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冠病毒防范资料
关于新冠病毒防护与轻症缓和的知识,主要内容有防范措施、新冠特性、病程、症状及其缓解措施、结语。
编辑于2022-12-17 13:00:15新冠病毒防范 资料收集汇总
防范措施
背景
2022年12月1日,广州取消临时管控,只对高风险区管控,媒体开始宣传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下降
高传播风险的公共区域
动物传人
物传人
物体
碰到一定需要接触的金属表面(水龙头、门把手),可以戴上指套,或者利用纸垫
网吧的键盘与鼠标
长时间位于高人流空间的衣物
回家后可以脱下来进行清洗
不要随便放在床上或者放在其他生活区
气凝胶
空间
公共场所地板可能携带新冠病毒,随身携带酒精喷雾和纸巾避免直接接触并完成消毒
医院内部物体表面核酸阳性概率5% 其他场所的物体表面核酸阳性的概率8%-10.3%
公共卫生间是不锈钢和塑料应用的重灾区,蹲厕的安全性强于抽水马桶
宿舍与食堂
人体易感区域
黏膜表面
眼
尽量不要用手揉眼睛
鼻
嘴
防护装备
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蓝色) 颗粒过滤率30%-40%
最核心的过滤材料:熔喷布 若没有这一层,口罩防护效果堪忧
复用问题(二次使用)
不建议二次使用的情况
人群聚集区用过的口罩
雨水打湿的口罩 过滤能力降低,而且由于水分,病毒容易停留
操作细节
1)戴上口罩,将两边的绳索挂在耳后
2)摁紧鼻翼处的变形条,增加气密性
3)拉下口罩布下方的白边,包住下巴
注意
戴上口罩后,进入场所,蓝色朝外的部分就默认是带菌范围了,不要去碰
如果需要调整,最多调整鼻翼上的变形条部位
4)脱口罩时,不要去碰蓝布范围,双手牵动耳后的绳子,带动口罩布脱下来 不要再做多余的动作,直接扔垃圾桶
执行GB19083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19083-2010
规定了在医用方面防体液的表面浸湿渗透测试
N95口罩(白色)
人流聚集区 火车、飞机、轮船、码头 工作环境、教室 高人流且空气不流通的情况
3个执行标准(按照过滤率)
95%
99%
99%以上
操作细节同外科口罩
注意: 由于N95口罩气密性强,里面容易有水汽 如果实在没有口罩,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拿下来擦一下,但是表面湿润了也是影响防护的 另一种办法是在里面垫医用纱布
注意
KN95
KN95执行GB2626标准《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是指可以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075um±0.020um的颗粒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新冠病毒病原体的直径在100nm,即0.1um
KN95并不具备防溅射条件 一旦阳性患者在面前打喷嚏就可能中招
GB2626-2019
没有表面浸湿渗透测试
但对于非医护人员就够用了
医用场景的防护等级要求更高,包括防病人直接咳嗽喷溅渗透病毒
KN95的防水性能不如医用外科口罩
手套
脱手套的时候,与口罩一样,要默认整个手套与公共场所接触的外表面都是带菌范围
手套摘下来后,对手部进行清洁与消毒
按照七步洗手法执行
透明密封袋
用于隔离一些不便清洗的物品,例如手机、电子平板
在外面使用完成后,回家就要卸掉并扔进垃圾桶
新冠特性
在20℃,相对湿度50的不锈钢和塑料上面相比其他材料表面能生存最久
通过对新冠的核酸进行PCR扩增来检测浓度,从原本的浓度扩增到可观测的浓度,所经历的扩增轮数称为CT值 举例来说,CT值23,则扩增后的浓度是原浓度的2∧23倍
国外的标准是CT值高于或等于35,不是核酸阳性 CT值低于35是核酸阳性
新冠对大脑的影响
病程
对于绝大多数打过疫苗的omicron感染者,病程在1-2周
儿童病程
第1天
单纯的高热
婴幼儿高热可达到39℃到40℃
6岁以上的儿童,中高度发热38.5℃到39.5℃
发热比较频繁,可能4小时就要烧一下
第2天
发热为主(高热)
发热间隔延长,5-6小时烧一次
婴幼儿呼吸急促
6岁以上儿童出现干咳,没有痰或者痰很少
第3天
发热下降,比前两天的最高体温降0.5℃到1℃左右
发热间隔延长到7-8小时
发烧时间段在22:00到第二天早晨凌晨4:00
干咳变成湿咳
鼻塞、流鼻涕
视力下降
第4-5天
低热或者已经不再发热
咳嗽加重
鼻塞、流鼻涕
鼻涕变成黄鼻涕、脓鼻涕
第6-7天
经过治疗,基本上症状会逐渐好转
跑动时可能会咳嗽
注意
3岁以内的婴幼儿是易感阶段
1岁以内婴幼儿气道短,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侵蚀到下呼吸道
孩子容易发热、憋喘,若发现呼吸困难,务必就医
