
松质骨+密质骨
软骨内成骨
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形成,将软骨逐步替换为骨,是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的发生方式
软骨雏形形成
在将要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聚集并分化为骨祖细胞
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继续发育转变为软骨细胞
该部位形成类似于长骨形状的一块透明软骨
骨领形成
软骨雏形中段,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成骨,形成包围于软骨中段的新生骨组织,形似领圈状环绕软骨雏形,称骨领
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软骨雏形中央
骨膜血管穿越骨领,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等进入退化区域
破骨细胞分解退化的软骨,成骨细胞贴附于残存软骨表面成骨,形成许多过渡性骨小梁
过渡型骨小梁
以钙化的软骨基质为中轴、外包新生骨组织的条索状结构
是初级骨化中心形成的标志性结构
最终将随着骨的改建而全部消失
初级骨化中心形成,小梁之间的腔隙为初级骨髓腔
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形成
骨两端软骨
骨干两端的软骨中央,以类似方式形成次级骨化中心
次级骨化中心进一步改造成骨骺
骨骺表面保留薄层透明软骨,即关节软骨
骨骺形成时间依骨而异,多为出生后数月或数年
骨骺与骨干之间保留一定时间的薄层透明软骨,即骺板为长骨加长的基础
长骨的生长与改建
骨加长
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并替换成骨的方式实现
替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切片上呈现明显的连续性和区域性变化
软骨储备区
软骨细胞小、扁平、分散
软骨基质呈弱嗜碱性
软骨增生区
细胞增生增殖,形成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软骨细胞柱
软骨成熟区
细胞明显增大变圆,软骨细胞柱之间的软骨基质明显变窄,嗜碱性增强
软骨钙化区
细胞开始退化、凋亡、胞质空泡化、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
软骨基质钙化、嗜碱性增强
钙化区有破骨细胞活动
成骨区
成骨细胞在残存的钙化软骨基质表面生成骨组织,形成过渡型骨小梁,该结构最终都将被破骨细胞破坏而消失
骨增粗
骨干外表面
成骨细胞成骨活跃,在表面添加骨组织,使骨干增粗
骨干内表面
破骨细胞破骨活跃,使骨髓腔横径扩大
生长过程中,外表面添加的速度略快于内表面吸收,故增粗的同时,骨干的厚度也逐渐加厚
一般30岁左右,骨干不在增粗
骨的改建
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的适应性结构变化,是骨形成与吸收的动态平衡
机体通过一系列机制调控成骨与破骨活动,使骨改建成特定形态
长骨外形的改建
总论
骨组织不能从内部生长,故骨干不能自动加长,只能在干骺端的生长与改建中实现
分论
干骺端呈圆锥形,比骨干粗大
干骺端的外侧面进行骨吸收,内侧面成骨,使干骺端近骨干一侧变细,粗细逐渐与骨干中段一致
干骺端远侧端又不断向远端形成新的干骺端
持续不断的改建,直到骺板停止生长
长骨内部的改建
总论
主要涉及骨组织的骨质结构形式改造
分论
密质骨和松质骨都会随着骨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改建
1岁左右内部开始出现骨单位,密质骨开始形成
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旧的骨单位陆续被新的骨单位代替
骨单位可有分支和相互吻合,形成复杂的整体构型,以顺应长骨的应力需要
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营养与维生素
总论
营养是骨骼发育的必要条件,多种维生素对骨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维生素A
协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影响骨的生长速度与骨的塑形
维生素C
影响骨祖细胞的分裂增殖,营养成骨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与基质
维生素D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类骨质的矿化
缺
儿童
佝偻病
成人
骨软化症
激素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骺板软骨细胞的生长,促进软骨替换为骨
甲状旁腺激素
激活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释放骨钙入血,使血钙升高
降钙素
抑制骨盐溶解,刺激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增强成骨活动,使血钙入骨
性激素
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有利于骨的生长和成熟
糖皮质激素
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细胞因子
多种细胞因子以各种方式影响骨的发生、生长与改建
应力作用
影响骨形成和吸收的动态平衡,高应力下以骨形成为主、低应力下以骨吸收为主
关节
总论
骨与骨的连接处形成关节,分动关节和不动关节两类
动关节主要是滑膜关节,即一般所称的关节
分布广泛,活动度大
基本结构
关节软骨
为薄层透明软骨,表层细胞较小、扁圆形、单个分布,深层细胞大、与表面垂直排列
软骨基质中的胶原原纤维呈拱形走向
同源细胞群呈单行纵行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
软骨深部与骨组织相连,此处的软骨基质钙化
关节囊
内层
疏松结缔组织,称滑膜,表面由1-4层扁平或立方形的滑膜细胞构成
外层
致密结缔组织
电镜下,滑膜细胞分为两种
一种似巨噬细胞
含较多溶酶体,有吞噬能力
另一种似成纤维细胞
含较多粗面内质网,可分泌透明质酸和黏蛋白
关节腔
含滑液,可润滑关节面和营养关节软骨
滑液含大量水和少量透明质酸等其他成分
骺线⬅骺板
五个区域呈连续性、动态性变化
生长过程总体保持速率上的平衡
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全部替换,骨干和骨骺之间形成薄层骨组织,断面上呈线性痕迹,称骺线
骺线形成意味着该长骨不能再继续纵向生长
黏合线
三种骨板之间或骨单位表面折光性较强的轮廓线
此处骨质骨盐较多、纤维很少
骨单位最外层的骨小管在此处折返,一般不予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相通
破骨功能活跃时......
呈现极性,破骨面出现大量突起(皱褶缘)
环绕皱褶缘的胞质略微隆起,紧贴骨组织,构成胞质围堤,封闭溶骨区(吸收陷窝)
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骨,吞噬溶解的骨组织
骨陷窝-骨小管-骨陷窝通道
彼此相通,构成骨组织内的物质运输通道
其中的骨细胞与该通道之间有狭小间隙
含组织液,可缓慢持续性流动,可维持骨细胞正常代谢
成骨细胞
释放
基质小泡
膜上:钙结合蛋白、AKP、TPP、ATPase
泡内:钙,羟基磷灰石结晶
分泌
类骨质
钙化
骨质
转化
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