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法理学)
法律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的定义、目的、种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构成、规则与免责;法律制裁,包括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法律制裁的种类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编辑于2022-11-15 16:27:06 四川省本图内容是利用chatGPT帮助你生成文章的指令模板,经过作者多次使用和调整后,可用性相当强。但请注意,工具只是辅助,请不要完全依靠chatGPT帮助你生成,而最好作为你的写作指导,帮助你更加高效地获得灵感、寻找方向。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包括: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妨害药品管理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走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伪造货币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洗钱罪); 金融诈骗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保险诈骗罪); 危害税收征管罪(逃税罪;抗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侵犯知识产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 扰乱市场秩序罪(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
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国务院、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图内容是利用chatGPT帮助你生成文章的指令模板,经过作者多次使用和调整后,可用性相当强。但请注意,工具只是辅助,请不要完全依靠chatGPT帮助你生成,而最好作为你的写作指导,帮助你更加高效地获得灵感、寻找方向。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包括: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妨害药品管理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走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伪造货币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洗钱罪); 金融诈骗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保险诈骗罪); 危害税收征管罪(逃税罪;抗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侵犯知识产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 扰乱市场秩序罪(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
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国务院、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等。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
命题提示: 重点掌握法律责任产生的三个原因,其中,“由于法律规定”导致的责任,是指公平责任、无过错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提示: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违法行为,比如是违约。
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但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责任的目的
命题提示: 了解法律责任的三个功能。
保障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得以生效,在它们受到阻碍,从而使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通过适当的救济,使对侵害发生有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消除侵害并尽量减少未来发生侵害的可能性。
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其惩罚、救济和预防三个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
提示: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有惩罚属性、救济属性,但所有的法律责任都有预防功能。
法律责任的种类
命题提示: 法律责任的分类,多以选择题考查;在非法学分析题中偶有考查,需要掌握基本概念。
刑事责任
概念
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即刑事责任不是公安来确定,而是检察院或者法院(法院为主)。
特点
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
当事人一个是犯罪人,一个是国家,因此刑事责任在法律关系的分类上必然是保护性关系、隶属性关系。
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的责任,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事责任通常由个人承担,也有一些刑事责任由法人或组织承担。
是为了惩罚,而不是为了救济被害人。
民事责任
概念
行为人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特点
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其功能主要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当然,民事责任也具有惩罚的功能,比如违约金本身就含有惩罚的意思。
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比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都是以财产为内容的
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在法律允许的清况下,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责任)。
行政责任
概念
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特点
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或法律法规的规定。
提示:违反行政法的规定主要是指过错推定,行政法以过错推定为原则。
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相比,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较为多样化,可以是行为责任、精神责任、财产责任,甚至还可以是人身责任。这些责任方式共同执行着行政责任惩罚、救济和预防的功能。
注意,思想责任、精神责任这类,主要是行政法有,其他的没有。如果笼统地说过错责任包括精神责任,是错的,但有可能包括(由行政法处罚时)。
违宪责任
我国的违宪责任主要是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来承担。
概念
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前者即是指立法上的违宪。
违宪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违宪行为。
注意,违宪责任不考虑过错。(也不等于是无过错责任,而是根本不考虑主观问题)
法律责任的构成
命题提示: 本标题项下的内容,在选择题中考查频率较高;同时, 2023 年考生还需要准备一道简答题 。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概念
是指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注意,此处的“必须具备”是指一般情况下的必须具备,但考试时笼统说必须具备是正确的。
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五个方面。
责任主体
概念
指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责任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能够成为违法主体并且承担法律责任的自然人必须是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人;
能够成为违法主体并且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或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法人或组织。
违法行为
概念
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
广义上的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包括违约
狭义上的违法行为仅指除犯罪以外的一般违法行为。
产生
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下,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
但在特殊情况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行为为构成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构成条件。
比如公平责任。
损害结果
概念
由于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和精神方面的损失和伤害。
特点
这个理解,不用背。
损害应当具有确定性,必须是一个确定的现实存在的事实。
有些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结果的存在为条件,比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财产损害一般包括实际损害、丧失所得利益及预期可得利益。
因果关系
概念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归责原则上要求证明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必备
主观过错
概念
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在主观上存在的故意或者过失。
