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学《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第二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三节 胃癌及其他胃肿瘤 第四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五节 十二指肠憩室 第六节 十二指肠淤滞症
编辑于2022-12-09 16:23:3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胃十二指肠疾病
解剖生理概要
解剖
1.外科学胃的分区
贲门胃底区(U 区) +胃体区(M 区) +胃窦幽门区(L 区)
2.胃的韧带
胃膈韧带 (内含胃后血管)、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 (内含胃短血管)、胰胃韧带 (内含胃左血管、迷走神经腹腔支)
3. 胃的动脉
(1)胃小弯动脉弧: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 +胃右动脉(来自肝总动脉) (2)胃大弯动脉弧: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3)其它: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左膈下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左动脉)
4.胃的神经
(1)交感神经: T6~9 → 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到胃 (2)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前干→肝胆支+胃前支 (Latarjet 前神经);后干→腹腔支+ 胃后支 (Latarjet 后神经);胃窦部呈 “鸦爪”样 (控制幽门的排空功能)
5. 胃的组织学
G细胞主要位于胃窦部;主细胞和壁细胞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一、 概述
病理
※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深达黏膜肌层。 ※胃溃疡多发生在小弯,常见于胃角处;也见于胃窦和胃体,大弯侧溃疡较为少见。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球部以远部位发生的溃疡称为“球后溃疡”
发病机制
胃溃疡发病年龄高峰在40~60岁。癌变几率高。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高峰在20~40 岁,很少癌变。
二、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 病因和病理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球部前壁,胃溃疡穿孔多见于胃小弯。 ※穿孔后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产生剧烈腹痛和渗出,约6~8 小时后细菌开始繁殖,逐渐形成化脓性腹膜炎。 ※大量液体丢失加上细菌毒素吸收,可以造成休克。 ※胃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孔,可在局部导致粘连包裹,形成慢性穿透性溃疡。 ※常见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链球菌。
2. 临床表现
病史
多有长期溃疡病史 (穿孔前数日症状加重或有疲劳、精神紧张等诱因)
症状
突发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但仍以上腹部为重);随后可出现右下腹痛 (∵消化液沿右结肠旁沟流入);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浅快、恶心呕吐;严重时可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体征
急性痛苦面容、腹式呼吸减弱、严重腹膜刺激征、板状腹、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减弱/消失、移动性浊音可(+)
立位X线
右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影 (确诊价值)
3. 鉴别诊断
急性胰腺炎
发作由轻到重、上腹部偏左并向背部放射、肌紧张程度轻、淀粉酶↑、X 线、 CT
急性胆囊炎
右上腹绞痛阵发性加剧、伴畏寒/发热、Murphy 征(+)、超声
急性阑尾炎
一般症状较轻、无上腹部剧烈疼痛、X 线
4. 治疗
保守治疗
适应证
①临床表现较轻(腹膜炎体征趋于局限) ②空腹穿孔 ③不属于顽固性溃疡、不伴有出血/梗阻/可疑癌变 ④全身条件差、难以耐受手术
方法
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抗生素、静脉注射制酸剂、针灸、严密监测患者情况 (水溶性造影剂行胃十二指肠造影可判断穿孔是否闭合)
手术治疗
单纯穿孔缝合术(主要手段)
术后仍需正规抗溃疡治疗
适应证
①穿孔>8h且腹腔内感染/炎症明显 ②既往无/有溃疡病史但未经正规内科治疗且无出血/梗阻并发症 ③不能耐受彻底性溃疡手术
彻底性溃疡手术 (根治性手术)
适应证
