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抗菌药总论
药理学-抗菌药总论,本章介绍了抗菌药的特性、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耐药菌出现的原因、联合用药原则等。
编辑于2022-11-27 10:32:09抗菌药总论
抗微生物药
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能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对人体细胞没有损害
主要有抗菌药物、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
药物对所有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病原体所致疾病,应注意宿主机体、病原体和药物三者之间在防治疾病中的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
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窄
广谱抗菌药
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广
抑菌药
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无杀灭作用
杀菌药
具有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且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
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 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目减少9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PAE)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在起作用
氨基苷类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和较长的PAE,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浆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相对较小,要求药物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才可保持疗效。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影响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头孢菌素
机制之一: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多糖肽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类
多肽类抗生素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
胞浆膜受损后,通透性增加,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糖等内容物外漏,导致细胞死亡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

影响核酸代谢
利福平、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阻碍mRNA的合成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RNA聚合酶,阻碍细菌DNA复制。
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类


细菌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是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种类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
特点: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获得性耐药性
特点:不再接触抗生素可消失;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产生灭活酶,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
①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结构)改变
①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利福平耐药菌RNA多聚酶的β-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
②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③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 如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的耐药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特点
主动泵出,需要能量
非特异性
产生多重耐药
泵出系统由转运子、外膜蛋白和附加蛋白组成【三联外排系统】
主要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氯霉素
代谢途径改变
金葡菌对磺胺类耐药的原因: 对氨基苯甲酸生成过多; 耐药菌株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突变
发生在以前敏感的细胞
发生在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使其结构改变,不再与药物结合
发生在负责转运药物的蛋白质、某个调节基因和启动子,从而改变靶位,转运蛋白或灭活酶的表达
转导
转导由噬菌体完成
噬菌体的蛋白外壳上掺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基因,则新感染的细菌将获得耐药,并将此特点传递给后代
转化
细菌将环境中的游离DNA掺进细菌这种转移遗传信息的方式叫做转化。
接合
细胞间通过性菌毛或桥接进行基因传递称之为结合
编码多重耐药基因的DNA可能经此途径转移,它是耐药扩散的极其重要的机制之一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尽早)
2.按适应证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
4.防止滥用: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