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学《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是一常见疾病,仅次于四肢伤,主要因交通事故、坠落、跌倒、火器等所致。近年来,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进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之首。
编辑于2022-12-13 16:44:39"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颅脑损伤
概述
一、 损伤方式
直接损伤
①加速性损伤∶沿例如钝器击伤。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头部着力点,即着力伤。
②减速性损伤∶例如坠落或跌倒时头部被物体阻挡停止运动。此类损伤发生于着力部位,以及着力部位对侧的脑组织及血管,即对冲伤。
③挤压性损伤: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头部,颅骨变形造成的损伤,称为挤压性损伤,如车轮压轧和新生儿头颅产伤等。
间接损伤
①病人坠落时双下肢或臀部着地,外力经脊柱传导至颅底引起颅底骨折和脑损伤。
②外力作用躯干,由于惯性作用,头颅的运动落后于躯干,运动的躯干再快速带动相对静止的头颅,在颅颈之间发生强烈的过伸或过屈。 头颅运动有如挥动鞭子末端的运动,造成颅颈交界处延髓与脊髓连接部的损伤,即挥鞭伤。
③胸部突然遭受挤压时,胸腔压力突然升高,血液经上腔静脉逆行,使上胸、肩颈、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以及脑组织出现弥散点状出血灶,称为创伤性窒息。
二、 分类
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法:分别对病人的运动、言语、睁眼反应进行评分,作为判断病情的依据。 轻型: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20分钟。 中型:9~12分,伤后昏迷20分钟至6小时。 重型:3~8分,伤后昏迷>6小时,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并昏迷>6小时。
头皮损伤
一、 损伤特点
①头皮损伤的情况可判断受伤力度的性质和大小,头皮损伤的部位常是着力点,着力点的判断有助于推断脑损伤的部位。 ②头皮血供丰富,伤后极易失血,尤其是儿童失血性休克。 ③头皮抗感染和愈合能力较强,但一旦感染,便有可能向深部蔓延,引起颅骨骨髓炎和颅内感染。
二、 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
临床表现
皮下血肿比较局限,周边较中心区更硬,无波动,易误诊为颅骨凹陷骨折,必要时行CT检查进行鉴别。
处理原则
这类血肿量少,可观察或伤后立即冰敷,短期内血肿可自行吸收。
帽状腱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因不受颅缝限制,可扩散至全头,触之较软,可有明显波动。
处理原则
血肿较小者可加压包扎头部,待其自行吸收。 若血肿较大且凝血功能正常时,则应严格进行皮肤消毒后穿刺抽吸血肿,再加压包扎头部。
骨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一般不跨过颅缝,血肿张力较高,可有波动。应注意是否伴有颅骨骨折。
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相仿,但对伴有颅骨骨折者不宜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入颅内,造成硬脑膜外血肿。
三、 头皮裂伤
处理原则
头皮裂伤系头皮的开放伤,宜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如受伤时间达24 小时,只要无明显感染征象,仍可彻底清创后行一期缝合。 1.术中应将伤口内的头发、泥沙等异物彻底清除。 2.明显坏死污染的头皮应切除,但不可切除过多,以免缝合时产生张力。 3.清创时观察有无颅骨骨折或碎骨片,如发现脑脊液或脑组织外溢,应按开放性脑损伤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
四、 头皮撕脱伤
临床表现
※由于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三层紧密连接,所以在强烈的牵扯下,往往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还连同部分骨膜。 ※严重者整个头皮甚至连前部的额肌一起撕脱。 ※伤后失血多时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应及时处理。
处理原则
①若皮瓣部分脱离目血供尚好,则清创后原位缝合。 ②如皮瓣已完全脱落,但完整,无明显污染,血管断端整齐,且伤后未超过6小时,则清创后头皮血管(颞浅动、静脉或枕动、静脉)显微吻合,再全层缝合头皮。 ③如撕脱的皮瓣挫伤或污染不能再利用,而骨膜未撕脱,可取自体中厚皮片作游离植皮,或作转移皮瓣;若骨膜已遭破坏,颅骨外露,可先作局部筋膜转移,再植皮。 ④撕脱时间长,创面感染或经上述处理失败者,可先行创面清洁和更换敷料,待肉芽组织生长后再植皮。如颅骨裸露,还需做多处颅骨钻孔至板障层,待钻孔处长出肉芽组织后再植皮。
颅骨骨折
一、 发生机制
※外力作用于头部瞬间,颅骨产生弯曲变形,外力作用消失后,颅骨又立即弹回。 ※如暴力较强时,当颅骨的变形超过其弹性限度,即发生骨折。
※致伤物质地硬、体积大、速度慢,多引起线性骨折。 ※体积大,速度快,易造成凹陷骨折;体积小,速度快,则可导致着力点凹陷骨折或穿入性骨折。
※垂直打击于颅盖部的暴力常引起着力点处的凹陷或粉碎骨折。 ※斜向暴力作用于颅盖部时,常引起线形骨折。
二、 分类
①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形骨折。 ②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③按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三、 颅盖骨折
分类
线形骨折
多数的线形骨折为颅骨全层骨折,少数为内板断裂。骨折线多为单一,或呈线条状或放射状。
凹陷骨折
※凹陷骨折多数为颅骨全层凹陷,少数为内板内陷。 ※陷入骨折片周边的骨折线呈环状或放射状。 ※婴幼儿颅骨质软,着力点处的颅骨可产生乒乓球样凹陷。
临床表现和诊断
线形骨折可伴有头皮损伤(挫裂伤、头皮血肿),常需 X线平片或CT骨窗相检查。高分辨CT(HRCT)可查出细小的骨折线。
范围较大、凹陷明显、头皮软组织出血不多时,此类骨折触诊可确定。
