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胚-呼吸系统
组织胚胎学-呼吸系统得思维导图,包括组成成分、功能、鼻腔、喉、气管与主支气管、肺等内容,逻辑清晰。
编辑于2022-11-11 15:49:43 河南呼吸系统
组成成分
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
鼻腔到肺内终末细支气管是传导气体
为导气部
肺内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
为呼吸部
功能
气体交换
鼻腔
呼吸和嗅觉器官
鼻黏膜
鼻腔内表面,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黏膜下方与软骨、骨或骨骼肌相连
作用
湿润、净化空气、嗅觉
依据鼻黏膜的部位和功能分为
前庭部
位置
鼻腔入口处(鼻翼内侧面)
上皮
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近鼻孔处角化,与皮肤相移行,并有鼻毛和皮脂腺
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尘埃
固有层
有毛囊、皮脂腺、汗腺
呼吸部(占鼻粘膜的大部分)
包括
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的黏膜
形态
淡红色(因含血管)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
杯状细胞较多
纤毛向咽部摆动
将黏着的细菌及尘埃颗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
固有层
黏膜损伤,此处易损
内有混合腺(称鼻腺)
其分泌物与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黏液覆盖于黏膜表面
丰富的静脉丛和淋巴组织
丰富的血流通过散热和渗出对吸入的空气加湿或加温
嗅部
位置
位于鼻中隔上部两侧、上鼻甲及鼻腔顶部
上皮
称嗅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
含有
嗅细胞
形态与位置
呈梭形,夹在支持细胞之间
细胞情况
细胞核位于嗅上皮的中层,为双极神经元,是体内唯一存在于上皮中的感觉神经元
基部发出一条细长轴突,在穿过上皮基膜进入固有层时,被一种称为嗅鞘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构成无髓神经纤维,并组成嗅神经
嗅觉的产生
嗅毛的细胞膜内有多种受体,分别接受不同化学物质的刺激,使嗅细胞产生冲动,传入中枢,产生嗅觉
支持细胞
形态
呈高柱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细胞情况
细胞核位于嗅上皮浅部,细胞质内常可见色素颗粒
功能
支持和分隔嗅细胞,相当于神经胶质细胞
基细胞
形态
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
功能
是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嗅细胞和支持细胞
固有层
富含血管
有很多浆液性嗅腺
分泌的浆液沿导管排至鼻粘膜表面,可溶解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毛
嗅腺分泌浆液,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感性
粘膜面积
人的约2平方厘米
狗100平方厘米→嗅觉发达
喉
构成
以软骨为支架,软骨之间以韧带和肌肉相连
上皮
会厌舌面及黏膜上部
复层扁平
内有味蕾
喉面基部
假复层纤毛柱状
固有层
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较多弹性纤维,并有混合性腺和淋巴组织
喉侧壁粘膜
形成两对皱襞
上为室襞
室襞和喉室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结构相似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夹有杯状细胞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许多混合性腺和淋巴组织
下为声襞(声带)
膜部(游离缘,较薄)
声带振动主要发生在此
上皮
覆有复层扁平
固有层
较厚,大量弹性纤维于表面平行排列,形成了致密板状结构,称声韧带
下方的骨骼肌称声带肌
软骨部(基部)
黏膜结构与室襞相仿
功能
连接咽和气管,具有通气和发声两种功能
气管与主支气管
管壁结构相似,由内到外依次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
气管
黏膜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基膜明显
组成
还可见梭形细胞,是处于分化中的细胞
纤毛细胞
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纤毛
纤毛向咽部摆动→清除异物,净化空气
杯状细胞
较多,形态与肠粘膜杯状细胞相同
分泌的黏蛋白与混合性腺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构成黏液性屏障→黏附空气中的异物颗粒,溶解吸入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刷细胞
较少,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
(报道,可能)基部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感受刺激
小颗粒细胞
较少,锥形,单个或成团分布于上皮深部
细胞质内有许多分泌颗粒,含5-羟色胺等物质→调节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又叫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
基细胞
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为干细胞,增殖分化为上皮的其他细胞
固有层
细密结缔组织,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和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
其中的浆细胞与上皮细胞联合分泌sIgA,释放入管腔,对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
内有较多混合性腺,也称气管腺
内有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外膜
较厚
软骨部
疏松结缔组织
16-20个C字形纤维软骨环
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
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膜性部
软骨环的缺口处
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气管腺
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管腔缩小,有助清楚痰液
主支气管
管壁的结构随着管腔变小
管壁变薄
三层分界不明显
环状软骨逐渐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
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呈螺旋形排列
肺
小概念
支气管树
主支气管的反复分支呈树枝状
肺小叶
肺的结构单位
由每一主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
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
在肺表面可见肺小叶底部轮廓,直径1-2.5㎝
