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发展阶段论,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发展方法论,新发展理论。
编辑于2022-12-29 10:37:52 江西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
一、发展目的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第二章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
(二)整个社会 ”五位一体”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就是推进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概念,这样就把“三位一体”的发展扩大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 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重申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观不断丰富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诸多方面。
中国发展观的5阶段演进《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补)
(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
(三)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4章)
(四)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五)进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发展
第二节发展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又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经济发展阶段介绍 第四章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进行了规定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三大之后,我党历次代表大会都重申我国现阶段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九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三个子阶段。
内容
温饱阶段
小康阶段
发达阶段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已经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 建设(目标)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的小康。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目前处在三步走的第二个阶段结束期。
党的十二大提出: 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要求在二十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 7.2%这一目标于1997年提前3年实现。
十七大报告解读: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目标出现
三、全面小康之后“两步走”发展战略
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即在第二步目标实现之后的“两步走”战略。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数。 中共十八大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把全面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是高水平的小康,其最初标准如下: (补充)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人民币(约3000美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人民币(约2000美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民币(约1000美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 8.大学入学率达到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及其转化
1956年 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1981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 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81年对主要矛盾的表述与1956年基本相同, 但2017(十九大)年对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了较大变化。
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 我国主要矛盾供需两方都发生了变化
从需求方来看, 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取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明确涵盖了人民的各种需要,包括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需要。
从供给方角度看, 主要矛盾的表述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供给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 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的科学判断。
第三节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一、发展要务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从没有动摇过。 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第一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
二、发展动力论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生产关系不适用生产力发展时,改变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个全面(补充了解)
第四节发展方法论
一、发展方式是指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阶段向前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
二、发展战略转换论
一是从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到共同富裕发展战略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一更加注重公平一一共同富裕。 增长与分配并重。(15章)
二是从不平衡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 (“两个大局”:有条件地方先发展起来,然后支持落后地区共同发展)
第七章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P162 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P164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7/10章(选择题/补考问答题)
三、四化同步发展论
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化发展中的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主要标志。 但是,工业化不能单独实现,必须要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才能实现。
四、发展方式转变论
(一)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内涵
如何有效利用和配置资源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 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如何通过改变对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配置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指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
(补)资源利用和配置的不同理解:微观与宏观、计划与市场。 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 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 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是通过价格 机制决定的,故微观经济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 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 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中的关键变量是国民收入,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国 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波动,实际就是研究资 源利用问题以及用什么政策改善资源的利用8
(补)资源配置方式:计划与市场(转变)
1.资源利用角度。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国现有一切可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产出。 例如,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种发展方式也可以称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涉及经济活动中各种投入的利用效率问题,劳动生产率、资 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常用指标。
充分,宏观中的充分就业,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亦表示现有资源的产出已最大,但是否有效?资源的配置一定合理 另,计划经济年代,劳动力看似充分利用,但显然不是有效利用。对交 率的理解,亦见下补充。
2.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涉及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问题。 从产业结构来说,资源如何从农业配置到工业,从工业配置到服务业,如何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需求结构来说,社会产品是更多地向消费倾斜,还是更多地向投资和出口倾斜,这涉及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和平衡性问题;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我国资源配置,更多的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方面倾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 从城乡角度来说,资源是更多地向城市地区流动,还是向农村地区流动,这涉及城乡协调平衡发展问题 从区域角度来说,资源是更多地向东部倾斜,还是向中部或西部倾斜,这涉及资源在区域之间的配置问题
(二)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演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概念。 两个概念不只是两个字的差别,而是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涉及到投入结构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包括“三个转变”: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并且首次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概 念,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动”理论。 详细内容如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概念。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 “九五"计划 和 2010年远景目标 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到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以下内容为(第十章第二节,同教材,了解即可)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补)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补)
第五节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背景 新发展理念是在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的, 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 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同时它也是针对我国经济进入中高收入阶段、经济总量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出现的增长速度减缓, 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等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因此,新发展理念是时代的产物。
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问答题)
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客观要求。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也是创新的主要内容。 协调发展。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涉及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优先顺序。协调发展不等于是平衡发展。经济发展是否协调,要视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实践而定。 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不但把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更多的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民生产品,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享受资料。 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开放的内涵更丰富,开放的层次更高。 (共享发展)问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 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
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观与系统论
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