热性惊厥,体温骤升或骤降都有可能导致大脑异常放电 引起全身肌肉的痉挛发作。这个症状具有家族性
让患者平卧,远离尖锐物品,防止误伤
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后出现误吸
松开衣领,清除口里的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不要摇晃孩子身体,更不要强按或捆绑他的身体
不要掐人中、翘嘴巴,也不要往嘴里塞任何东西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
保持镇定,热性惊厥一般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就结束,不会造成器质性损伤,也不会发展成癫痫
以下情况要去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结合脑电图 CT、腰穿等手段来判断这是热性惊厥 还是脑炎等其他情况
抽搐时间超过5分钟
抽搐过后部分身体没有完全恢复
抽搐只涉及身体的一部分
某次发热过程中有不止一次的抽搐
记录好出现惊厥的时间和情况,方便就医沟通
送医期间,如果孩子还在发烧,可以用温毛巾擦腋窝,大腿根,手心,掌心,额头,帮助降温
症状及其缓解措施
无症状 到 轻症
发热(一般会发烧到39℃左右) 新冠引起的发热比流感严重,可以疼到人生不如死 37.3℃以上才算发烧,不超过38.5℃不建议吃退烧药,建议多喝水 低烧标准:37.2℃-38.1℃ 中烧标准:38.2℃-39.1℃ 用药只用一种即可,也不要交叉用
布洛芬(异丁苯丙酸)
禁忌症: 严重冠心病心衰 消化性溃疡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 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不能和酒精混用(例如,藿香正气水)
孕妇禁用
幼童用药,适合6个月以上的孩子,每次用药间隔6个小时,24小时内服用不超过4次
口服药物15分钟之内吐了,按照之前的剂量再次服用
过了30分钟后吐了,不需要再次补喂
分为缓释片与普通药片 缓释片持续药效时间长,普通药片时间短,一天需要吃更多,但吃得越多越伤胃
同类复方药
连花清瘟
连翘255g 金银花255g 炙麻黄85g 炒苦杏仁85g 石膏255g 板蓝根255g 绵马贯众255g 鱼腥草255g 广藿香85g 大黄51g 红景天85g 薄荷脑7.5g 甘草85g
成分配比(仅参考)
成分含量
每12粒胶囊仅含3g连翘,3g金银花等
连花清瘟本是应对03年非典的药品,在之后的甲流、手足口、禽流感等疾病爆发时,均称自己有效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每天用量不要超过2g,每次用量不要超过0.5g 每次用药间隔4-6小时以上,24小时内服用不超过4次
肝脏代谢,常用剂量的肝毒性比较小
超量摄入会产生毒性代谢物,导致肝损伤
配合酒精,毒性成倍增加
过量摄入会急性肝衰竭
对胃的刺激性比布洛芬要小
可用于妊娠各个阶段
幼童用药,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
口服药物15分钟之内吐了,按照之前的剂量再次服用
过了30分钟后吐了,不需要再次补喂
同类复方药
泰诺(复方药)/酚麻美敏片
每片含量 对乙酰氨基酚 325mg 盐酸伪麻黄碱 30mg 氢溴酸右美沙芬 15mg 马来酸氯苯那敏 2mg
注意有些感冒药含退烧药成分
氨酚烷胺
感冒灵
VC银翘片
案例
云南一名25岁的女研究生,因为感冒加重便混搭了不少维C银翘片和999感冒灵来吃, 身上5个脏器衰竭,从入院到去世只花了6天
建议就诊的情况
体温低于35℃,无法清醒
38.5℃以上持续2天时间,建议打电话给医院
用药之后,体温仍维持在39℃持续24小时(用药之后体温下降然后又上来这种情况不算)
疼痛(多数时候和发烧有关)
喉咙痛 由于冠状病毒在咽喉部位造成了 小型白介素免疫风暴,血管通透性增强 细胞及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嗓子会像刀割一样,咽口水都疼
舒缓方案(只选一种)
用药(含片)
金嗓子喉宝
西瓜霜润喉片
西地碘含片
开喉剑喷剂(中成药) 主要成分包括八爪金龙,其岩白菜素可以抑制白介素的产生
偏方
暖柠檬水
西红柿拌白糖
罗汉果水
咸柑桔水
蜜糖水
盐水漱口
不建议用药
地奎氯胺 香港医药协会推荐,这个是广谱的抗菌药,要求使用年龄在10岁以上 而且对病毒性症状无效
阿司匹林
用药(B站刘加勇医生的推荐)
羟基氯喹
一般用于治疗红斑狼疮
阿奇霉素