故意和过失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不背,理解。
在刑事法律领域
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是判定其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的重要依据。
在民事法律领域
故意和过失被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
在行政法律领域
实行过错推定的方法,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其为主观有过错,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归责,也叫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
归责的原则
命题提示: 归责原则不但是选择题的命题重点,同时也是简答题和分析题的命题重点,要记忆四大原则的基本概念 。
归责原则的作用
归责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责任时必须依照一定的原则。
归责原则是特定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的体现,一方面,指导着法律责任的立法,另一方面,指导着法律实施中对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责任法定原则
没有法律规定的责任则不能算作法定责任。 这是重要考点,要按照简答题或分析题准备。 责任法定原则并不意味着僵化——国家机关在遵守责任法定的前提下,可以行使自由栽量权,这里的自由栽量权既包括“幅度上的栽量”,也包括具体执行措施上的变通。
概念
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的时候,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责任性质指的是民事or刑事等; 责任范围比如赔偿的范围; 责任方式比如赔偿or停止侵害等。
内容包括
(1) 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罪刑法定;
(2) 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构归责;
(3) 反对责任擅断;
(4) 反对有害追溯;
(5) 同时,允许人民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权,准确认定和归结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因果联系原则
命题提示: 这是重要考点,一般考选择题 。
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
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
命题提示: 这是重要考点,要按照简答题或分析题准备,尤其注意“民事案件刑事化"违反的即是该原则 。
概念
法律公正精神在法律责任归结上的具体表现。
其含义是指
( 1) 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应当相适应;
( 2) 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 3) 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责任自负原则
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法律秩序特别是财产保护上的需要,也产生责任转承问题,比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替代责任,上级对下级承担替代责任等。
免责的概念
免责,也称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与刑法的免除不同,此处包括从减免。
(1) 免责不同于“不负责任”或“无责任”,因为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而后两者并不存在责任。
不应把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精神失常、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不负法律责任的条件当作免除责任的条件。
(2) 免责并不意味着被免责的违法行为是合理的、法律允许的或法律不管的,更不意味着被免责的行为是法律所赞成或支持的。
免责的条件
命题提示: 免责的条件考查较多,但难度不大,基本就是结合案例进行辨认 。 需要注意的是: (1) 免责的前提必须是有责任;若无责任,就谈不上免责; (2) 大纲列举的免责条件是五种,但实际上不限这五种,例如“坦白”“犯罪中止”“协议免责”等。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其免责的条件主要包括时效免责、不诉免责、自首立功免责、有效补救免责、自助免责等。
注意,此处是不完全列举,因此选择题中如果出现了“犯罪中止”等正确的条件也是要选的。
时效免责
体现了法律价值中的效率价值。
概念
时效免责,指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
注意,免除的是强制性法律责任,而不是权利本身,比如欠钱过了时效后还是应该还,只是没有法律强制性保障索还了。
如果没有法律的特别规定,违反法律的行为超过一定的期限不再被追究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因时间流逝而消失。
不诉免责
概念
不诉免责,即所谓“告诉才处理”“不告不理” 。
在我国,不仅大多数民事违法行为是受害当事人或有关人告诉才处理,而且有些刑事违法行为也是不告不理;
补充:行政诉讼也是
不告不理意味着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把法律责任归结于违法者,亦即意味着违法者实际上被免除了法律责任。
自首立功免责
对违法之后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坦白也是,不完全列举。
有效补救免责
对于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自助免责
概念
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 。
自助行为的概念
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自由主要指人身自由。 要在一定范围内。
自助行为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的定义
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主动赔偿的民事责任等,都不能说是制裁。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栽的关系
命题提示: 二者关系是重要考点,按照简答题备考,还要注意: ( 1) 法律制裁的主要特征在于“国家施加的惩罚",因此,公平责任不属于制栽; ( 2) 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法律制栽,但有法律制裁必须有法律责任 。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密切关系。
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
应承担法律责任是实施和接受法律制裁的前提,法律制裁是具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结果或体现。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又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责任并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并不一定就有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的种类
命题提示: 可能考分析题,概念必背。
刑事制裁
概念
司法机关对于犯罪者根据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确定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刑事制裁以刑罚为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包括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等。
民事制裁
概念
由人民法院所确定并实施的,对民事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而给予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民事制裁在制裁目的、制裁程序和制裁方式上不同于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形式。
行政制裁
概念
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根据行政违法的社会危害程度、实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等。
行政处分
概念
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员或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罚措施。
主要包括
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形式。
“开除”主要指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等不算。
行政处罚
概念
是由特定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的公民或社会组织所实施的惩罚措施。
主要包括
(1) 警告、通报批评;
(2)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3) 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4) 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5) 行政拘留。
关于拘留,只有行政拘留是制裁措施,刑事拘留不是,刑事拘留只是一种强制措施,是为了制裁做准备的。至于司法拘留的性质,学术界有争议,但肯定既不是刑事制裁,也不是行政制裁。
违宪制裁
概念
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强制措施。
实施机关
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行使违反宪法制裁权的机关。
承担宪法责任的主体
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干部。
宪法制裁措施
有撤销或改变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罢免违反宪法的国家机关领导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