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一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编辑于2022-12-09 09:42:06 云南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第十一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概念
是指发生在儿童少年期的各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
二、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 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由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 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之前(18岁以前)。本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21-三体综合征等)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等)。 2.孕、产期有害因素感染,药物、毒物影响,营养不良、先兆子痫,高龄妊娠、难产、早产等。 3.出生后不利因素如中枢系统感染、损伤、缺氧、营养不良等。 4.心理社会因素社会隔离、贫困、家庭与社会环境不稳定、教育缺失等。
三、临床表现
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约为9~12岁之间。
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6~9岁。
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3~6岁。
4.极重度智商在20以下,心理年龄约3岁以下。
四、治疗要点
本病一旦发生,对智力的损害常伴随终生,因此预防发病非常重要。对于已患病者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大多数病人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PEOPLE '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病人既往健康状况,各项检查结果等。2.精神状况智力与语言水平,生活能力状况,有无情绪变化,伤人毁物行为等。3.家庭状况有无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无家庭矛盾,家属对疾病有无误解和偏见等。4.治疗情况曾用过何种治疗方案与药物等。
(二)护理诊断
1.沐浴/穿着/进食/如厕自理缺陷与病人智力水平低下有关。2.社会交往障碍与语言能力缺陷及缺乏社会行为能力等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智力水平低下,需长期生活照顾有关。4.知识缺乏:与本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经过系统培训得到改善。2.病人的社交、学习能力得到改善。3.病人不受伤,不对他人造成伤害。4.病人本人知道自身疾病情况,家属了解本病一般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生活护理。2.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对待病人。与家长密切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3.社会功能护理目的是使病人能够掌握与其智力水平相当的文化知识,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4.健康教育重点是对家属监护人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本病的发病、治疗、护理和预后。
(五)护理评价
第三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不稳或冲动并影响其社交、家庭和学业等社会功能,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一组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显示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复杂性疾病,通过多个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2.孕、产期有害因素孕产期各种因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病人发生本病的原因,各种食物添加剂也可与本病有关。同时,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儿童患本病的危险性。3.大脑发育异常研究发现,病人存在脑发育延迟,全脑体积较正常对照减小,大脑灰质和白质均见减小,脑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心。与人交谈时心不在焉,做事丢三落四,马虎粗心经常发生错误。2.活动过度是指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多,在需要安静或遵守规则的场合,多动症状更为突出。3.学习困难病人虽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过度的活动和认知障碍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不佳。4.情绪不稳定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情绪不稳定,极易冲动,易激惹,情绪易受外界因素影响。5.品行障碍约半数病人合并品行障碍,表现出攻击性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
四、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能改善病人的注意力,但对多动和冲动症状疗效有限,更多的需要依靠教育训练、心理与行为治疗。根据这种特点应遵循综合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核心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等具体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心理治疗及训练干预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病人既往健康情况,家族史、孕产史等。2.与同龄孩子比较,如智力、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3.病人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学校及社会对病人的影响。4.曾用过何种治疗方案与药物等。
(二)护理诊断
1.社会交往障碍与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沟通不良有关。2.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任性冲动喜欢危险活动有关。3.知识缺乏:与本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注意力,能与他人正常沟通,社交能力得到改善。2.病人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能有正确的判断,不发生伤人伤己的行为。3.病人及家属能掌握本病相关基本知识。
(四)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清除危险物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与行为,判断是否会出现安全隐患。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耐心、包容的态度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与家属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心理指导。3.健康教育向家属宣传本病基本知识,强调正确、坚持训练对病人的重要性。可以开办学习班,教会家属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病人沟通并限制其不良行为,提高病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护理评价
第四节 儿童孤独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变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2/3的病人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病人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测可能与遗传、认知心理、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失调、围生期各种并发症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也是区别于其他发育障碍的主要特征。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明显障碍,理解、言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损害,不能满足日常交流的基本需要。 3.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病人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那些不是玩具的物品特别感兴趣。 4.智力障碍智力低下,大多数孤独症患儿智力低下,约25%为轻度低下,50%为中、重度智力低下。
四、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目前也缺乏针对孤独症的特异性药物。目前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促进社会交往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更多的是运用教育训练、行为治疗、机构化教学、人际关系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五节 青少年品行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品行障碍指儿童青少年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遍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与遗传因素、发育异常、神经生化改变、性别和孕母吸烟都有一定关系。 2.心理因素困难气质、认知归因偏见、智力水平等。 3.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教养方式、父母精神状况,文化程度及职业和地区文化差异都会对本病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病人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对他人人身和财产的攻击。3.对立违拗行为尤其是对家长的要求或规定,不服从、违抗。喜欢怨恨和责怪他人、记仇、心存报复、故意干扰他人、违反纪律。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及家庭的心理与行为治疗。多数预后不良,持续到成年,致使成年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困难,约半数发展成为成年期违法犯罪或人格障碍。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第六节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是特发于儿童少年期,主要因心理因素所致的如焦虑、恐惧、强迫或羞怯等异常情绪,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易感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的保护或过分的严厉要求等,但主要因心理社会因素所致。
三、临床表现
1.分离焦虑障碍指个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害怕和焦虑,且与其特定发育阶段的情绪和行为不相称。2.儿童特定恐怖症指儿童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常的恐惧情绪,并竭力回避这些事物和情境。3.社交焦虑障碍也称社交恐惧症。指病人在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中过分害怕及焦虑。
四、治疗要点
