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细胞核
第十章细胞核 细胞核的结构:●核被膜●染色质或染色体 ●核骨架 ●核仁 第一节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一、核被膜是双层膜结构 (一)结构内核膜、外核膜和核周隙三部分构成。特...
编辑于2022-11-21 21:16:10 广东细胞核
核膜
核膜的化学组成
包被核内物质的膜结构,使细胞核内的物质处于一个较 为稳定的环境,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蛋白质(65-75%)与脂类是构成核膜的主要成分(含有少量 DNA和RNA),与内质网联系紧密
核膜的亚微结构
核膜的双层膜结构
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核膜外层与内质网 相连,有核糖体附着;核膜内层与核纤层蛋白相连。
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层膜
核周间隙
内外核膜之间的空隙
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与 粗面内质网相通
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
核孔(内外核膜局部融合、特化而成,又称核孔复合体,捕 鱼笼式模型)
① 胞质环,环上附有胞 质颗粒和胞质原纤维
② 核质环,分布8条纤维, 末端形成核篮
③ 中央栓:锚定作用
④ 轮辐:链接胞质环、 核质环和中央栓
核膜的主要功能
区域化作用
真核细胞中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限定在各自特定的区域,使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隔
RNA转录后产生的前体在被 翻译之前,在细胞核内进行 有效的剪切、加工,再进入 细胞质中指导及参与蛋白质 的合成
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
① 无机离子及小分子可自由通过核膜;直径小于中央水性通道 孔径的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在核膜内外进行被动转运
② 大分子及小颗粒主要通过核孔复合体的选择性运输方式跨越 核膜(主动运输,消耗ATP)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核糖体亚基、mRNA等大分子 以耗能的主动运输方式通过核膜
核孔复合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大分子、颗粒物质的运输。 存在于核孔复合体的核转运受体可与被转运核蛋白的核定位信 号识别并结合,核孔可发生暂时性扩大,较大分子可允许通过
核孔复合体上还存在识别 RNA或RNA结合蛋白的受体,可将RNA特异性的转运至细胞质
核孔复合体对大分子、颗粒物质运输具有双向性
在细胞分裂中参与染色体的定位与分离
合成生物大分子
核膜外层附着有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
核周间隙分布多种结构蛋白和酶,能合成一定的膜 蛋白、脂质等,还可合成糖类
核纤层和核骨架
核纤层
核纤层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紧贴内核膜的纤维蛋白网
在细胞核内与核骨架相连,在细胞核外与中间纤维相连,构成 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网架结构体系
功能
1.支持核膜,固定核孔位置
2.为染色质提供附着点
3.细胞分裂时,参与核膜的裂解和重建
核骨架
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可决定核膜的崩溃与重建
细胞分裂前期,核纤层蛋白磷酸化后解聚,核膜裂解
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发生去磷酸化,核膜进而聚合
核纤层还参与了细胞分裂中染色质凝集的调节
分裂间期,染色质与核纤层内面紧密结 合,使其不能螺旋化成染色体; 细胞分裂前期,染色质与核纤层连接丧 失,染色质凝聚成染色体
核骨架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子主核骨架,又称核基质,其形态与细胞骨架类似
核骨架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空间构建、基因表达调控、DNA复 制、损伤修复、RNA转录及转录后加工、运输都密切相关
核骨架主要由纤维蛋白、RNA及少量DNA组成
核骨架的功能
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及细胞核结构的 变化等关系密切
1.核骨架是DNA复制的空间支架
2.核骨架参与基因转录活性的调节
3.参与转录后RNA的加工修饰和定向运输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各级水平的构建以核骨架为支架
5.参与细胞分化
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同一成分在细胞周期不同时 相的两种结构形式)
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丝网状,形态不规则
有丝分裂:染色质经复制后,反复盘绕,高度压缩,形成特定的条状或棒状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DNA:分为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
组蛋白:在功能分为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聚合,将DNA卷曲形成 核小体)和H1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非组蛋白(及少量RNA):染色质中除组蛋白之外的其他蛋白的总称,包括结构 蛋白、调节蛋白及参与核酸代谢和染色体化学修饰的酶等,可与特异性的DNA序列识别 并结合,进而启动并促进基 因的复制及转录,调控基因 的表达。! 其磷酸化修饰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
染色质种类
