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
这是一个关于内科护理学传染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冠肺炎等。
编辑于2022-12-10 00:46:18传染病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及分型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eAg:为 HBV 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一包膜:表面抗原(HbsAg)提示现症感染。 核心:核心抗原(HbcAg)(在血液里查不到)
丙型肝炎病毒(HCV)
在血中检测到抗-HCV,是 HCV 感染的标志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复制需要 HBV 参与
戊型肝炎病毒(HEV
甲型肝炎病毒(HAV)
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肝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 2、人群易感性:儿童感染 ,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短不一
症状多样,以肝损害为主
慢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
乙型、丙型、丁型
其他各型:各类型肝炎病毒可引起
临床表现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部皮肤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高热、意识障碍、夏秋季发病
潜伏期
甲型肝炎5~45日(平均30日),
乙型肝炎30~180日(一般为70日),
丙型肝炎15~150日(一般为50日左右)
丁型肝炎未定
戊型肝炎10-70日(一般为40日左右)
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有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衰竭。
治疗原则
休息+营养+药物+避免劳累+戒酒+避免肝损伤药物
护理措施
休息
饮食
用药护理
对症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艾滋病
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免疫缺陷病
流行病学
HIV—I型(世界性流行型)
HIV—2型(地区性流行型—西非地区)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血液、血制品、精液、阴道分泌物、母乳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72.6%
性传播:8.4%
母婴传播:0.3%
传播途径原因不明占18.7%
临床表现
窗口期 (急性感染期)
人体感染HIV到尚未产生可检测的抗体这一段时期
潜伏期 (无症状感染期)
从感染HIV起,到出现AIDS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一段时间
艾滋病前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这一段时间。
典型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象:WBC↓、RBC↓、Hb↓
尿:蛋白(+)
(二)免疫学检查
T细胞绝对计数↓
CD4+ T计数↓
(三)血清学检查
抗-HIV (ELISA、WB)
确诊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
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并经过确认试验确认
血浆中HIV-RNA阳性
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狂犬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3-8周恐水症,后转入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
疫苗注射注意事项
成人:上臂三角肌区;
儿童:大腿前外侧肌肉;
应尽可能用小的注射器以将全部疫苗注射如体内,尤其时0.5ml的疫苗;冻干疫苗融化时不要将其剧烈震摇起泡;注意检查疫苗瓶情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临床表现
发热期
发热
稽留热和弛张热,3~7天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神经-精神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
充血:“三红”:酒醉貌,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粘膜充血
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黏膜腔道出血,DIC
渗出性水肿:球结膜水肿、腹水肾损害尿蛋白、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第4~6天,持续1~3天
血容量下降
长期灌流不足:DIC、脑水肿、ARDS、急性肾衰竭
少尿期
第5~8天,持续2~5天
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
多尿期
第9~14天,持续1天~数月
继发性休克、低钠、低钾
恢复期
1~3个月
少数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减退
治疗要点
原则:综合疗法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休息、治疗和就近治疗
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继发感染
常用护理诊断
组织灌注量改变
潜在并发症:急性肾衰竭
健康指导
休息与活动
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逐渐增加活动量
宣传防护知识
加强个人防护
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
疫苗注射
新冠肺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传播途径
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
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特点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治疗
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
一般治疗
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中医治疗
细菌感染
霍乱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3h,最长7d,一般1~3d。
病情轻重不一,多数为隐性感染或轻度腹泻,个别可转为慢性带菌。
腹泻期
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而呕吐。一般不发热,仅少数有低热。持续时间为数小时或1~2日。
脱水期
一般数小时至2~3天脱水表现
轻者:口渴、眼窝凹陷
重者:声音嘶哑,霍乱面孔
恢复期
流行病学
病人、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借水源或食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力,但不稳定
有地方性和外来性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粪便检查
尿液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补液为主,辅以抗菌治疗
严格隔离: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
及时合理足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常用护理诊断
腹泻
组织灌注不足外周组织
恐惧
潜在并发症:急性肾衰、电解质紊乱、急性肺水肿
活动无耐力
疼痛腹痛、腓肠肌疼痛
概述
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和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与免疫
感染过程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
无任何疾病表现
防御能力和病原体平衡
潜伏性感染
免疫功能高低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机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流行范围广,超出省界、国界或州界
暴发
散发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或尘埃
水、食物
与传染源直接接触
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
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