一般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2020年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要点中提到, “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2/09在医学名刊《英国医学杂志》上更新的COVID-19治疗指南 在最下方“Strong recommendations against”(强烈反对)里面,明确提到了Hydroxychloroquine(羟氯喹) 也就是说羟氯喹已经被WHO明确列入COVID-19治疗的黑名单里
咳嗽(新冠所有急性症状中持续最长的)
引起咳嗽的4个常见原因
鼻后滴漏综合征 or 鼻窦炎
两者均造成鼻腔粘液过多,躺下时粘液滴落喉部,引起咳嗽
解决方法
喝足够水分
鼻窦冲洗
利用水流提前冲净粘液
吸入蒸汽
稀释粘液,增加流动性,之后你需要主动擤出来
类固醇喷剂/口服类固醇
胃食管反流
某些食物容易引起该症状
酸、辣、油腻食物,咖啡,巧克力
平躺时症状加重
早上醒来时喉咙过于干燥,因为胃酸经过
解决方法
避免相应的食物摄入,控制摄入的时间最少2周
质子泵抑制剂PPI(putonpalminhabit)
降低胃酸酸性
充足睡眠/减小压力
气管问题
哮喘咳嗽(干咳)
不建议用中枢性的镇咳药,例如右美沙芬、咳必清
中枢性镇咳是指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 与此相对的,是外周性镇咳,通过抑制咳嗽发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的任一环节达到镇咳
用药(化痰止咳) 一种就行
急支糖浆
甘草片
强力枇杷露
川贝枇杷膏
氨溴索
支气管炎(湿咳/痰咳)
氨溴索
愈创甘油醚
气道过敏/感染病毒后支气管高反应综合征
冷空气/水
干燥空气
锻炼(快速气流)
解决方法
避开冷空气/饮料
呼吸暖空气和摄入温水
类固醇/口服类固醇/类固醇喷剂 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哮喘
可以配合β受体激动剂(bettertoagone)
神经性咳嗽
受损的神经受体与神经线
多种触发因素:环境、温度、PH、液体
这种情况下咳嗽越多,弄伤喉道的概率越大
解决方法
舒缓喉咙
有意识地减少咳嗽频次
摄入蜂蜜+温水(润喉)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可以降低神经线的敏感度
6岁以下的孩子咳嗽,医生一般不推荐止咳药
咳嗽是人体自行清除呼吸道粘液的唯一方法,婴幼儿未发育成熟,咳嗽的反射能力较差 痰液本来就难排,若此时用强力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呼吸道,加重病情
缓解方法
适当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小口喝温水或蜂蜜水
3岁以下不建议喝蜂蜜水
鼻塞、流鼻水(过敏性鼻炎)
流鼻水
用药(抗组胺) 一种就行
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
副作用:口干鼻干,嗜睡,头晕
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鼻塞
羟甲唑啉
孕妇禁用
补剂
维生素C
葡萄糖酸钙
恶心/呕吐
建议就诊的情况
拉肚子、呕吐持续2天不好转
胃部不适/胃酸过多
法莫替丁
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国内鉴定无症状感染者的标准 只要肺部没感染就算无症状,不管发烧再高,浑身再疼,呼吸再困难,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的标准
从防控方案的第二版到第九版,无症状感染者的核心概念都是不变的,即没有临床症状且无CT影像学特征 临床症状就包括发热这些
无症状标准的执行 目前多地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其实是有症状的,并且不符合防控方案的定义 即人们经常吐槽的,发烧再严重,肺部没有影像就是无症状 因为只有这样统计,无症状感染者才会占比95%
2022/04/11,上海市卫健委调整了无症状/确诊病例的条件划分,只要肺部CT显示为无症状就称为无症状 而不管是否会发热、咳嗽、头晕(这些都是防控方案标准里的临床症状)
重症
病毒性脑炎(初始新冠的案例)
14天机械通气和甘露醇控制颅压
咪唑安定控制抽搐
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抗炎
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充分评估患者呼吸和神经功能后拔出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
上述操作的8天后,经过评估,患者可以脱离重症监护室
后遗症
疲惫
脑雾
脱发(1.4%的感染者)
结语
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