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妇产2、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妇产科学》第2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编辑于2022-11-21 10:05:11 黑龙江省《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妇产2、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位于两股间
前:耻骨联合
后:会阴
阴阜
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
外侧面:皮肤
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
皮脂腺和汗腺
内侧面:湿润似黏膜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神经
外伤易形成血肿
绝经后逐渐萎缩
小阴唇
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
分叶
前叶:阴蒂包皮
后叶:阴蒂系带
阴蒂
构成:海绵体
分3部分
前:阴蒂头,暴露于外阴,富含神经末梢,对刺激敏感
中:阴蒂体
后:两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上
阴道前庭
菱形区域
前:阴蒂
后:阴唇系带
两侧:小阴唇
阴道前庭窝/舟状窝
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的浅窝,经产妇受分娩影响,此窝消失
所含结构
前庭球:球海绵体
位置:前庭两侧
组成:勃起性静脉丛
毗邻
前:与阴蒂相接
后:膨大,与同侧前庭大腺相邻
表面:球海绵体肌覆盖
前庭大腺:巴氏腺
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小,左右各一
腺管
细长1~2mm
内侧开口:阴道前庭和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生理: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黏液其润滑作用
正常不能触及此腺
腺管口闭塞→囊肿→可触及、看到
感染→脓肿
尿道外口
位置:阴蒂头后方,圆形,边缘折叠而合拢
后壁:一对并列的尿道旁腺,开口小,易有细菌潜伏
阴道口和处女膜
阴道口位置: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
处女膜
阴道口周缘附着的一层较薄的黏膜皱襞,含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末梢
多在中央有一孔,圆形或新月形,少数呈筛状或伞状
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
阴道
位置:真骨盆下部中央
形态:上宽下窄
壁
前壁: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
后壁:10~12cm,与直肠贴近
长
端
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
宽
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阴道穹窿:子宫颈与阴道间的圆周状隐窝
前
后
后穹隆最深
与盆腔最低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临床:穿刺、引流、手术入路
左
右
壁:自内向外
黏膜层
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淡红色,有许多横行皱襞,有较大伸展性
上端1/3处黏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纤维组织膜
与肌层紧密相贴
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子宫
形态
倒置梨形
重:50~70g
长:7~8cm
宽:4~5cm
厚:2~5cm
容量:5ml
分部
子宫体
顶部为子宫底,底两侧为子宫角
分层
子宫内膜层
表面2/3
致密层
海绵层
功能层,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
近肌层的1/3
基底层
不受卵巢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子宫肌层
较厚,非孕时0.8cm
组成
大量平滑肌组织、少量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
分层
内层:肌纤维环形排列
痉挛性收缩→子宫收缩环
中层:肌纤维交叉排列
在血管周围形成“8”字形围绕血管,收缩时可压迫血管,有效地制止子宫出血
外层:肌纤维纵行排列
极薄,子宫收缩的起始点
子宫浆膜层
覆盖宫底部及其前后面的脏腹膜
膀胱子宫凹
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的腹膜向前反折覆盖膀胱
直肠子宫凹
在子宫后,腹膜沿子宫壁向下,至子宫颈后方及阴道后穹窿再折向直肠
子宫颈
子宫下部较窄的圆柱状
组成
主要是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弹力纤维
外口
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处,癌症好发处
黏膜:单层高柱状上皮
分泌碱性黏液→黏液栓
堵塞子宫颈管
成分及形状受雌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体/颈:因年龄和卵巢功能而异
青春期前: 1:2
生育期妇女: 2:1
绝经后: 1:1
子宫韧带