管理传染源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禽流感
传染病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及分型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eAg:为 HBV 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一包膜:表面抗原(HbsAg)提示现症感染。 核心:核心抗原(HbcAg)(在血液里查不到)
丙型肝炎病毒(HCV)
在血中检测到抗-HCV,是 HCV 感染的标志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复制需要 HBV 参与
戊型肝炎病毒(HEV
甲型肝炎病毒(HAV)
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肝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 2、人群易感性:儿童感染 ,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短不一
症状多样,以肝损害为主
慢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
乙型、丙型、丁型
其他各型:各类型肝炎病毒可引起
临床表现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部皮肤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高热、意识障碍、夏秋季发病
潜伏期
甲型肝炎5~45日(平均30日),
乙型肝炎30~180日(一般为70日),
丙型肝炎15~150日(一般为50日左右)
丁型肝炎未定
戊型肝炎10-70日(一般为40日左右)
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有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衰竭。
治疗原则
休息+营养+药物+避免劳累+戒酒+避免肝损伤药物
护理措施
休息
饮食
用药护理
对症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艾滋病
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免疫缺陷病
流行病学
HIV—I型(世界性流行型)
HIV—2型(地区性流行型—西非地区)
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血液、血制品、精液、阴道分泌物、母乳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72.6%
性传播:8.4%
母婴传播:0.3%
传播途径原因不明占18.7%
临床表现
窗口期 (急性感染期)
人体感染HIV到尚未产生可检测的抗体这一段时期
潜伏期 (无症状感染期)
从感染HIV起,到出现AIDS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一段时间
艾滋病前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这一段时间。
典型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象:WBC↓、RBC↓、Hb↓
尿:蛋白(+)
(二)免疫学检查
T细胞绝对计数↓
CD4+ T计数↓
(三)血清学检查
抗-HIV (ELISA、WB)
确诊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
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并经过确认试验确认
血浆中HIV-RNA阳性
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狂犬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3-8周恐水症,后转入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
疫苗注射注意事项
成人:上臂三角肌区;
儿童:大腿前外侧肌肉;
应尽可能用小的注射器以将全部疫苗注射如体内,尤其时0.5ml的疫苗;冻干疫苗融化时不要将其剧烈震摇起泡;注意检查疫苗瓶情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临床表现
发热期
发热
稽留热和弛张热,3~7天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神经-精神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
充血:“三红”:酒醉貌,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粘膜充血
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黏膜腔道出血,DIC
渗出性水肿:球结膜水肿、腹水肾损害尿蛋白、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第4~6天,持续1~3天
血容量下降
长期灌流不足:DIC、脑水肿、ARDS、急性肾衰竭
少尿期
第5~8天,持续2~5天
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
多尿期
第9~14天,持续1天~数月
继发性休克、低钠、低钾
恢复期
1~3个月
少数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减退
治疗要点
原则:综合疗法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休息、治疗和就近治疗
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继发感染
常用护理诊断
组织灌注量改变
潜在并发症:急性肾衰竭
健康指导
休息与活动
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逐渐增加活动量
宣传防护知识
加强个人防护
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
疫苗注射
新冠肺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传播途径
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
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特点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治疗
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
一般治疗
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中医治疗
细菌感染
霍乱
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3h,最长7d,一般1~3d。
病情轻重不一,多数为隐性感染或轻度腹泻,个别可转为慢性带菌。
腹泻期
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而呕吐。一般不发热,仅少数有低热。持续时间为数小时或1~2日。
脱水期
一般数小时至2~3天脱水表现
轻者:口渴、眼窝凹陷
重者:声音嘶哑,霍乱面孔
恢复期
流行病学
病人、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借水源或食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力,但不稳定
有地方性和外来性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粪便检查
尿液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补液为主,辅以抗菌治疗
严格隔离: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
及时合理足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常用护理诊断
腹泻
组织灌注不足外周组织
恐惧
潜在并发症:急性肾衰、电解质紊乱、急性肺水肿
活动无耐力
疼痛腹痛、腓肠肌疼痛
概述
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和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与免疫
感染过程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
无任何疾病表现
防御能力和病原体平衡
潜伏性感染
免疫功能高低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机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流行范围广,超出省界、国界或州界
暴发
散发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或尘埃
水、食物
与传染源直接接触
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
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
管理传染源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