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职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董鑫)(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风湿病,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依靠节律性搏动,推动血液不断地在血管中流动,通过动脉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经过毛细血管使血液与组织或细胞间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最后各器官的血液汇入静脉回流到心脏。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1位。
编辑于2022-11-27 15:58:52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名词解释: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 As是发生于大、中动脉血管壁内膜的病变,由血浆中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中过量沉积引起。
病因
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大量进入内膜后被氧化 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变为泡沫细胞
高密度脂蛋白有益
高血压
吸烟
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
肥胖
雌激素水平偏低,遗传,糖尿病等
基本病理变化
脂斑,脂纹
病变早期
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病灶
镜下可见泡沫细胞聚集
纤维斑块
由脂斑 脂纹发展而来
肉眼可见散在不规则隆起,由淡黄色变为瓷白色
镜下可以见纤维帽,其中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炎症细胞+泡沫细胞
粥样斑块
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坏死发展而来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
血管内膜可见灰黄色斑块向内膜表面隆起 切面可见斑块表面层:白色质硬组织 深层:为黄色粥样物质
镜下可见:纤维帽,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肉芽组织
继发性病变
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基础上继发的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以腹主动脉病变最为严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最常见的疾病 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左旋支,后降支 斑块性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壁侧 横切面的可见斑块多呈新月形,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可分为4级(25%为一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CHD
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
心绞痛AP 是由于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感或疼痛 服用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制剂或经休息后可以缓解症状
心肌梗死MI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应供血区的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的部位最常见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临床常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类制剂或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 属于贫血性梗死,凝固性坏死,病灶呈地图形,三周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 肌红蛋白逸出(释氧),肌酸激酶CK(具有临床诊断意义),乳酸脱氢酶释放入血 并发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最严重),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心肌纤维化: 是由于中至重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心肌纤维持续性和(或)反复加重的缺血、缺氧导致的
冠状动脉性猝死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死亡,冠状动脉性猝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主要由心肌急性缺血所致
全背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
遗传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神经内分泌因素
高钠饮食因素
类型临床病理变化
功能紊乱期 高血压早期阶段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 血压处于波动状态
动脉病变期(血管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
要更小一些
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小动脉硬化
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压明显升高 失去波动性 需要服用降压药
内脏病变期
心脏
早期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称为向心性肥大
后期失代偿心腔扩张称离心性肥大
高血压心脏病
脑
脑水肿 高血压危象
脑软化 (液化性坏死,贫血性坏死,筛网状病灶)
脑出血 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因豆纹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致命
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视网膜
视网膜中央动脉因硬化而变细... 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和视力减退
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形成特征性风湿性肉芽肿即阿少夫小体
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有关 春冬季节寒冷潮湿,地区易感染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
粘液样变性
胶原纤维蛋白样坏死
浆液纤维蛋白渗出
持续约一个月
增生期(肉芽肿期)
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小体 多见于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 风湿小体分三层
中心:纤维蛋白样坏死灶
中心周围:风湿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外周: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3个月
纤维化期(瘢痕期)
风湿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2~3个月
反复发作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内膜炎
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等其他瓣膜
无风湿小体
急性期时会出现半透明状的赘生物(白色血栓)
病变后期可以导致瓣膜病(狭窄或闭锁不全)
风湿性心肌炎
主要病变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可见风湿小体
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外膜炎
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
浆液渗出
心包腔积液
纤维蛋白渗出
绒毛心
纤维蛋白机化时
缩窄性心包炎
其余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膝、踝、肩、腕等大关节 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 关节腔积液→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自愈性疾病
皮肤病变
环形红斑
渗出性病变
皮下结节
增生性病变 可见风湿小体。
风湿性动脉炎
风湿性脑病
