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思维
下图是一个有关第七章 思维的思维导图导图主要包括思维的一般概念、表象、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决策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阐述。
编辑于2022-12-11 19:38:00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中 感觉、知觉——直接认识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依赖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解决问题(表象)
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
据日常生活经验
经验思维 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 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
据解决问题过程
直觉思维 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的特点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
据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辐合思维“求同” 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规则解决问题,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求异” 沿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信息,产生大量独特新思想
据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常规性思维 运用已获得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概念: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表象属于记忆范畴)
表象分类
感觉通道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创造程度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表象与知觉——同: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 异: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暗淡模糊 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 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二、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不稳定性
三、表象的脑机制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一)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二)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的含义
定义: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认识、高级认识活动的基本单元
内容
概念包括内涵(质)和外延(范围)反比 内涵: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具体事物
概念有不同等级或层次,上位概念、基本概念和下位概念
概念和词不可分,概念用词来表达
(二)概念的种类
据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同时存在):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部分满足):据不同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据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特征决定
人工概念: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一种概念
据所包含属性抽象和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指认属性、感知属性)
抽象概念(内在本质属性)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样例学习——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三、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型-针对言语理解
(二)激活扩散模型-由于经验的作用各种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
(三)特征表理论
(四)原型模型
第四节 推理
一、推理的概念
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演绎推理)或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
二、有关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1)三段论推理:有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气氛效应,换位理论,心理模型论
(2)线性推理(关系推理):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关系 以表象形式复现
(3)条件推理: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
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是清楚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前提:解题者是否有对手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根据解决问题时,解题者具有相对知识的多少)
(三)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操作的认知性
(四)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额叶对问题解决活动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随机搜索直到选择一种有效方法
优点:能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需大量尝试,费时费力
(二)启发法
根据一定经验,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缺点: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优点: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适合解决只有一种方法问题
3.爬山法 逐步缩短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区别:后者有时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 初始状态差异,以达到目标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及组织方式上的差别
(二)无关信息的影响
(三)问题的表征方式
(四)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五)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功能变通:灵活应用已有工具或材料,使之便于解决问题
(六)动机和情绪
(七)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和想象
(一)什么是创造性 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法则+训练+问题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
(1)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定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功能:①预见作用 ②补充知识经验作用 ③代替作用 ④调节作用
(2)想象的综合过程
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④联想
(3)想象的种类
据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
再造想象:言语描述或图示形成相应形象(原本有)
创造想象:目的任务,人脑独立创造新形象(原本无)
(4)想象与表象区别:①定义不同 ②表象属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③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远距离联想能力
4.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创造性因素:酝酿(排除定势,功能固着影响),社会因素
第六节 决策
一、什么是决策
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过程 决策好坏直接影响行动的效果
分类
确定性决策-在确定条件下
风险决策-在不确定条件下
二、决策的理性观
1.古典决策论(经济人假设) 2.行为决策理论
三、决策过程的研究
1.期望效用理论 2.前景理论(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中 感觉、知觉——直接认识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依赖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解决问题(表象)
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
据日常生活经验
经验思维 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 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
据解决问题过程
直觉思维 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的特点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
据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辐合思维“求同” 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规则解决问题,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求异” 沿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信息,产生大量独特新思想
据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常规性思维 运用已获得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概念: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表象属于记忆范畴)
表象分类
感觉通道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创造程度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表象与知觉——同: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 异: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暗淡模糊 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 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二、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不稳定性
三、表象的脑机制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一)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二)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的含义
定义: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认识、高级认识活动的基本单元
内容
概念包括内涵(质)和外延(范围)反比 内涵: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具体事物
概念有不同等级或层次,上位概念、基本概念和下位概念
概念和词不可分,概念用词来表达
(二)概念的种类
据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同时存在):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部分满足):据不同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据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特征决定
人工概念: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一种概念
据所包含属性抽象和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指认属性、感知属性)
抽象概念(内在本质属性)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样例学习——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三、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型-针对言语理解
(二)激活扩散模型-由于经验的作用各种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
(三)特征表理论
(四)原型模型
第四节 推理
一、推理的概念
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演绎推理)或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
二、有关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1)三段论推理:有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气氛效应,换位理论,心理模型论
(2)线性推理(关系推理):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关系 以表象形式复现
(3)条件推理: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
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是清楚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前提:解题者是否有对手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根据解决问题时,解题者具有相对知识的多少)
(三)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操作的认知性
(四)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额叶对问题解决活动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随机搜索直到选择一种有效方法
优点:能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需大量尝试,费时费力
(二)启发法
根据一定经验,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缺点: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优点: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适合解决只有一种方法问题
3.爬山法 逐步缩短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区别:后者有时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 初始状态差异,以达到目标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及组织方式上的差别
(二)无关信息的影响
(三)问题的表征方式
(四)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五)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功能变通:灵活应用已有工具或材料,使之便于解决问题
(六)动机和情绪
(七)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和想象
(一)什么是创造性 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法则+训练+问题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
(1)想象的含义及功能
定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功能:①预见作用 ②补充知识经验作用 ③代替作用 ④调节作用
(2)想象的综合过程
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④联想
(3)想象的种类
据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
再造想象:言语描述或图示形成相应形象(原本有)
创造想象:目的任务,人脑独立创造新形象(原本无)
(4)想象与表象区别:①定义不同 ②表象属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③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远距离联想能力
4.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创造性因素:酝酿(排除定势,功能固着影响),社会因素
第六节 决策
一、什么是决策
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过程 决策好坏直接影响行动的效果
分类
确定性决策-在确定条件下
风险决策-在不确定条件下
二、决策的理性观
1.古典决策论(经济人假设) 2.行为决策理论
三、决策过程的研究
1.期望效用理论 2.前景理论(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