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与环境调整的综合治疗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十一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概念
是指发生在儿童少年期的各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
二、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 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由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 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之前(18岁以前)。本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21-三体综合征等)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等)。 2.孕、产期有害因素感染,药物、毒物影响,营养不良、先兆子痫,高龄妊娠、难产、早产等。 3.出生后不利因素如中枢系统感染、损伤、缺氧、营养不良等。 4.心理社会因素社会隔离、贫困、家庭与社会环境不稳定、教育缺失等。
三、临床表现
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约为9~12岁之间。
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6~9岁。
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3~6岁。
4.极重度智商在20以下,心理年龄约3岁以下。
四、治疗要点
本病一旦发生,对智力的损害常伴随终生,因此预防发病非常重要。对于已患病者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大多数病人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PEOPLE '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病人既往健康状况,各项检查结果等。2.精神状况智力与语言水平,生活能力状况,有无情绪变化,伤人毁物行为等。3.家庭状况有无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无家庭矛盾,家属对疾病有无误解和偏见等。4.治疗情况曾用过何种治疗方案与药物等。
(二)护理诊断
1.沐浴/穿着/进食/如厕自理缺陷与病人智力水平低下有关。2.社会交往障碍与语言能力缺陷及缺乏社会行为能力等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智力水平低下,需长期生活照顾有关。4.知识缺乏:与本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经过系统培训得到改善。2.病人的社交、学习能力得到改善。3.病人不受伤,不对他人造成伤害。4.病人本人知道自身疾病情况,家属了解本病一般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生活护理。2.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对待病人。与家长密切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3.社会功能护理目的是使病人能够掌握与其智力水平相当的文化知识,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4.健康教育重点是对家属监护人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本病的发病、治疗、护理和预后。
(五)护理评价
第三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不稳或冲动并影响其社交、家庭和学业等社会功能,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一组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显示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复杂性疾病,通过多个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2.孕、产期有害因素孕产期各种因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病人发生本病的原因,各种食物添加剂也可与本病有关。同时,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儿童患本病的危险性。3.大脑发育异常研究发现,病人存在脑发育延迟,全脑体积较正常对照减小,大脑灰质和白质均见减小,脑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心。与人交谈时心不在焉,做事丢三落四,马虎粗心经常发生错误。2.活动过度是指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多,在需要安静或遵守规则的场合,多动症状更为突出。3.学习困难病人虽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过度的活动和认知障碍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不佳。4.情绪不稳定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情绪不稳定,极易冲动,易激惹,情绪易受外界因素影响。5.品行障碍约半数病人合并品行障碍,表现出攻击性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
四、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能改善病人的注意力,但对多动和冲动症状疗效有限,更多的需要依靠教育训练、心理与行为治疗。根据这种特点应遵循综合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核心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等具体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心理治疗及训练干预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病人既往健康情况,家族史、孕产史等。2.与同龄孩子比较,如智力、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3.病人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学校及社会对病人的影响。4.曾用过何种治疗方案与药物等。
(二)护理诊断
1.社会交往障碍与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沟通不良有关。2.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任性冲动喜欢危险活动有关。3.知识缺乏:与本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注意力,能与他人正常沟通,社交能力得到改善。2.病人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能有正确的判断,不发生伤人伤己的行为。3.病人及家属能掌握本病相关基本知识。
(四)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清除危险物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与行为,判断是否会出现安全隐患。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耐心、包容的态度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与家属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心理指导。3.健康教育向家属宣传本病基本知识,强调正确、坚持训练对病人的重要性。可以开办学习班,教会家属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病人沟通并限制其不良行为,提高病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护理评价
第四节 儿童孤独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变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2/3的病人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病人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测可能与遗传、认知心理、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失调、围生期各种并发症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也是区别于其他发育障碍的主要特征。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明显障碍,理解、言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损害,不能满足日常交流的基本需要。 3.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病人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那些不是玩具的物品特别感兴趣。 4.智力障碍智力低下,大多数孤独症患儿智力低下,约25%为轻度低下,50%为中、重度智力低下。
四、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目前也缺乏针对孤独症的特异性药物。目前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促进社会交往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更多的是运用教育训练、行为治疗、机构化教学、人际关系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第五节 青少年品行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品行障碍指儿童青少年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遍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与遗传因素、发育异常、神经生化改变、性别和孕母吸烟都有一定关系。 2.心理因素困难气质、认知归因偏见、智力水平等。 3.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教养方式、父母精神状况,文化程度及职业和地区文化差异都会对本病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病人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对他人人身和财产的攻击。3.对立违拗行为尤其是对家长的要求或规定,不服从、违抗。喜欢怨恨和责怪他人、记仇、心存报复、故意干扰他人、违反纪律。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及家庭的心理与行为治疗。多数预后不良,持续到成年,致使成年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困难,约半数发展成为成年期违法犯罪或人格障碍。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第六节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是特发于儿童少年期,主要因心理因素所致的如焦虑、恐惧、强迫或羞怯等异常情绪,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易感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的保护或过分的严厉要求等,但主要因心理社会因素所致。
三、临床表现
1.分离焦虑障碍指个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害怕和焦虑,且与其特定发育阶段的情绪和行为不相称。2.儿童特定恐怖症指儿童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常的恐惧情绪,并竭力回避这些事物和情境。3.社交焦虑障碍也称社交恐惧症。指病人在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中过分害怕及焦虑。
四、治疗要点
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与环境调整的综合治疗方法。
五、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