①一般情况好且穿孔<8h ②穿孔>8h 但腹腔内感染/炎症不明显 ③慢性溃疡病曾内科治疗(或正在内科治疗) ④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 补术后再次穿孔 ⑤伴幽门梗阻/出血 ⑥疑有癌变
优点
一次手术同时解决穿孔和溃疡两个问题
术式
多用胃大部切除术
三、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1. 出血部位
※GU:胃小弯多见; 多来自胃左动脉/胃右动脉 ※DU:球部后壁多见; 多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2. 临床表现
※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 ※症状:呕血、便血(柏油样黑便);失血表现 ※体征:不明显; 可有轻度腹胀、上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
3. 诊断
首选急诊胃镜;不宜钡餐造影
4. 治疗
(1) 补充血容量
快速滴注平衡盐液;必要时选用血浆代用品、浓缩红细胞、全血
(2) 明确出血部位并有效止血
留置胃管、急诊胃镜止血、制酸剂、急诊手术止血
手术适应证
①出血后短时间内出现休克 ②在6~8h内输入600~800ml血液后不见好转(甚至迅速恶化) ③近期曾发生过大出血 ④内科治疗期间发生的大出血 ⑤年龄>60岁且伴有AS ⑥合并梗阻/急性穿孔 ⑦明确溃疡位于胃小弯/十二 指肠后壁
术式
胃大部切除术、溃疡底部贯穿缝扎+迷走神经切断和胃引流术、单纯溃疡底部贯穿缝扎
四、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1. 分类
痉挛性、炎症水肿性、瘢痕性
2. 临床表现
※症状:腹痛、反复发作性呕吐(1000~2000ml;多宿食、有酸臭味、含大量黏液但不含胆汁;呕吐后腹痛缓解) ※体征:胃型、蠕动波、振水音阳性;脱水征
3. 诊断
※长期溃疡病史+典型胃潴留表现+胃肠减压时引流出大量酸臭液体和食物残渣+X 线钡餐造影发现胃排空障碍 ※盐水负荷试验:空腹下置入胃管,注入盐水 700ml ,30min 后经胃管回吸,回收液 体>350ml 提示幽门梗阻
4. 鉴别诊断
※痉挛性和炎症水肿性:伴溃疡性疼痛(溃疡活动)、间歇性、呕吐剧烈但无胃扩张/少有宿食、非手术治疗可缓解 ※胃癌: 病史较短、蠕动波少见、影像学 ※十二指肠以下的梗阻性病变:呕吐物内多有胆汁、影像学
5. 治疗
瘢痕性幽门梗阻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首选胃大部切除术
五、 手术方式与注意事项
1. 穿孔缝合术
适应症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注意点
①对溃疡有怀疑恶变者要取穿孔处组织做病理检查 ②缝针贯穿全层胃壁时,不要缝到对面胃壁 ③穿孔处胃壁水肿明显,打结时要松紧适度,以免缝线切割组织。 缝合结扎后可将大网膜游离部分覆盖于修补部位,并再次结扎缝线。
2. 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证
胃十二指肠溃疡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并发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癌变者。
切除范围
※远端胃 2/3~3/4 (胃体大部+胃窦+幽门) + 十二指肠球部近胃部分 ※以60%为基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调整(如 DU、术前胃酸高者应多切除一点) ※60%标志线是胃小弯胃左动脉第一分支的右侧到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第一垂直支左侧的连线
重建胃肠连续性
毕Ⅱ式的各种方法 (口诀:霍波莫艾、后后前前、大莫全波): ※霍氏(Hoffmeister)法:结肠后将部分胃残端和空肠吻合,输入袢对小弯侧 ※波氏(Polya)法:结肠后将全部胃残端和空肠吻合,输入袢对小弯侧 ※莫氏(Moynihan)法:结肠前将全部胃残端和空肠吻合,输入袢对大弯侧 ※艾氏(Eiselsherg)法:结肠前将部分胃残端和空肠吻合,输入袢对小弯侧
胃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方法:距 Treitz 韧带 10~15cm 处切断空肠,将远端空肠直接和残胃吻合;距此吻合口下50cm 处行近远端空肠吻合 ※优点:较好地预防胆汁、胰液反流(特别是空肠间吻合夹角越小时) ※缺点:易引发吻合口溃疡(特别是不同时切断迷走神经时)
六、 术后并发症
术后早期并发症
(1) 术后出血
腹腔内出血
失血临床表现+腹腔引流管有较多新鲜血引出;多需立即手术止血
胃出血
※多在非手术治疗下即可止血: ※术后 24h 内出血<300ml 且逐渐减少:正常情况 ※术后 24h 内出血>300ml:术中止血不确切 ※术后 4~6d 出血:吻合口黏膜坏死脱落 ※术后 10~20d 出血:吻合口缝线感染、黏膜下脓肿腐蚀血管
(2) 术后梗阻
(3) 胃排空障碍(术后胃瘫)
※多发生在术后2~3d (8 年制:4~10d) 由禁食改为流质/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属动力性胃通过障碍 ※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胆汁而为绿色) ※X线钡餐造影:残胃扩张、无张力、 蠕动波少而弱、胃肠吻合口通过欠佳 ※保守治疗(严禁再次手术): 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引流量↓、引流液由绿变黄/转清是缓解标志) ②肠外营养支持 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④使用促进胃肠蠕 动的药物(甲氧氯普胺、红霉素)
