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神经症和癔症病人的护理
神经症和癔症病人的护理的思维导图,包括概述、病洇与发病机制、常见神经症的临床分类、常见神经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要点等内容。
编辑于2022-12-09 09:34:02 云南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精神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第四章精神障碍病人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包括:1.儿童和少年期发育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某些行为应以发育的观点看问题。2.儿童和少年由于发育的不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3.接受医生诊断治疗时,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容易出现遗漏或偏差。4.在治疗上,心理社会环境调整更重要,而药物的治疗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精神科护理学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护理.、心理治疗与护理等内容。
第九章 神经症和癔症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1.定义 2.流行病学 3.神经症共同的临床特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心理社会学因素 2.个体素质因素 3.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
关于神经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公认一致的解释。不同心理学派对其有不同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把神经症看成是一种防御机制; 2.行为主义认为,大多神经症如恐惧症、焦虑症等都是后天或早年生活经历了某些习惯的社会性行为的强化所致; 3.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三、常见神经症的临床分类
(一)焦虑症
(二)恐惧症
(三)强迫症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神经衰弱
四、常见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五、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临床核心症状至少有下列一项:1恐惧;2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4焦虑;5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惊恐障碍的诊断要求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六、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七、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计划
(四)护理实施
(五)护理评价
第二节 癔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癮症(hysteria),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国外报告病的终身患病率女性为3%0~6%0,男性少见。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性调查,本病在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为3.55%0,占神经症的16%,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患病率(5.00%o)明显高于城市(2.09%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2.个体素质因素 3.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
1.生理机制 2.心理机制
1.生理机制
有学者认为,意识改变是瘾症发病的基础。随着病人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出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
2.心理机制
转换是病人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病人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以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一)療症性躯体障碍(二)症性精神障碍
(一)療症性躯体障碍
(二)症性精神障碍
四、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为:1.症状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发病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表现:1瘾症性遗忘。②瘾症性神游症。③瘾症性精神病。④瘾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5瘾症性多重人格。⑥其他瘴症形式。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2.严重程度标准病人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疾病、诈病。
五、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暗示治疗、催眠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作用在于改善情感症状,使病人尽早安静合作,配合心理治疗。
六、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理功能评估评估病人个性特征;病人的情绪反应类型、对刺激的应对方式及适应能力、易受暗示的程度、情感反应的特点等。 2.社会功能评估评估病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性质及数量。 3.生理功能评估评估病人睡眠、营养、进食情况以及躯体表现是否有病理学基础。
(二)护理诊断
1.有对他人/自己施行暴力行为的危险与发作时意识活动范围狭窄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漫游时意识障碍有关。 3.沐浴/穿着/进食/如厕自理缺陷与病性躯体、精神症状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情感爆发、痉挛发作等不能进食有关。 5.应对无效与内心冲突或需要有关。 6.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症性瘫痪有关。 7.知识缺乏与病人不能认知疾病及心理问题有关。
(三)护理计划
制订护理计划,确定护理目标:1.病人症状减轻,无伤人或自伤行为。2.病人无受伤情况发生。3.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无便秘、压疮等并发症。4.病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5.能发展其他调适压力的方法,重新获得心理动态平衡,使躯体症状不再出现。6.不出现肌肉萎缩。7.能正确认识疾病知识,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病人自我概念增强,能客观评价自身的性格缺陷,或有完善人格的愿望和行为的改变。
(四)护理实施
1.安全和生活护理 2.心理护理 3.特殊护理 4.健康教育
(五)护理评价
执行护理措施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将其与护理目标进行比较,如强迫症状有无减少、病人的焦虑情绪是否减轻、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程度、病人生活是否能自理。衡量目标是否达到,护理措施是否恰当,然后制订新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第九章 神经症和癔症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神经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1.定义 2.流行病学 3.神经症共同的临床特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心理社会学因素 2.个体素质因素 3.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
关于神经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公认一致的解释。不同心理学派对其有不同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把神经症看成是一种防御机制; 2.行为主义认为,大多神经症如恐惧症、焦虑症等都是后天或早年生活经历了某些习惯的社会性行为的强化所致; 3.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三、常见神经症的临床分类
(一)焦虑症
(二)恐惧症
(三)强迫症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神经衰弱
四、常见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五、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临床核心症状至少有下列一项:1恐惧;2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4焦虑;5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惊恐障碍的诊断要求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六、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七、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计划
(四)护理实施
(五)护理评价
第二节 癔症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癮症(hysteria),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国外报告病的终身患病率女性为3%0~6%0,男性少见。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性调查,本病在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为3.55%0,占神经症的16%,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患病率(5.00%o)明显高于城市(2.09%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2.个体素质因素 3.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
1.生理机制 2.心理机制
1.生理机制
有学者认为,意识改变是瘾症发病的基础。随着病人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出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
2.心理机制
转换是病人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病人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以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一)療症性躯体障碍(二)症性精神障碍
(一)療症性躯体障碍
(二)症性精神障碍
四、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为:1.症状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发病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表现:1瘾症性遗忘。②瘾症性神游症。③瘾症性精神病。④瘾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5瘾症性多重人格。⑥其他瘴症形式。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2.严重程度标准病人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疾病、诈病。
五、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暗示治疗、催眠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作用在于改善情感症状,使病人尽早安静合作,配合心理治疗。
六、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理功能评估评估病人个性特征;病人的情绪反应类型、对刺激的应对方式及适应能力、易受暗示的程度、情感反应的特点等。 2.社会功能评估评估病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性质及数量。 3.生理功能评估评估病人睡眠、营养、进食情况以及躯体表现是否有病理学基础。
(二)护理诊断
1.有对他人/自己施行暴力行为的危险与发作时意识活动范围狭窄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漫游时意识障碍有关。 3.沐浴/穿着/进食/如厕自理缺陷与病性躯体、精神症状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情感爆发、痉挛发作等不能进食有关。 5.应对无效与内心冲突或需要有关。 6.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症性瘫痪有关。 7.知识缺乏与病人不能认知疾病及心理问题有关。
(三)护理计划
制订护理计划,确定护理目标:1.病人症状减轻,无伤人或自伤行为。2.病人无受伤情况发生。3.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无便秘、压疮等并发症。4.病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5.能发展其他调适压力的方法,重新获得心理动态平衡,使躯体症状不再出现。6.不出现肌肉萎缩。7.能正确认识疾病知识,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病人自我概念增强,能客观评价自身的性格缺陷,或有完善人格的愿望和行为的改变。
(四)护理实施
1.安全和生活护理 2.心理护理 3.特殊护理 4.健康教育
(五)护理评价
执行护理措施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将其与护理目标进行比较,如强迫症状有无减少、病人的焦虑情绪是否减轻、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程度、病人生活是否能自理。衡量目标是否达到,护理措施是否恰当,然后制订新的护理计划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