根据形态、性能和功能上的差异分为: 1. 常染色质(位 于细胞核中央,着色浅,功能活跃) 2.异染色质(常 位于核边缘, 碱性染料着色 深,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功能活性低)
根据功能状态分: ① 活性染色质(有转录活性) ② 非活性染色质(不能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包括异染色质及部 分常染色质)
染色质结构与组装
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间通过平均长度60bp的DNA片段连接,一分子的H1组蛋白与该 DNA结合。形成直径10nm的串珠结构
染色质的二级结构:每6个核小体长度染色质纤维以螺旋式地围成一圈,以 形成外径约30nm、内径约11nm、螺距约11nm的中空纤维结构。 H1组蛋白位于螺线管内部,可结合与核小体特异性位点上,促使核小体发生 有序的组装,形成规则的重复排列结构。
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每30nm的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0.2-0.4µm的圆筒 状结构,即超螺线管(染色质三级结构)。 在超螺线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螺旋和折叠,形成染色单体(染色质四级 结构)
染色质组装过程中,DNA分子的长度被压缩了8000-10000倍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单体:每一中期染色体均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由细胞分裂间期时组成染 色体的DNA和组蛋白复制后组装形成,又称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之间以 着丝粒相连
着丝粒及动粒:1.着丝粒位于两个染色单体相连处,即主缢痕 或初级缢痕的中心部位,由高度重复的异染 色质构成 2.动粒位于染色体主缢痕两侧附加的特化圆盘 状结构,由蛋白质组成,可与纺锤丝微管接 触,是微管蛋白聚合的中心之一 3.着丝粒与动粒所在区域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 体
次溢痕、核仁组织区、随体、端粒
基本结构:核小体
核型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通过对其数目及形态特征分析,以确定是否正常,这个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染色体决定性别:男性 XY,女性XX
核仁
核仁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可在有丝分裂间期发生周 期性的重建与消失
核仁的化学组成:蛋白质、RNA、DNA和微量的脂类
核仁的结构:结构上分为不完全分隔的3部分
纤维中心(FC)
由大量重复串联的rRNA基因的DNA(rDNA)袢环组成,rRNA基因可高速转录,产生rRNA,参与核糖体的组成。在rDNA中rRNA基因成簇存在,其所在的区域称为核仁组织区
致密纤维组分(DFC)
主要由正在转录的rRNA组成,还包括核糖体蛋白及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等
颗粒组分(GC):
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rRNA基因转录产物进一步加工、成熟的区域
核仁周期(什么叫核仁周期)
核仁随着细胞周期的进程,核仁的形态结构发生 周期性的变化,从细胞分裂间期-中期-末期,核仁经历缩小-消失-重新形成的 过程
① 有丝分裂前期开始,染色质凝集,核仁组织 区DNA发生缠绕,回缩到相应染色体次缢痕, rRNA合成停止,核仁结构成分分散于核骨架中, 核仁逐渐消失; ② 到了分裂中期核仁完全消失; ③ 进入分裂后期及末期时,染色体到达细胞两 极后发生解旋,核仁组织区rRNA合成开始,核 仁纤维成分及颗粒成分开始生成,核仁重新出现。
核仁功能:合成rRNA和组装核糖体
rRNA的合成:真核细胞中除了5srRNA外,5.8s、18s及28s rRNA均在核 仁内合成。核仁也是rRNA加工、成熟的场所。 核糖体的组装:细胞中rRNA前 体的加工成熟过程是以核蛋白方式 进行的。45srRNA与核仁蛋白结合形成80s的 核糖体蛋白颗粒; 随着45srRNA加工,18SrRNA与蛋 白质形成核糖体小亚基; 5S、5.8S及28SrRNA与蛋白质组装 成大亚基。 大小亚基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中, 进一步组装成成熟核糖体。
细胞核的功能
遗传信息的储存:真核细胞中,绝大多数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内,通过有序的包装及高度压缩,以与组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的形式储存在染色质上
遗传信息的复制(名词解释):遗传信息在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传递是以 DNA复制作为基础来实现的
DNA在细胞核中DNA合成酶系的作用下,合成与 自身分子结构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具有:半保留性、多起 点与双向性、不连续性、不同步性的特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转录是在RNA 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RNA聚合酶与DNA模板上的特定序列结合后, DNA双链解螺旋并打开,形成一段单链区域,4种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 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肿瘤细胞核增大(增多)、畸形;凋亡 细胞核固缩等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及转录的场所,也是细胞代谢、 生长、分化及增殖的控制中心(重点记忆)。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分 裂间期细胞中,由核被膜、核仁、染色质、核纤层和核骨架等组成。
核质比=细胞核的体积/细胞质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