(4) 吻合口破裂/吻合口瘘
※多发生在术后1w ※原因:缝合技术不良、吻合口有张力、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 ※临床表现:高热、脉速、全身中毒症状、腹膜炎、引流管引流出浑浊液体 ※预防:术时注意保留残胃大弯的胃短血管 ※处理:立即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时立即手术
(5)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最严重的并发症)
※多发生在术后 1~2d ※原因:十二指肠残端处理不当、毕Ⅱ式输入袢梗阻 ※预防: ①溃疡切除困难时使用Bancroft 溃疡旷置术 ②术中残端处理不满意时使用 十二指肠内置管造口术并放置引流管 ③空肠输入袢勿翻入过多 ※临床表现: 突发右上腹剧痛、发热、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有胆汁样液体 ※处理 术后 2d 内:急诊手术,行破裂口缝合修补、十二指肠造口术、腹腔引流术 术后 2d 后:仅适宜行经十二指肠破裂口置管引流术、腹腔引流术
(6) 术后急性胆囊炎和术后急性重症胰腺炎
术后晚期并发症
(1) 倾倒综合征
原因
胃大部切除术(特别是毕Ⅱ式)时,失去幽门节制功能,导致胃内容物排空过快
分类
(2) 碱性反流性胃炎
※多发生于术后数月~数年 ※临床表现(三联征):上腹/胸骨后烧灼痛(进食加重、制酸剂无效) +胆汁性呕吐(呕 吐后腹痛不缓解) +体重下降 ※治疗: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动力;严重时手术治疗(改毕Ⅱ氏为 Roux-en-Y 吻合+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3) 残胃癌 (2%)
※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多在20~25 年);发生率和 DU/GU 无关, 但和胃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方式相关(毕Ⅱ氏>毕Ⅰ氏) ※临床表现:进食后饱胀、贫血、体重下降 ※诊断:胃镜
(4) 溃疡复发 (吻合口溃疡)
※多发生于术后 2 年内;好发于吻合口附近空肠侧 ※原因:胃大部切除术未能切除足够胃组织、迷走神经切断不完全 ※治疗:先进行溃疡的正规非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时选用适当处理方式
(5) 营养性并发症
※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贫血、消瘦、腹泻/脂肪泻、代谢性骨病 ※治疗:调节饮食(少食多餐、高蛋白、低脂肪、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胃癌及其他胃肿瘤
一、 胃癌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环境因素
地域性差别 (日本发病率最高)
(2) 饮食因素
最主要原因;长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 吸烟
(3) Hp 感染
※儿童感染 Hp 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远大于成年人 ※机制: ①诱导慢性炎症 ②还原亚硝酸盐成致癌物 ③某些代谢产物促上皮细胞变异 ④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 ⑤Hp 的 DNA 转化到胃黏膜细胞致癌变
(4) 癌前变化
癌前病变
一类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 织学变化,但本身尚不足具备恶性改变;即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癌变率 75~80%)
癌前状态/癌前疾病
※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 ※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残胃、胃息肉 (特 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 10~20%)、 Menetrier 病
(5) 其它
遗传因素、 EB 病毒感染
2. 病理
部位
初发胃癌
胃窦 (L 区) >胃角>胃体>贲门
残胃癌
吻合口处(A)、胃缝合线处(S)、其它位置(O)、整个残胃(T)、扩散至食管(E)、十二指肠(D)、空肠(J)
传统分期和分型
早期胃癌
※定义: 癌组织局限于黏膜/黏膜下层,不论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其中, 病灶 直径<1cm 称为小胃癌,<0.5cm 称为微小胃癌 ※分型:Ⅰ型(隆起型); Ⅱ型(浅表型;Ⅱa→浅表隆起型; Ⅱb→浅表平坦型; Ⅱc→浅表凹陷型(最常见));Ⅲ型(凹陷型)
进展期胃癌
※定义: 癌组织深度>黏膜下层,侵入肌层时称为中期胃癌、侵入浆膜层时称为 晚期胃癌 ※分型 (Borrmann 分型):Ⅰ型(息肉型/结节型/隆起型);Ⅱ型(溃疡局限型); Ⅲ型(溃疡浸润型;最常见);Ⅳ型(弥漫浸润型) ※皮革胃:弥漫浸润型胃癌,当全胃受累时,可导致胃腔缩窄、胃壁僵硬如革囊 状;恶性程度高、很早转移