阔韧带
位置:子宫两侧呈翼状的双层腹膜皱襞
形成:覆盖子宫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
功能: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
分前后两叶
上缘:游离
内2/3:包绕输卵管(伞部无腹膜覆盖)
外1/3:包绕卵巢动静脉,形成骨盆漏斗韧带/卵巢悬韧带(内含卵巢动静脉)
卵巢固有韧带/卵巢韧带
卵巢内侧与宫角之间的阔韧带稍增厚
输卵管系膜
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含肾管遗迹
宫旁组织
宫体两侧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从基底部穿过
子宫动静脉
输尿管
圆韧带
组成: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长度:12~14cm
走行
起自宫角前、输卵管近端下,在阔韧带前叶的覆盖下向前外侧走行,达两侧骨盆侧壁后,经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前
功能: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主韧带/子宫颈横韧带
在阔韧带下部,横行于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
功能:固定子宫颈位置、防止子宫脱垂
宫骶韧带
走行
起自子宫体和颈交界处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功能:短厚有力,向后上牵引子宫颈,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内容
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支配膀胱的神经
广泛切除子宫时,可因切断韧带和损伤神经引起尿潴留
孕育胚胎、胎儿,产生月经
输卵管
长度:8~14cm
功能:肌性管道,卵子和精子结合场所,运送受精卵的通道
位置:阔韧带上缘
分部
间质部
潜行于子宫壁内的部分,约1cm,管腔最窄
峡部
间质部外侧,细而较直,腔较窄,长1~2cm
壶腹部
峡部外侧,壁薄,腔宽大弯曲,长5~8cm
内含丰富皱襞,受精常发生于此
伞部
输卵管最外侧端,长1~1.5cm,开口于腹腔
管口处许多指状突起,有“拾卵”作用
壁
外层:浆膜层
中层:平滑肌层
协助拾卵、运送受精卵
一定程度阻止经血逆流和宫腔内感染向腹腔扩散
内层:黏膜层
单层高柱状上皮
纤毛细胞
摆动协助输送受精卵
无纤毛细胞
分泌作用
楔状细胞
无纤毛细胞前身
未分化细胞
游走细胞,储备细胞
受激素作用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肌肉收缩
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分泌
纤毛摆动
卵巢
功能:产生与排出卵子,并分泌甾体激素
大小
生育期:4cm x 3cm x 1cm
重:5~6g
随年龄变化
青春期排卵前:表面光滑
青春期开始排卵后:凹凸不平
绝经后:萎缩变小变硬
表面无腹膜
生发上皮
覆盖在上的单层立方上皮
卵巢白膜
上皮深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
卵巢实质
外层:皮质
卵巢主体
由大小不等的各级发育卵泡、黄体和它们退化形成的残余结构及间质组织组成
内层:髓质
与卵巢门相连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及少量与卵巢韧带相延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
子宫附件
血管、淋巴、神经(自学)
血管
动脉
卵巢动脉
腹主动脉
子宫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道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道中下段前后壁、膀胱顶、膀胱颈
阴部内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分支
痔下动脉
会阴动脉
阴唇动脉
阴蒂动脉
静脉
静脉丛:盆腔感染易蔓延
卵巢v
右→下腔
左→左肾
肾v细,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
淋巴
外生殖器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上组:外生殖器、阴道下段、会阴及肛门
下组:会阴下肢
腹股沟深淋巴结
阴蒂、腹股沟浅
盆腔淋巴
髂淋巴组
闭孔、髂内、髂总淋巴结组成
骶前淋巴组
骶骨前面
腰淋巴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组
腹主动脉旁
神经
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阴部神经
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卵巢神经丛:卵巢和输卵管
骶前神经丛
在子宫颈旁形成骨盆神经丛
分布于子宫体、子宫颈、膀胱上部等
含有来自第II、III、IV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及向心传到的感觉纤维
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活动,完全切除其神经后仍能有节律收缩,还能完成分娩活动
低位截瘫产妇仍能自然分娩
副交感神经
骨盆
女性骨盆
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
支持躯干和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器官
