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常见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抑郁发作病人的护理等,希望对大家期末复习考试有用。
编辑于2022-12-09 09:33:51 云南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第八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disorders),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
二、分类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心境障碍病人的患病率,有家族史的比没有家族史的发病概率大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双生子研究国外研究发现单卵双生的同病率为56.7%,而双卵双生为12.9%。
(二)生化因素
1.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2.多巴胺(DA)假说 3.5-轻色胺(5-HT)假说 4.Y-氨基丁酸(GABA)假说5-轻色胺缺乏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导致躁狂。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很重要的作用。92%的抑郁症病人发病前有促发的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四)心理社会因素
许多研究显示还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变化等因素与心境障碍发病有关,目前都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四、常见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
(一)躁狂发作
持续一周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起病大多急骤。呈典型的“三高”症状。 (1)心境高涨:心境欣快,整天喜气洋洋,笑逐颜开,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激惹,情绪骤起骤落。心境高涨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2)思维奔逸: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感到舌头在和思维赛跑,意念飘浮。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3)活动增多:活动明显增多,动作快速敏捷,整日忙碌,有始无终,一事无成。挥金如土,好打扮,不得体,故意招引旁人注意。精力格外充沛,毫无疲倦之感。 (4)躯体症状:极少有躯体不适的主诉,仔细观察会发现病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体重下降,心率增快。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求减少。(5)其他症状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可有片断幻觉、妄想。意识障碍、错觉、思维不连贯。多数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就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自知力障碍。
(二)抑郁发作
既往曾将抑郁发作概括为“三低”一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消沉,但这三种症状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的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病人身上,也不出现在多次抑郁发作中。故而目前按照以下症状来区分。 1.核心症状 2.心理症状 3.躯体症状
(三)双向情感障碍
临床特点反复(至少两次)。有时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反复交替出现的情感高涨与低落,但是程度较轻,且不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2.恶劣心境目前认为是以持续性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至少持续2年,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睡眠障碍,但无早醒、体重减轻等症状。常有自知力,要求治疗。此类多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关。
五、诊断标准
(一)抑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以心境低落为主。 (2)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持续1周(躁狂);2周(抑郁)。 (4)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抑郁)。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且至少持续2周,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或愉快感缺乏(6)自杀言行 (2)精力不足 (7)睡眠障碍 (3)自我评价过低 (8)食欲不振 (4)活动减少 (9)性欲减退 (5)联想困难
(三)双向障碍诊断标准
目前符合躁狂或抑郁,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四)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作
(五)恶劣心境诊断标准
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2年,抑郁的严重程度达不到复发性轻抑郁的诊断标准。
六、治疗
(一)抑郁发作
(二)躁狂发作
首选:碳酸锂
(三)双向障碍病人的治疗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二节 常见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首先家庭成员是否有心境障碍的病史。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负性生活事件。 2.生理面色(是否红润)、面容(目光炯炯有神,有无倦容)、食欲(好坏)、体重是否下降、心率是否增快、性欲是否亢进、睡眠(入睡困难、早醒)。 3.心理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是否多。重点评估有无伤人、毁物的危险行为。 4.家庭社会评估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二)护理诊断
1.有对他人/自己施行暴力行为的危险与易激惹,情绪控制力下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机体兴奋消耗过大有关。 3.睡眠型态紊乱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 4.不依从行为与自知力缺乏有关。 5.社会交往障碍与情绪不稳定,言行紊乱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2.病人营养供给均衡,体重恢复正常。 3.病人能够不依赖药物,恢复正常睡眠。 4.病人能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学会恰当的应对方式,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等症状得到控制。 5.病人人际关系改善,与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恢复社会功能。
(四)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提供安静、安全的环境。一旦有冲动行为应实施医疗护理措施,并认真执行保护性约束护理常规。 2.生活护理(1)饮食护理:选择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督促病人进食和饮水。极度兴奋躁动病人单独进餐。适当时机讲解教育。(2)保证休息和睡眠:一面引导病人休息,另一方面指导睡前避免饮咖啡、浓茶,不宜长时间谈话,可热水浴或遵医嘱服用安眠药物。(3)加强个人卫生护理:督促引导病人保持个人卫生,注意仪表整洁,对病人异常的打扮和修饰要给与委婉的指正,教导其更好地体现个人修养和身份。(4)引导病人参加适宜的集体活动:配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既增强病人的自尊心,又使病人过剩的精力得以自然疏泄。
(五)护理评价
1.病人营养摄入与机体消耗是否达到平衡,体重在正常范围 2.病人情绪症状是否控制良好,无伤人行为发生。3.病人能否恰当表达个人的需要,有适宜的应对方式。 4.病人自主睡眠是否恢复正常。5.病人能否恰当地与他人交往。
二、抑郁发作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家庭成员是否有抑郁症的病史。病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否处于某些易感生理阶段。是否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2.生理评估精神状态、食欲是否下降、体重是否下降、性欲是否低下、睡眠状况。 3.心理评估情感、认知、意志活动,特别评估是否有自杀观念、自杀行为。 4.家庭及社会评估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二)护理诊断
1.有自杀的危险与自责自罪、消极的自我信念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有关。 3.睡眠型态紊乱与严重抑郁有关。 4.社交障碍与兴趣丧失有关。 5.自尊紊乱与消极的自我信念有关。
(三)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 2.生活护理(1)做好饮食护理(2)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3)协助病人完成个人照料(4)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 3.用药护理 4.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四)护理评价