TNM分期
※T:T1a:局限于粘膜层;T1b :累及粘膜下层;T2:浸润肌层;T3 :累及浆膜下层; T4a :穿透浆膜层;T4b :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 ※N:N0 :无区域淋巴结 (1~12a+14b) 转移;N1 :1~2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3~6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3 :7 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M: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组织病理学
※上皮性肿瘤: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 细胞癌)、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不能分类的癌 ※类癌
侵袭与转移
直接浸润
向浆膜外、向上下(食管比十二指肠容易侵犯)
淋巴转移 (最常见)
胃周淋巴结分布 (16 组)
※1~6 组: 贲门右、贲门左、胃小弯、胃大弯、幽门上、幽门下 ※7~16 组: 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脾门、脾动脉旁、肝十二 指肠韧带内、胰头后、肠系膜上动脉旁、结肠中动脉旁、腹主动脉旁
注意 Virchow 淋巴结、脐周淋巴结(肝圆韧带淋巴管)
血行转移
最常转移到肝
种植转移
种植于卵巢称为 Krukenberg 瘤;也可在直肠周围形成一明显的结节 状板样肿块
胃癌微转移
是指治疗时已经存在但目前常规病理学诊断技术还不能确定的转移
3. 临床表现
症状
※早期: 多无症状(即使有也非特异性) →早期诊断困难 ※进展期:上腹痛 (不能被进食/服用制酸剂缓解) 伴早饱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发生并发症/转移:吞咽困难(贲门癌)、恶心呕吐(幽门梗阻)、黑便/呕血、腹水 ※副癌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 (Trousseau 征)、黑棘皮病(尤其是双腋下)、皮肌炎
体征
※上腹部肿块、深压痛 ※远处转移:肝大、腹水、直肠前窝肿块、卵巢肿块、Virchow 淋巴结肿大、左腋前淋 巴结肿大、脐周小结
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可见缺铁性贫血;粪隐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
内镜检查
※胃镜:①结合黏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②检查中进行活体染色 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腹腔镜:对于进展期胃癌(特别是肿瘤累及胃壁浆膜者),应常规进行;可 发现腹壁/网膜/盆底的微小转移灶,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影像学
※X 线钡餐 ※CT:可看清革囊胃、胃周组织/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胃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 ※超声内镜: 可了解肿瘤浸润胃壁深度 ※PET-CT:对胃癌的 T 、N 分期不如CT,但 M 分期强于 CT
5. 诊断
依据
内镜检查加活检、X 线钡餐
早期诊断
对下列情况应及早和定期作胃镜检查
①40 岁以上,特别是男性, 近期出现消化 不良、呕血或黑便者 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③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 ④胃溃疡经正规治疗 2 个月无效,钡餐提示溃疡增大者; ⑤X 线发现>2cm 的胃息肉者 ⑥胃大部切除术后 10 年以上者 ⑦胃癌家族史
开展普查
6. 鉴别诊断
7. 并发症
出血、幽门/贲门梗阻、穿孔
8. 治疗
手术治疗
早期胃癌
D1 可获得治愈性切除;对于<1cm 的非溃疡凹陷型和<2cm 的隆起型黏膜 癌可行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R)
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
原则
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胃周淋巴结清扫+完全消除腹腔游离癌细胞和微小转 移灶+腹腔重建消化道
胃切除范围
※胃切断线距离肿瘤肉眼边缘 5cm 以上 (低分化/未分化型) /3cm 以 上(分化型)切除胃的 3/4~4/5 ※远侧部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 3~4cm,近侧部 癌应切除食管下端 3~4cm
淋巴结清扫
D0 (第一站淋巴结未全部清扫)、D1 (第一站淋巴结全部清扫)、D2 (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扫);由此可将胃癌手术根治度分级
A 级
D>N (手术清扫的淋巴结站别超过已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切缘 1cm 内 无癌细胞浸润; 是效果好的根治术