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时,其下方的局部脑组织受压或产生挫裂伤、颅内血肿,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病灶的神经功能障碍、颅高压和(或)癫痫。如凹陷的骨折片刺破静脉窦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
治疗
线形骨折本身无需外科处理。但如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时,应警惕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
凹陷性骨折手术指征: ①凹陷深度>1cm。 ②位于脑重要功能区。 ③骨折片刺入脑内。 ④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或癫痫者,应手术治疗。 手术将骨折片撬起复位,或摘除碎骨片后作颅骨成形术。非脑功能区的轻度凹陷,或无脑受压症状的静脉窦处凹陷骨折,可暂不手术。
四、 颅底骨折
特点
※横行骨折线在颅前窝可由眶顶达到筛板,在颅中窝常沿岩骨前缘走行甚至将蝶鞍横断。 ※纵形骨折线邻近中线者,常在筛板、视神经孔、破裂孔、岩骨内侧和岩枕裂直达枕骨大孔的线上。 ※靠外侧者常在眶顶、圆孔和卵圆孔的线上,甚至出现岩骨横断。
临床表现
共同表现
①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②脑神经损伤。 ③皮下或黏膜下淤血斑。
分类
颅前窝骨折
※骨折出血可经前鼻孔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淤血斑,俗称"熊猫眼"或"眼镜征"。 ※脑膜撕裂者,脑脊液沿裂口经鼻腔流出出现脑脊液鼻漏。 ※气体经颅骨破裂处进入颅内出现颅内积气。常伴嗅神经损伤。
颅中脑骨折
※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口流至鼻咽部。 ※若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血液和脑脊液可经中耳和破裂的鼓膜由外耳道流出,形成耳漏。如鼓膜未破,则可沿咽鼓管流至鼻咽部。 ※颞骨岩部骨折常发生面神经和听神经损伤。 ※如骨折位于中线处,可累及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展神经。
颅后窝骨折
※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淤血(Battle 征),或在咽后壁发现黏膜下淤血。 ※骨折位于中线者可出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
颅底骨折可伤及颈内动脉,造成颈动脉-海绵窦瘘或鼻出血。
治疗
※颅底骨折如为闭合性,可无特殊处理。 ※若合并脑脊液漏,病人须取头高位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擦鼻涕,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治疗,一般不堵塞或冲洗破口处,不做腰穿。
※绝大多数漏口会在伤后1~2周内自行愈合。如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漏液,可考虑行手术修补漏口。 ※对伤后视力减退,疑为碎骨片挫伤或血肿压迫视神经者,应争取在 24 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脑损伤
一、 脑震荡
发生机制
※一般认为脑震荡引起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脑室液经脑室系统骤然移动)、暴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功能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关系。
临床表现和诊断
1.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2.同时伴有面色苍白、瞳孔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弱、呼吸浅慢等自主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表现。 3.意识恢复后,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的情况不能记忆,即逆行性遗忘。 4.多有头痛、头晕、疲乏无力、失眠、耳鸣、心悸、畏光、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一般持续数日、数周,少数持续时间较长。
※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腰椎穿刺检查,发现颅内压和脑脊液都在正常范围。 ※CT检查颅内无异常。
治疗
※脑震荡无特殊治疗,一般卧床休息5~7天,酌用镇静、镇痛药物。 ※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二、 脑挫裂伤
病理
1.轻者仅见局部软膜下脑皮质散在点片状出血点。 2.较重者损伤范围较广泛,常有软膜撕裂,深部白质亦受累。 3.严重者脑皮质及其深部的白质广泛挫碎、破裂、坏死.局部出血、水肿,甚至形成脑内血肿。
显微镜下可见脑组织出血,脑皮质分层不清或消失,神经元胞质空泡形成,尼氏体消失,核固缩、碎裂、溶解,轴突肿胀、断裂,髓鞘崩解,胶质细胞变性肿胀,毛细血管充血,细胞外间隙水肿。
发生机制
※一般认为脑震荡引起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脑室液经脑室系统骤然移动)、暴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功能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关系。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数日、数月乃至迁延性昏迷,与脑损伤轻重程度相关。 2.头痛、恶心、呕吐:伤后1~2周内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运动功能隆碍相关。 3.生命体征: ※轻度和中度脑挫裂伤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 ※严重脑挫裂伤,由于脑组织出血和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深慢,危重者出现病理呼吸。 4.局灶症状和体征:伤后立即出现与脑挫裂伤部位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
诊断
※根据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局灶症状和体征及较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多可诊断为脑挫裂伤。 ※当脑挫裂伤发生在额极、颞极及其底面时,病人可无局灶症状和体征,确诊常需必要的辅助检查。
