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考研肖秀荣1000题考点思维导图整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点。
编辑于2022-11-15 19:16:57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况
第一章
马恩列经典著作总结
马克思
《神圣家族》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著作,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共产党宣言》
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哥达纲领批判》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德法年鉴》
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阐述了帝国主义时期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指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国家与革命》
为了恢复和捍卫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写
《论欧洲联邦口号》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列宁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给马赫主义反动哲学以毁灭性打击,粉碎了唯心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攻,深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三章
辩证法各概念的方法论
矛盾的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反向思维,逆向思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两点论
看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看到矛盾的主次要矛盾及主次要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判的继承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
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适度原则
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上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五大范畴的方法论
原因和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我们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内容和形式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第四章
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决定其他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是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五章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出来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两重性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生产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第六章
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形式
经济上
参与制
国家机器上
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社会生活上
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第七章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
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苏联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
发展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
: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学科
社会形态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核心
观念上层建筑
思想道德
法律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特点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的会议及文章
六届六中全会(1938)
《论新阶段》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八七会议(1927)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反对本本主义》(1930)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实践论》《矛盾论》
批判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深刻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遵义会议(1935)
《论持久战》(1938)
阐明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科学的阐明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论十大关系》(1956)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十二大(1982)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
党的十三大(1987)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南方谈话(1992)
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者之作,逐步走向成熟
毛泽东思想
形成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初步形成)
《实践论》和《矛盾论》
形成的主要标志
遵义会议(1935)(走向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继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系列思想理论
第三次飞跃
习近平的治国的思想
“三”的总结
毛泽东活得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精髓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和自我批评
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基本武器
武装斗争
基本武器
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党的十二大(1982)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
南方谈话(1992)
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者之作,逐步走向成熟
几大理论回答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集中概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明确),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
第二章
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章
农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互助组
手工业供销小组和农业互助组
半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两大积极性
个体经济积极性
互助合作积极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第四章
各阶段国家主要矛盾
党的八大(1956)国内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阶段社会主要矛盾(1978)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新发展理念
创新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协调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绿色
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技
第一生产力
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才
第一资源
新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
根与魂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更加注重
共同富裕问题
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
关键在于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最本质的特征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战略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发展
阶段
历史方位
理念
指导原则
格局
路径选择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容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集中概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明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九章
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十章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监察委员会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政协
主题
团结民主
履行职能的基本遵循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工作主线
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统一战线
主题
大团结大联合
方针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
根本任务
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要任务
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
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依法治国
根本目的
依法保障人民利益
总抓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首要任务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着力点
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
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基础性建设
政治建设
根本性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总目标(根本目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十二章
国家安全的
宗旨
人民安全
根本
政治安全
准则
国家利益至上
基础
经济安全
新时代强军目标
听党指挥
灵魂,政治方向
能打胜仗
核心,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作风优良
保证,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第十三章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工作布局
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变是舞台
一带一路秉持的
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
理念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目标
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
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
公平正义
第十四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伟大事业
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伟大工程(决定性作用)
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伟大斗争(手段)
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
条约签订顺序
南京条约(1842)
天津条约(1858)
北京条约(1860)
马关条约(1895)
辛丑条约(1901)
第五章
不同阶段建立的不同性质的革命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解放战争时期
第六章
重要会议和文章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
呼吁全国各党派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1935)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1935)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
洛川会议(1937)
中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共七大(1945)
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八大(2012)
标志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二大(1982)
邓小平理论主题的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的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第七章
中共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左右)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指示》
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农民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农村农会接收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对待富农,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第九章
中共十二大(1982)
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1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1992)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1997)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共十六大(200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八大(2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
理想的特征
超越性:超越现实
实践性
时代性
信念的特征
执着性
多样性
法治具有
根本性
决定性
统一性
理想与信念对立的一面
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第三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精神的表现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兼相爱,交相利
一视同仁爱所有人,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民族精神的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
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伟大工程等具体的建筑
伟大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等抽象的建设
伟大团结精神
民族团结啥的
伟大梦想精神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
爱国主义的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的胎记,精神基因,摇篮
爱自己的国家
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章
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
规范功能
调节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最高层次,优秀党员,先进分子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具有较高社会觉悟的人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公民最基本道德要求
重点:诚实守信
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是
公义胜私欲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六章
司法机关包括
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思维
法律至上
权利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
权利主体平等
享有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起点平等
发展平等
代际平等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程序正当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