当锥体外系受累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病
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属于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原因及诱因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结构受损
心肌炎、心肌病、缺维生素B1等、中毒、严重缺氧
代谢障碍所致
维生素B1缺乏 组织性缺氧
心肌负荷过度
压力负荷过度 (后负荷)
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衰
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
右心衰
瓣膜狭窄所致
容量负荷过度 (前负荷)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
左心衰
肺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右心衰竭
瓣膜关闭不全所致
心的舒张受限
限制型心肌炎,房室瓣狭窄,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严重的心律失常
重度心动过缓,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分类
按发病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 最常见
可出现呼吸困难,缺氧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右心衰竭
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和腹水等症状
全心衰竭
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导致
按心排血量高低分类
低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绝对
多见心衰都是属于心排血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排血量相对减少
见于妊娠甲亢,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等病人 相比之前降低,但仍高于或接近正常人的心排血量
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和舒张功能混合障碍型心力衰竭 较常见
按病程发展的速度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除此之外 将心功能等级分为4级 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
例:Ⅳ级。体育活动完全受限,静息状态下亦有症状,稍有体力活动即加重
机体的代偿反应
心脏的代偿
心率加快 不低于40或高于180次每升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心肌节长度在1.8~2.2μm之间
心肌肥大
心外的代偿
血液重新分配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心血管系统变化
心泵功能变化 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是心力衰竭最具特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动脉血压的变化 急性:血压明显下降,发生心源性休克 慢性: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维持正常水平
淤血和静脉血压升高
血容量增加与血流缓慢 (血流量增加即可改善组织的血供,同时又加重心脏的负荷,加重心力衰竭)
呼吸系统变化
呼吸困难
劳动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端坐呼吸
提示心衰已经引起明显的肺淤血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如伴有哮鸣音→心源性哮喘
急性肺水肿
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多由左心衰引起
其他系统变化
肝功能改变 (淤血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
胃肠道功能改变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肾功能改变 (少尿,蛋白尿,管型尿)
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头晕,记忆力减退)
肌肉功能改变 (肌无力,疲劳,体力活动时更明显)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水肿
电解质平衡紊乱 (处理措施不当时)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董鑫同学编
风湿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纤维蛋白样坏死,物质转变而来 其余巨噬细胞别称(心力衰细胞)(泡沫细胞)等
功能性
器质性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名词解释: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 As是发生于大、中动脉血管壁内膜的病变,由血浆中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中过量沉积引起。
病因
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大量进入内膜后被氧化 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变为泡沫细胞
高密度脂蛋白有益
高血压
吸烟
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
肥胖
雌激素水平偏低,遗传,糖尿病等
基本病理变化
脂斑,脂纹
病变早期
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病灶
镜下可见泡沫细胞聚集
纤维斑块
由脂斑 脂纹发展而来
肉眼可见散在不规则隆起,由淡黄色变为瓷白色
镜下可以见纤维帽,其中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炎症细胞+泡沫细胞
粥样斑块
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坏死发展而来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
血管内膜可见灰黄色斑块向内膜表面隆起 切面可见斑块表面层:白色质硬组织 深层:为黄色粥样物质
镜下可见:纤维帽,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肉芽组织
继发性病变
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基础上继发的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以腹主动脉病变最为严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最常见的疾病 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左旋支,后降支 斑块性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壁侧 横切面的可见斑块多呈新月形,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可分为4级(25%为一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CHD
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
心绞痛AP 是由于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感或疼痛 服用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制剂或经休息后可以缓解症状
心肌梗死MI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应供血区的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的部位最常见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临床常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类制剂或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 属于贫血性梗死,凝固性坏死,病灶呈地图形,三周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 肌红蛋白逸出(释氧),肌酸激酶CK(具有临床诊断意义),乳酸脱氢酶释放入血 并发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最严重),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心肌纤维化: 是由于中至重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心肌纤维持续性和(或)反复加重的缺血、缺氧导致的
