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临近期末考试没具体整理,教学日历也只有名词解释,整理内容很少,学弟学妹们看着玩玩。坐标中国药科大学中资饮片班。
这些药物主要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利尿药,作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能够归在一起的类别,写了每个药物的机制、代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根据药大教学日历整理的。
是期末考前根据老师的考纲整理的,里面都基本上是治疗心脏类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抗高血压药,治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都整理了分类及其代表药物,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点。只适用于药学生,不适用于医学生,侧重点不一样,我临床同学说的。
距我当时期末周前自己分类汇总一下,将精神类药物都放在一起总结。 总共分为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惊厥药,抗帕金森药,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精神失常与抗精神失常药这几种。然后每类药各自的代表药及其机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都有整理。 主要是根据学校发的教学日历和老师的PPT整理的,应该会和别的学校的有区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总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
基本概念
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吸入给药,局部给药,舌下给药
分布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组织器官血流量,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组织细胞结合,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代谢
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它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
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肝脏是最主要的代谢器官
酶抑制剂:使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酶诱导剂: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排泄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除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消化道排泄
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峰浓度:血管外给药时 药—时曲线的最高点
达峰时间: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曲线下面积(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反应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F=AUC(口服等给药)/AUC(静脉注射给药)
表观分布容积: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消除速率常数:
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清除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浆容积
类型
一级动力学
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线性动力学过程
零级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不论血浆药物浓度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非线性动力学
药物转运的特点
被动转运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不受共存类似物的影响(误报和影响和竞争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
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
载体转运能力有限,具有饱和性
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
具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血浆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转运速度以及作用强度和消除速率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下降,增加药物吸收的驱动力
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减少了代谢、排泄,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
同时应用两种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可引起竞争转换的作用
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反应
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负效应,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大剂量,急毒):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长期积累,长毒):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三致作用(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
后遗反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β受体阻断剂)
变态反应
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不同,但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名词解释
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剂量—效应关系
剂量
药物的用量
阈剂量
又名最小有效剂量,最小有效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有效剂量
剂量增加,效应随之增加,达到疗效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中毒量
超过有效剂量并能引起毒性反应的量
致死量
剂量增加,因中毒而引起死亡的量
效能
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效应,亦名效能
效价强度
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值越小,强度越大
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反应时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治疗指数(TI)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