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麻醉学第二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
麻醉学第二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学习笔记,包括心搏骤停和CPCR、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治疗(PCAC)等等。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如颅内肿瘤病因有遗传、电磁辐射、神经系统致癌物、过敏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
颅脑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本图介绍了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颅内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知识。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脑疝是脑组织在压力梯度驱使下,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间隙或病理性孔道中,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麻醉学 第二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心搏骤停和CPCR
『定义』
1)心搏骤停:致心脏因急性原因突然丧失其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和呼吸功能停止周身血液循环停滞,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死亡症状
2)CPR-心肺复苏
3)CPCR-心肺脑复苏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1)原发性心搏骤停
a成人-心肌梗死并发心室纤颤
b儿童-溺水、窒息等引起的缺氧
2)继发性心搏骤停
a心导管刺激应激性增高的心内膜所引起的心室纤颤、急性高钾血症、肺栓塞、休克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1)心室纤颤
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3)无脉性心电活动
4)心脏静止
三,复苏的阶段
1)生存链:将心肺复苏的步骤看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若其中一环断裂,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2)院内心搏骤停生存链
1)监测和预防
2)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3)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
4)快速除颤
5)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3)院外心搏骤停生存链
1)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
3)快速除颤
4)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
第二节 基本生命支持
一,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
判断心搏骤停
1)拍其肩部,大声呼叫无反应
2)无呼吸或有不正常呼吸(如喘息)
二,尽早开始高质量的CPR
顺序:C(按压)➡️A(气道)➡️B(呼吸)
(一)循环支持
胸外心脏按压(ECC)
『体位』
仰卧,背部硬物支撑
『按压部位』
胸骨下部或剑突以上4-5cm处(双乳头连线中点处)
『按压标准』
成年胸外按压深度应至少5cm,但不超过6cm;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充分回弹; 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大于60%; 按压和呼吸比为30:2
『心脏按压有效标志』
1)可触及大动脉波动
2)皮肤由青紫转为红润
3)可测得血压
4)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出现自主呼吸
2)开胸心脏按压
切开胸壁直接挤压心脏
(二)呼吸支持
呼吸道的管理
1)仰头抬颏法
2)托下颌法
避免舌后坠,使舌前移
人工呼吸
『方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
2)简易人工呼吸器
『要求』
1)每次人工呼吸时间持续1s以上
2)要见到胸廓的起伏
3)吹气前不用深吸气
三,电除颤
『除颤仪』
1)双相波除颤器
成人≦200J
2)单相波除颤器
a成人360J
b小儿首次能量2J/kg、后续能量至少为4J/kg;总量不超过10J/kg
『除颤部位』
1)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2)心尖部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人工呼吸支持
1)气管插管
2)球囊-面罩
3)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4)喉罩
5)气管切开等
二,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
强调高质量的CPR和早期除颤
三,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
(一)心动过缓
1)心率低于60次/分
2)首选阿托品,无效可用多巴胺、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等
(二)心动过速
1)心率大于100次/分
2)明确病因,维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吸氧机呼吸治疗
四,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
(一)心电图/ECG
(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
1)指呼吸末呼出气体中CO2的分压
2)正常值:35-40mmHg;心排出量和肺灌注量很低时,其值降低
(三)动脉血压(有创
(四)冠状动脉灌注压
(五)中心静脉压
(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七)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五,CPR期间的用药
(一)给药途径
1)外周静脉
2)中心静脉
3)骨髓腔
4)气管导管内用药
(二)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
a心肺复苏中首选药物
b作用:兴奋α 、β受体
c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2)胺碘酮
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3)利多卡因
适用于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碳酸氢钠
5)β受体阻断剂
六,循环支持设备
(一)机械辅助装置
(二)体外CPR(ECPR)
1)体外膜肺氧合(ECMO)
第四节 复苏后治疗(PCAC)
『主要任务』
1)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氧合以改善器官的组织灌注和氧供
2)采用控制性低温对脑细胞进行保护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预防和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4)病因治疗尤其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一,呼吸管理
1)呼吸支持
2)降低氧浓度避免氧中毒;维持SpO2或SaO2≧94%
3)避免过度通气
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1)MAP≧65mmHg或收缩压≧90mmHg
2)治疗低血压,维持血容量和血浆渗透压
三,脑复苏
(一)脑复苏的措施
1)控制性低温
a32-36°C
b方法: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
2)增加脑血流灌注
a提高平均动脉压(MAP)
b降低颅内压
c改善脑微循环
3)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到8-10mmol/L
4)药物治疗
a钙通道阻滞剂
b肾上腺皮质激素
5)高压氧治疗
(二)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脑干)的所有功能呈现不可逆性丧失,特别是脑肝功能的丧失
四,心搏骤停后预后评估
五,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第五节 终止复苏
1)院前BLS的终止
2)院前ALS复苏的终止
3)院内复苏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