每叶肺有50-80个肺小叶
临床
累及若干肺小叶的炎症→小叶性炎症
实质性器官
间质
包括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实质
概念
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
分类
导气部
叶支气管(2)
段支气管(3-4)
小支气管(5-10)
概要
管壁变化规律
管腔变小
管壁变薄
三层结构分界不明显
黏膜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厚变薄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
固有层
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断续的环形平滑肌束
黏膜下层
腺体减少
外膜
软骨片减少
细支气管(11-13)
上皮
单层纤毛柱状(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纤毛细胞比例减少)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很少或消失
环形平滑肌更为明显
黏膜常形成皱襞
纤毛细胞比例减少
终末细支气管(14-16)
上皮
单层柱状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
环形平滑肌完整
黏膜皱襞明显
纤毛细胞减少
主要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
在小支气管中出现,慢慢增多
柱状
游离面呈圆顶状凸向管腔
细胞质染色浅
电镜下
发达的滑面内质网
生物转化和解毒
较多的分泌颗粒
糖蛋白
形成保护膜
蛋白水解酶
分解管腔中的黏液,降低浓度,利于排出
在上皮损伤时,其增殖分化为纤毛细胞
呼吸部
结构共性
肺泡
功能
完成气体交换
呼吸性细支气管(17-19)
管壁上具有少量肺泡→换气功能
上皮
单层立方(由单层柱状渐变)
有克拉拉细胞和少许纤毛细胞
上皮下有弹性纤维和少量环形平滑肌细胞
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肺泡管(20-22)
管壁上有许多肺泡→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
肺泡开口多,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有结节膨大
膨大表面覆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深部有弹性纤维和环形平滑肌束
肺泡囊(23)
实为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
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无结节膨大
肺泡(24)
为半球形小囊,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构成肺的主要结构(成人有3亿-4亿肺泡)
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
肺泡壁
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肺泡上皮
组成
Ⅰ型肺泡细胞
扁平,数量少但覆盖95%的肺泡表面积
细胞形态
除含核部位较厚外,其余胞质部位扁平,胞质少
胞内情况
细胞器少,吞饮小泡多
胞间连接
紧密连接,桥粒
功能
参与气体交换,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Ⅱ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Ⅱ型肺泡细胞
圆形或立方形,数量多但仅覆盖5%的肺泡表面积
位置
散在凸起于Ⅰ型细胞之间
细胞情况
细胞核圆形,细胞质着色浅
胞内情况
细胞器较多,含线粒体、溶酶体、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以及高尔基复合体
有板层小体
是核上方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因颗粒内呈现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称板层小体
内容物为磷脂-糖-蛋白质的复合体
分泌方式
胞吐。分泌到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薄层液体膜,称表面活性物质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
呼气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降低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
吸气时,肺泡扩大,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回缩力增大,防止肺泡过度膨胀
临床
早产儿 Ⅱ型肺泡细胞尚未发育完善,不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婴儿出生后肺泡不能扩张,呼吸困难→早夭
肺泡隔
由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
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
其内还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临床
老年人的弹性纤维退化,吸烟可加速退化过程
肺泡弹性降低后,回缩较差,呼气时肺内残留气体增加,久之,肺泡扩大形成老年肺气肿,影响呼吸功能
肺巨噬细胞
来源
由血液中单核细胞演化而来
位置
广泛分布于肺间质,位于各级支气管管壁、肺泡隔、肺泡腔(在肺泡隔中最多)
功能
活跃地吞噬功能,清楚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
尘细胞
吞噬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
去向
沉积在肺间质内
从肺泡腔经呼吸道随黏液咳出
进入肺淋巴管,再迁移至肺门淋巴结
心力衰竭细胞
含大量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铁血黄素颗粒
心力衰竭→肺淤血
肺泡孔
概念
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
形态
直径10-15um,一个肺泡壁上可有1至数个
功能
均衡肺泡间气体含量
另特殊情况功能
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
肺部感染时,肺泡孔是细菌扩散的渠道
气-血屏障
概念
是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的结构
包括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
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
有的部位两层基膜融合,无结缔组织
肺的血液供应
腓动脉
肺功能血管,管径较粗,弹性动脉
由右心室发出→肺门入肺→分支与各级支气管伴行→至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连续型)(毛细血管内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
支气管动脉
肺营养血管,管径细,肌性动脉
发自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入肺→沿途在导气部各段管壁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有孔型)
营养管壁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