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杂病论》方剂(1-73)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编辑于2022-12-14 13:28:55 北京市《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伤寒杂病论》方剂 (1-73)
1、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3、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6、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白蜜煎方
人参一两 地黄六两 麻仁一升 白蜜八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9、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匙,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10、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枳实一两半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1、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2、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13、白术散方
白术 芎 蜀椒(去目汗) 牡蛎 各等分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匙,日三服,夜一服。
14、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白术三两 石膏半斤(棉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15、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16、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7、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18、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19、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20、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21、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柏皮三两 秦皮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22、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 贝母三两 茯苓三两 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24、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擘)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内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25、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右二味,先洗煮百合如上法,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26、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
右二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27、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 滑石三两 代赭石如弹丸大(碎,棉裹)
右三味,以水先洗,煮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28、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七枚 鸡子黄一枚
右二味,先洗煮百合如前法,去滓,纳鸡子黄,搅匀,顿服之。
29、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二两
右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当微利,热除则止后服。
30、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31、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32、柏叶汤方
柏叶三两 干姜三两 艾叶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33、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34、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 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3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苦痛者,去苏叶,加桔梗二两。
36、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 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37、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38、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9、奔豚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芎二两 当归二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四两 生姜四两 葛根五两 桂枝三两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40、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少许,嚏则愈。
41、鳖甲煎丸方
鳖甲 柴胡 黄芩 大黄 牡丹 䗪虫 阿胶
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42、柴胡桂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4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44、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5、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4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铅丹一两半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47、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 芒硝二两 大枣四枚 半夏二十铢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48、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9、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半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0、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干) 当归十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匙,日三服。
51、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2、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53、大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54、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55、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胶烊消,温顿服之。
56、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57、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8、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9、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60、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有脓者当下脓,无脓者当下血。
61、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62、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63、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64、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65、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66、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67、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68、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
69、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70、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半斤(熬) 芒硝半斤 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右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匙,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度。禁忌如药法。
71、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四两 贝母四两 苦参四两
右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72、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73、当归散方
当归一斤 黄芩一斤 芍药一斤 芎一斤 白术半斤
右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匙,日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