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形状、大小直接影响分娩过程
组成
骨骼
骶骨
5~6块骶椎融合而成
骶岬
骶骨呈楔形,上缘明显向前突出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产科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
尾骨
4~5块尾椎融合而成
左右两块髋骨
每块髋骨的组成
髂骨
坐骨
耻骨
关节
耻骨联合
骨盆的前方两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连接
妊娠期:受女性激素影响变松动
分娩过程:轻度分离,有利于胎儿娩出
骶髂关节
骨盆后方,两髂骨与骶骨相接
骶尾关节
骶骨与尾骨相连
有一定活动度,分娩时尾骨后移可加大出口前后径
韧带
骶结节韧带
骶、尾骨、坐骨结节
骶棘韧带
骶、尾骨、坐骨棘
骶棘韧带宽度=坐骨切迹宽度
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韧带松弛,有利于分娩
分界
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
上:假骨盆(大骨盆)
腹腔的一部分,其前方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其后方为第5腰椎
与产道无直接关系
下:真骨盆(小骨盆)
胎儿娩出的骨产道
上口:骨盆入口
下口:骨盆出口
骨盆腔
边界
后壁:骶骨和尾骨
两侧:坐骨、坐骨棘、骶棘韧带
坐骨棘
位于真骨盆中部,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
两坐骨棘连线的长度是衡量中骨盆横径的重要径线
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前壁:耻骨联合、耻骨支
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
形态
前浅后深
中轴
骨盆轴,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类型(按形状分类)
女型
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
耻骨弓较宽
坐骨棘间径≥10cm
最常见,女性正常骨盆,我国妇女占52~58.9%
扁平型
入口:扁椭圆形,横径大于前后径
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形,故骶骨短骨盆浅
较常见,我国妇女占23.2~29%
类人猿型
入口:长椭圆形,前后径大于横径
骨盆前部较窄后部较宽
骶骨往往有6节,较其他类型骨盆深
我国妇女占14.2~18%
男型
入口:三角形
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
骨盆腔呈漏斗型,往往造成难产
少见,我国妇女占1~3.7%
骨盆底
概述
功能: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
起最重要的支持作用:提肛肌
分娩可以损伤骨盆底组织
两侧坐骨结节的连线
前三角区
生殖三角区,向后下倾斜,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后三角区
肛门三角,向前下倾斜,有肛管通过
分层
外层
形成中心腱
此层肌肉肌腱汇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
组成
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会阴浅横肌
肛门外括约肌
中层
概述
泌尿生殖膈
三角韧带
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组成
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控制排尿
内层:盆膈
骨盆底最坚韧的一层
组成:提肛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
自前向后有尿道、阴道、直肠穿过
提肛肌
构成骨盆底的大部分
自前内向后外分3部分
耻尾肌(主)
髂尾肌
坐尾肌
功能
骨盆底中最重要的支持作用
加强肛门和阴道括约肌
骨盆腔:垂直方向分3部分
前骨盆:膀胱和阴道前壁膨出
中骨盆:子宫和阴道穹窿脱垂
后骨盆:直肠和阴道后壁膨出
当骨盆底组织支持作用减弱时,容易发生相应部位器官松弛、脱垂或功能缺陷
会阴
广义
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
前:起自耻骨联合下缘
后:尾骨尖
两侧: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
狭义
位于阴道口和肛门之间的楔形软组织,厚3~4cm,又称会阴体,由表及里为皮肤、皮下脂肪、筋膜、部分肛提肌、会阴中心腱
会阴中心腱
部分提肛肌肌膜、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球海绵体肌、肛门外括约肌的肌腱
邻近器官
尿道
女性尿道短而直,与阴道邻近,易发生感染
肌层
内层:纵行平滑肌
排尿时缩短和扩大尿道管腔
外层:横纹肌/尿道括约肌
持久收缩保证尿道长时间闭合
尿道快速闭合:肛提肌
肛提肌及盆底筋膜
支持作用,在腹压增加时提供抵抗而使尿道闭合
损伤→张力性尿失禁
膀胱
成人膀胱容量350~500ml
分部:顶、体、底、颈
膀胱三角
尖向下:尿道内口
两侧:输尿管口
底部
与子宫颈及阴道前壁相连,其间组织疏松
盆底肌肉及筋膜受损→膀胱与尿道可随子宫颈及阴道前壁一并脱出
输尿管
全长30cm
于子宫动脉下方穿过
外科避免损伤
实行高位结扎卵巢血管、结扎子宫动脉、打开输尿管隧道
盆腔手术注意保护其血运,以免形成输尿管瘘
直肠
借会阴与阴道下段分开,分娩时应避免损伤
阑尾
误诊:宫外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