B 级
D=N (手术清扫的淋巴结站别等于已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切缘 1cm 内 有癌细胞浸润; 也属根治术,但效果较差
C 级
仅切除原发灶和部分转移灶, 尚有肿瘤残余,属非根治术
腹腔游离癌细胞和微小转移灶处理
腹腔内化疗、腹腔内高温灌洗
术式
※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 ※若无远处转移和周围脏器侵犯,则首选 D2 淋巴结清扫的胃切除术
扩大的胃癌根治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术
适用于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组织
姑息性手术(针对并发症、减轻癌负荷)
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口术、穿孔修补 术、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肿瘤复发
多在 2 年内
化学治疗
低中度敏感性
种类
术前化疗、术中化疗、术后化疗
适应证 (术后化疗)
根治术后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均需;早期胃癌原则上不必进行,除了: ①癌灶面 积>5cm2 ②病理组织分化差 ③有淋巴结转移 ④多发性癌灶 ⑤年龄<40 岁
非根治术后
不能手术、再发患者
方案
①FAM (5-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 ②MF (丝裂霉素+氟尿嘧啶) ③ ELP (叶酸钙+氟尿嘧啶+依托泊苷)
其它治疗
※放射治疗:强调术中放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抗 HER2)、贝伐珠单抗(抗 VEGFR)、西妥昔单抗(抗 EGFR) ※中医药治疗 ※基因治疗
二、 胃淋巴瘤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理
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B细胞)多见;多见于胃体中部小弯侧和后壁;起始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和Hp感染相关;淋巴转移为主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诊断正确率低,EUS 最佳
治疗
早期低度恶性者可采取抗 Hp 治疗 (一般可在 4~6 个月内消退);否则可选用放化疗或手术
三、 胃肠道间质瘤
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
病理
起源于胃肠道未分化间质细胞;有 c-kit 基因突变 (对应于 CD177 阳性); 分胃外 型、胃内型和壁间型;种植和血行转移为主 (特别是肝)
辅助检查
X 线钡餐(三大特征表现: 桥状皱襞、脐样溃疡、吻触现象)、胃镜检查、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诊断依据)
治疗
手术治疗 (首选;效果比胃癌好)、药物治疗(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 CD177 阳性者 效果较好)
四、 胃的良性肿瘤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定义
是新生儿期幽门肥大增厚而致的幽门机械性梗阻,是新生儿器质性呕吐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男女之比为4∶1。
临床表现
※此病多在出生后1~3周内出现典型的表现。 ※吸乳后几分钟发生呕吐,呕吐物为不含胆汁的胃内容物,最初是回奶,接着发展为喷射状呕吐,呕吐的频率和强度呈进行性加重。 ※上腹部见有胃蠕动波,剑突与脐之间触到橄榄状的肥厚幽门,是本病的典型体征。
十二指肠憩室
定义
部分肠壁向外扩张所形成的袋状突起,降部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乳头旁憩室)
病因和病理
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表现;仅在憩室内容物潴留、并发炎症/溃疡/结石时有症状
诊断
主要依靠 X 线钡餐和十二指肠镜检查
十二指肠淤滞症
病因和病理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而出现梗阻;主要因为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之间夹角过小
临床表现
多见于体重偏轻、高分解状态(如大面积烧伤)病人; 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饱胀、腹痛、呃逆、恶心呕吐; 采取俯卧位/胸膝位可缓解;无明显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肠鸣音正常
诊断
X 线钡餐造影(首选)、超声
治疗
一般先采取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常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悬韧带切断松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