冠状动脉性猝死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死亡,冠状动脉性猝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主要由心肌急性缺血所致
全背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
遗传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神经内分泌因素
高钠饮食因素
类型临床病理变化
功能紊乱期 高血压早期阶段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 血压处于波动状态
动脉病变期(血管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
要更小一些
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小动脉硬化
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压明显升高 失去波动性 需要服用降压药
内脏病变期
心脏
早期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称为向心性肥大
后期失代偿心腔扩张称离心性肥大
高血压心脏病
脑
脑水肿 高血压危象
脑软化 (液化性坏死,贫血性坏死,筛网状病灶)
脑出血 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因豆纹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致命
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视网膜
视网膜中央动脉因硬化而变细... 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和视力减退
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形成特征性风湿性肉芽肿即阿少夫小体
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有关 春冬季节寒冷潮湿,地区易感染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
粘液样变性
胶原纤维蛋白样坏死
浆液纤维蛋白渗出
持续约一个月
增生期(肉芽肿期)
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小体 多见于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 风湿小体分三层
中心:纤维蛋白样坏死灶
中心周围:风湿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外周: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3个月
纤维化期(瘢痕期)
风湿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2~3个月
反复发作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内膜炎
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等其他瓣膜
无风湿小体
急性期时会出现半透明状的赘生物(白色血栓)
病变后期可以导致瓣膜病(狭窄或闭锁不全)
风湿性心肌炎
主要病变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可见风湿小体
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外膜炎
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
浆液渗出
心包腔积液
纤维蛋白渗出
绒毛心
纤维蛋白机化时
缩窄性心包炎
其余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膝、踝、肩、腕等大关节 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 关节腔积液→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自愈性疾病
皮肤病变
环形红斑
渗出性病变
皮下结节
增生性病变 可见风湿小体。
风湿性动脉炎
风湿性脑病
当锥体外系受累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病
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属于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原因及诱因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结构受损
心肌炎、心肌病、缺维生素B1等、中毒、严重缺氧
代谢障碍所致
维生素B1缺乏 组织性缺氧
心肌负荷过度
压力负荷过度 (后负荷)
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衰
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
右心衰
瓣膜狭窄所致
容量负荷过度 (前负荷)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
左心衰
肺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右心衰竭
瓣膜关闭不全所致
心的舒张受限
限制型心肌炎,房室瓣狭窄,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严重的心律失常
重度心动过缓,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分类
按发病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 最常见
可出现呼吸困难,缺氧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右心衰竭
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和腹水等症状
全心衰竭
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导致
按心排血量高低分类
低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绝对
多见心衰都是属于心排血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排血量相对减少
见于妊娠甲亢,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等病人 相比之前降低,但仍高于或接近正常人的心排血量
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
收缩和舒张功能混合障碍型心力衰竭 较常见
按病程发展的速度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除此之外 将心功能等级分为4级 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
例:Ⅳ级。体育活动完全受限,静息状态下亦有症状,稍有体力活动即加重
机体的代偿反应
心脏的代偿
心率加快 不低于40或高于180次每升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心肌节长度在1.8~2.2μm之间
心肌肥大
心外的代偿
血液重新分配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心血管系统变化
心泵功能变化 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是心力衰竭最具特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动脉血压的变化 急性:血压明显下降,发生心源性休克 慢性: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维持正常水平
淤血和静脉血压升高
血容量增加与血流缓慢 (血流量增加即可改善组织的血供,同时又加重心脏的负荷,加重心力衰竭)
呼吸系统变化
呼吸困难
劳动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端坐呼吸
提示心衰已经引起明显的肺淤血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如伴有哮鸣音→心源性哮喘
急性肺水肿
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多由左心衰引起
其他系统变化
肝功能改变 (淤血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
胃肠道功能改变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肾功能改变 (少尿,蛋白尿,管型尿)
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头晕,记忆力减退)
肌肉功能改变 (肌无力,疲劳,体力活动时更明显)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水肿
电解质平衡紊乱 (处理措施不当时)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董鑫同学编
风湿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纤维蛋白样坏死,物质转变而来 其余巨噬细胞别称(心力衰细胞)(泡沫细胞)等
功能性
器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