1.住院期间病人是否存在自杀行为 2.病人体重能否恢复正常 3.病人睡眠时间和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4.病人是否能主动与他人交往 5.病人能否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
第八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disorders),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
二、分类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心境障碍病人的患病率,有家族史的比没有家族史的发病概率大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双生子研究国外研究发现单卵双生的同病率为56.7%,而双卵双生为12.9%。
(二)生化因素
1.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2.多巴胺(DA)假说 3.5-轻色胺(5-HT)假说 4.Y-氨基丁酸(GABA)假说5-轻色胺缺乏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导致躁狂。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很重要的作用。92%的抑郁症病人发病前有促发的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四)心理社会因素
许多研究显示还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变化等因素与心境障碍发病有关,目前都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四、常见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
(一)躁狂发作
持续一周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起病大多急骤。呈典型的“三高”症状。 (1)心境高涨:心境欣快,整天喜气洋洋,笑逐颜开,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激惹,情绪骤起骤落。心境高涨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2)思维奔逸: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感到舌头在和思维赛跑,意念飘浮。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3)活动增多:活动明显增多,动作快速敏捷,整日忙碌,有始无终,一事无成。挥金如土,好打扮,不得体,故意招引旁人注意。精力格外充沛,毫无疲倦之感。 (4)躯体症状:极少有躯体不适的主诉,仔细观察会发现病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体重下降,心率增快。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求减少。(5)其他症状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可有片断幻觉、妄想。意识障碍、错觉、思维不连贯。多数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就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自知力障碍。
(二)抑郁发作
既往曾将抑郁发作概括为“三低”一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消沉,但这三种症状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的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病人身上,也不出现在多次抑郁发作中。故而目前按照以下症状来区分。 1.核心症状 2.心理症状 3.躯体症状
(三)双向情感障碍
临床特点反复(至少两次)。有时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反复交替出现的情感高涨与低落,但是程度较轻,且不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2.恶劣心境目前认为是以持续性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至少持续2年,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睡眠障碍,但无早醒、体重减轻等症状。常有自知力,要求治疗。此类多与生活事件和性格有关。
五、诊断标准
(一)抑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以心境低落为主。 (2)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持续1周(躁狂);2周(抑郁)。 (4)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抑郁)。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且至少持续2周,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或愉快感缺乏(6)自杀言行 (2)精力不足 (7)睡眠障碍 (3)自我评价过低 (8)食欲不振 (4)活动减少 (9)性欲减退 (5)联想困难
(三)双向障碍诊断标准
目前符合躁狂或抑郁,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四)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作
(五)恶劣心境诊断标准
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2年,抑郁的严重程度达不到复发性轻抑郁的诊断标准。
六、治疗
(一)抑郁发作
(二)躁狂发作
首选:碳酸锂
(三)双向障碍病人的治疗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二节 常见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首先家庭成员是否有心境障碍的病史。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负性生活事件。 2.生理面色(是否红润)、面容(目光炯炯有神,有无倦容)、食欲(好坏)、体重是否下降、心率是否增快、性欲是否亢进、睡眠(入睡困难、早醒)。 3.心理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是否多。重点评估有无伤人、毁物的危险行为。 4.家庭社会评估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二)护理诊断
1.有对他人/自己施行暴力行为的危险与易激惹,情绪控制力下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机体兴奋消耗过大有关。 3.睡眠型态紊乱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 4.不依从行为与自知力缺乏有关。 5.社会交往障碍与情绪不稳定,言行紊乱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2.病人营养供给均衡,体重恢复正常。 3.病人能够不依赖药物,恢复正常睡眠。 4.病人能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学会恰当的应对方式,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等症状得到控制。 5.病人人际关系改善,与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恢复社会功能。
(四)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提供安静、安全的环境。一旦有冲动行为应实施医疗护理措施,并认真执行保护性约束护理常规。 2.生活护理(1)饮食护理:选择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督促病人进食和饮水。极度兴奋躁动病人单独进餐。适当时机讲解教育。(2)保证休息和睡眠:一面引导病人休息,另一方面指导睡前避免饮咖啡、浓茶,不宜长时间谈话,可热水浴或遵医嘱服用安眠药物。(3)加强个人卫生护理:督促引导病人保持个人卫生,注意仪表整洁,对病人异常的打扮和修饰要给与委婉的指正,教导其更好地体现个人修养和身份。(4)引导病人参加适宜的集体活动:配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既增强病人的自尊心,又使病人过剩的精力得以自然疏泄。
(五)护理评价
1.病人营养摄入与机体消耗是否达到平衡,体重在正常范围 2.病人情绪症状是否控制良好,无伤人行为发生。3.病人能否恰当表达个人的需要,有适宜的应对方式。 4.病人自主睡眠是否恢复正常。5.病人能否恰当地与他人交往。
二、抑郁发作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家庭成员是否有抑郁症的病史。病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否处于某些易感生理阶段。是否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2.生理评估精神状态、食欲是否下降、体重是否下降、性欲是否低下、睡眠状况。 3.心理评估情感、认知、意志活动,特别评估是否有自杀观念、自杀行为。 4.家庭及社会评估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二)护理诊断
1.有自杀的危险与自责自罪、消极的自我信念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有关。 3.睡眠型态紊乱与严重抑郁有关。 4.社交障碍与兴趣丧失有关。 5.自尊紊乱与消极的自我信念有关。
(三)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 2.生活护理(1)做好饮食护理(2)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3)协助病人完成个人照料(4)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 3.用药护理 4.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四)护理评价
1.住院期间病人是否存在自杀行为 2.病人体重能否恢复正常 3.病人睡眠时间和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4.病人是否能主动与他人交往 5.病人能否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