※头部CT扫描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脑挫裂伤的典型 CT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内有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低密度影则为水肿区。
※腰椎穿刺可检查脑脊液是否含有血液,同时可测定颅内压,并可引流血性脑脊液,以减轻症状。 ※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的病人,腰穿应谨慎或禁忌。
治疗
1.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情况,必要时应作颅内压监测或及时复查 CT。
2.一般处理
(1)体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血回流。对昏迷病人,头偏一侧再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作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防治呼吸道感染。 (3)营养支持∶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早期可采用肠道外营养,经静脉输入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液、维生素等。 (4)躁动和癫痫的处理:须特别警惕躁动可能为脑疝发生前的表现。 (5)高热的处理:中枢性高热,可取亚低温冬眠治疗。 (6)脑保护,促苏醒和功能恢复治疗:巴比妥类药物(戊巴比妥)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脑代谢率的作用,可改善脑缺血缺氧,有益于重型脑损伤的治疗。
3. 防止脑水肿或脑肿胀
继发性脑水肿或脑肿胀和颅内血肿是导致脑挫裂伤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4.手术治疗
①继发性脑水肿严重,脱水治疗无效,病情加重。 ②颅内血肿清除后,颅内压无明显缓解,伤区脑组织继续水肿或肿胀,并除外颅内其他部位血肿。 ③脑挫裂伤灶和血肿清除后,病情好转,转而又恶化出现脑疝。
三、 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头部遭受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应力而造成的以颅中央区域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
病理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好发于神经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脑干、灰白质交界处、小脑、内囊和基底节。
※肉眼可见损伤区组织间裂隙和血管撕裂性出血灶,一般不伴明显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 ※显微镜下发现轴缩球是确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依据。 ※一般在伤后12小时出现,2周内逐渐增多,持续约2个月。
Ⅰ级:显微镜下发现轴缩球,分布于轴索聚集区,以拼胝体旁白质区为主。 Ⅱ级:具有Ⅰ级的特点,肉眼还可见胼胝体有撕裂出血灶。 Ⅲ级:除具有Ⅱ级特点外.尚可见脑干上端背外侧组织撕裂出血灶。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伤后即刻发生的长时间的严重意识障碍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典型临床表现。 2.瞳孔和眼球运动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广泛损伤者可有双眼同向偏斜、向下凝视或双侧眼球分离等眼征。
诊断
伤后即刻发生的意识障碍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典型表现,CT或 MRI检查示颅内中线区脑组织撕裂出血作为诊断的依据。
诊断标准: ①伤后持续昏迷(>6 小时)。 ②CT示脑组织撕裂出血或正常。 ③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 ④无明确脑结构异常的伤后持续植物状态。 ⑤创伤后期弥漫性脑萎缩。 ⑥尸检见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
治疗
无特殊治疗,预后差
颅内血肿
一、 分类
按症状出现时间分
1.急性血肿(3 日内) 2.亚急性血肿(3日以后到3周内) 3.慢性血肿(超过三周)
按部位分
1.硬脑膜外血肿 2.硬脑膜下血肿 3.脑内血肿
二、 硬脑膜外血肿
发生机制
※硬脑膜外血肿主要源于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破裂以及颅骨骨折出血。 ※硬脑膜外血肿最多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 ※横窦出血形成的血肿多在颅后窝或骑跨于颅后窝和枕部。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症状: ①原发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出现意识障碍(清醒→昏迷)。 ②原发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好转,但不久又陷入昏迷(昏迷→中间清醒或好转→昏迷)。 ③原发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
颅内压增高
瞳孔改变
※期因动眼神经受到刺激,病侧瞳孔缩小,时间短暂,不易被发现。 ※随即由于动眼神经受压,病侧瞳孔散大。若脑疝继续发展,脑干严重受压,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则双侧瞳孔散大。
神经系统体征
伤后立即出现的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系原发性脑损伤的表现。
诊断
CT扫描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2.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 3.小脑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以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高压的血肿。
