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董鑫)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细胞的功能活动,将有助于理解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细胞的功能涉及面很广,本章主要介绍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和受体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编辑于2022-12-04 17:43:09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鑫同学编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骨架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肌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兴奋-收缩耦联
每一根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 三联管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称为等张收缩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可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连续刺激的频率较高,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会出现收缩的叠加现象,肌肉收缩曲线表现为一条平滑的斜线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RP):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是处于细胞安静的标志
内负外正的状态 红细胞的静息电位约-10毫伏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70毫伏 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毫伏。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是细胞处于安静的标志) 极化状态与进行电位是同一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他们都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极化状态表示的是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静息电位表达的膜内外的电位差。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若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产生机制:
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和分配不均衡
细胞膜在不同的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在安静状态下,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所以又称钾离子电位
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上升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Na⁺泵激活 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动作电位的传导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 使得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局部电流学说 动作定位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称为传导
膜外电流 未兴奋→兴奋
膜内 兴奋→未兴奋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称为神经冲动 (有髓神经纤维可依靠 郎飞结 进行快速传导)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不衰减性
双向传导
“全或无”现象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某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
顺浓度差 不需耗能 无需膜蛋白帮助
转运物质常有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乙醇等。
影响因素
浓度差/通透性
易化扩散
液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特点
特异性 只能选择性的转移某一种物质
饱和性 有限度
竞争性抑制 另一种结构相同的物质可以减弱一种物质的转运(竞争位置)
转运物质
氨基酸/葡萄糖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需要蛋白质帮助
特点
门控特性 有过程的(激活 失活 复活)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选择性 专一
转运物质
带电荷离子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学梯度进行转运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故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耗能转转运过,程它是细胞膜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Na⁺-K⁺依赖式ATP酶 (钠钾泵、钙泵、氢泵、碘泵等)
钠钾泵(Na⁺-K⁺泵)全称为Na⁺-K⁺依赖式ATP酶是存在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转运的带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加三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离子移入胞内,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为细胞质中的10倍左右,膜外高钠膜内高钾
生理意义
1.造成的细胞内高钾浓度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
2.保持细胞内低钠浓度对维持细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造成的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细胞正常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4.通过钠钾泵交换机制对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运物资
带电荷离子
原发性主动转运→近端小管葡萄糖的重新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入胞和出胞
入胞和出胞是细胞膜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有效方式,这些过程均需要消耗能量并伴随着摩的复杂运动
入胞 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吞噬 (固体物质)
吞噬细菌等
吞饮 (液体物质)
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胞 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
如激素、酶原颗粒、神经递质等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钥匙和锁的模型 此处不做介绍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鑫同学编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骨架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肌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兴奋-收缩耦联
每一根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 三联管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称为等张收缩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可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连续刺激的频率较高,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会出现收缩的叠加现象,肌肉收缩曲线表现为一条平滑的斜线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RP):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是处于细胞安静的标志
内负外正的状态 红细胞的静息电位约-10毫伏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70毫伏 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毫伏。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是细胞处于安静的标志) 极化状态与进行电位是同一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他们都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极化状态表示的是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静息电位表达的膜内外的电位差。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若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产生机制:
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和分配不均衡
细胞膜在不同的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在安静状态下,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所以又称钾离子电位
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上升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Na⁺泵激活 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动作电位的传导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 使得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局部电流学说 动作定位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称为传导
膜外电流 未兴奋→兴奋
膜内 兴奋→未兴奋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称为神经冲动 (有髓神经纤维可依靠 郎飞结 进行快速传导)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不衰减性
双向传导
“全或无”现象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某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
顺浓度差 不需耗能 无需膜蛋白帮助
转运物质常有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乙醇等。
影响因素
浓度差/通透性
易化扩散
液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特点
特异性 只能选择性的转移某一种物质
饱和性 有限度
竞争性抑制 另一种结构相同的物质可以减弱一种物质的转运(竞争位置)
转运物质
氨基酸/葡萄糖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需要蛋白质帮助
特点
门控特性 有过程的(激活 失活 复活)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选择性 专一
转运物质
带电荷离子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学梯度进行转运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故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耗能转转运过,程它是细胞膜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Na⁺-K⁺依赖式ATP酶 (钠钾泵、钙泵、氢泵、碘泵等)
钠钾泵(Na⁺-K⁺泵)全称为Na⁺-K⁺依赖式ATP酶是存在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转运的带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加三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离子移入胞内,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为细胞质中的10倍左右,膜外高钠膜内高钾
生理意义
1.造成的细胞内高钾浓度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
2.保持细胞内低钠浓度对维持细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造成的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细胞正常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4.通过钠钾泵交换机制对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运物资
带电荷离子
原发性主动转运→近端小管葡萄糖的重新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入胞和出胞
入胞和出胞是细胞膜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有效方式,这些过程均需要消耗能量并伴随着摩的复杂运动
入胞 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吞噬 (固体物质)
吞噬细菌等
吞饮 (液体物质)
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胞 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
如激素、酶原颗粒、神经递质等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钥匙和锁的模型 此处不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