对少数病情危急,未及时作 CT 检查者,应直接手术钻孔探查,再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一般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处钻孔。
非手术治疗
凡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扫描所示幕上血肿量<30ml,小脑幕下血肿量<10ml,中线结构移位<1.0cm者,可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前提下,采用非手术治疗。
死亡主要原因
①诊治延误,脑疝形成已久,脑干发生不可逆损害。 ②血肿清除不彻底或止血不善,术后再度形成更大血肿。 ③遗漏其他部位血肿。 ④并发严重脑损伤或全身其他合并伤。
三、 硬脑膜下血肿
发生机制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主要是因为脑皮质血管破裂。 ※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称为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 ※另一种由于大脑表面回流到静脉窦的桥静脉或静脉窦本身撕裂所致,范围较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称为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1.意识障碍:多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亚急性或单纯型血肿则多有中间清醒期。 2.颅内压增高 3.瞳孔改变 4.神经系统体征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①以颅压增高症状为主,缺乏定位症状。 ②以病灶症状为主,如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等。 ③以智力和精神症状为主,表现为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或失常。
诊断
根据头部外伤史,伤后即有意识障碍并逐渐加重,或出现中间清醒期,伴有颅压增高症状,多表明有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CT检查可以确诊,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脑表面与颅骨之间有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脑组织受压和中线移位。
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原则与硬脑膜外血肿类似。
1.硬脑膜外血肿多见于着力部位,而硬脑膜下血肿既可见于着力部位,也可见于对冲部位。 2.如果因病情危急未作 CT 检查时,着力部位和对冲部位均应钻孔,尤其是额极、颞极及其底部,是硬脑膜下血肿的最常见部位。 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凡有明显症状者,应手术治疗,且首选钻孔置管引流术
四、 脑内血肿
发病机制
※浅部血肿多由于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所致,常与硬脑膜下血肿同时存在,多位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深部血肿系脑深部血管破裂所引起,脑表面可有挫裂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CT 检查表现为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治疗
脑内血肿的治疗与硬脑膜下血肿相同,多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在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和明显挫碎糜烂的脑组织。
开放性颅脑损伤
一、 非火器性颅脑损伤
致伤原因和机制
※锐器前端尖锐锋利,容易切开或穿透头皮、颅骨和脑膜,进入脑组织。伤道较整齐光滑,损伤主要限于局部,对周围影响很小。 ※钝器的致伤机制可因致伤物的种类而不同,其损伤机制则类似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加速伤。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脑局灶症状 3.生命体征改变 4.脑脊液、脑组织外溢
治疗
1.防治休克
2.插入颅腔致伤物的处理
对插入颅腔的致伤物,不可贸然撼动或拔出,以免引起新的损伤,如突然的颅内大出血。
3.显露脑组织的保护
4.清创手术
开放性颅脑损伤应争取在6~8 小时内施行清创术,在无明显污染并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早期清创的时限可延长到72小时。
二、 火器性颅脑损伤
分类
1.头皮软组织伤
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硬脑膜尚完整,脑组织多有挫裂伤,甚至形成颅内血肿。
2.非穿透伤
有头皮损伤,颅骨尚完整,少数病人局部脑组织可能有挫伤。
3.穿透伤
①盲管伤: 致伤物由大脑凸面或颜面部射入,停留于颅腔内。一般在入口或伤道近端有许多碎骨片,致伤物位于伤道最远端。 致伤物穿过颅腔,冲击对侧的颅骨内板后弹回,折转一段距离,停留在脑内,称反跳伤。 ②贯通伤: 致伤物贯通颅腔,有人口和出口,入口脑组织内有许多碎骨片等异物,出口骨缺损较大。由于伤道长,脑的重要结构和脑室常被累及,损伤严重。 ③切线伤: 致伤物与颅骨和脑呈切线性擦过,脑内无致伤物。颅骨和脑组织呈沟槽状损伤,常有许多碎骨片等异物散在浅部脑组织中。
损伤机制和病理
管道性损伤
膨胀性损伤
高速致伤物进入颅腔内.除造成管道性损伤外,还可因其穿过脑组织瞬间产生的膨胀而造成全脑的弥散性损害。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生命体征变化 3.瞳孔变化 4.脑局灶症状
治疗
急救
1.包扎伤口、减少出血,有脑膨出时,注意保护。 2.昏迷病人应取侧俯卧位,及时清除口 、鼻、气管内的血液、呕吐物或分泌物,必要时作气管插管,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3.对休克病人。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迅速查明引起休克的原因并作相应的处理。
早期清创
早期清创应力争在伤后数小时到 24 小时内进行,在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也可延长到48小时或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